我爱肥猪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崇祯八年,我爱肥猪猪,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洪公,下官来此就任三载有余,冷眼旁观之下倒是偶有所得;下官认为,辽西之所以形成现今之局面,其成因不外乎一个利字,而宁锦官军上下所用之手段也不过是养寇自肥耳。朝廷若想将此事做一个了结,无非是毁其根本,若建虏覆灭,无论辽西还是辽东自会安定,仅此而已!”
李致远拱手后端坐侃侃而谈。
洪承畴轻轻点头表示赞许,沈世玉在一旁则是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李致远的结论虽然很到位,但并不算是很惊艳,只能算是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
“自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下令于辽东屯田守边始,至万历、天启年间我军退防辽西止,整个关外之地渐渐已不属于朝廷治下,其实际已属祖、吴、麻、李、马等数家之地也!下官曾遍览百余年来之书文,辽西现有之十余万顷田地,大部已落入各地镇将之手,只有荒僻贫瘠之田才为普通军民所有。而朝廷于此并无任何受益之处,反而每岁还要下拨巨额钱粮以为其蓄养手下巨量之义子、家丁。而辽西上至都督、总兵,下至千总、百户,皆以役使手下防军为其耕种,而其所获钱粮尽皆转入到经商、开矿、捕鱼、采木等副业,迅速增殖财产。不瞒洪公,现下辽西军户汉民大量逃亡,实因不堪受其盘剥也,盖因辽西田地虽肥沃,而无其安身立命之所也!长此以往,大明必为辽西所累,其后果下官不敢设想!”
李致远接着将辽西将门的成因以及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总结。
若是朱由检在场的话,必会为李致远这番言论拍手叫好。作为一个当时的局内人,李致远的眼光还是相当长远的,这番话其实等于站在了一个跳出全局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其结论也是后世比较认同的。
后世很多观点认为,早在东林党集团把明王朝财政搞破产之前,那些辽西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总兵官、副总兵官、都司指挥使,以及那些千户、百户等各级军官就已经把老朱家划拨给军队的土地瓜分净尽了,换句话说,就是军队最主要的粮饷来源被断了。军户的大量逃亡,说穿了就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土地,成为农奴了。这时候,养军队的粮饷就成了老朱家朝廷的计划外开支,而且这只官军并不服从于朝廷,战斗力也没有传说中那样强大,老朱家等于养了一群白眼狼。
洪承畴神情凝重,沈世玉面上也是露出深思的表情。
李致远的话对二人的冲击很大。二人虽然知道辽西局势复杂,但从未想到会糜烂到如此程度。
虽然皇帝和重臣们都知道辽西局势不受朝廷控制,知道每年下拨的巨额军饷会有部分落入军将们的腰包,但却没有想到绝大部分士卒并无拿到粮饷,朝廷等于是在掏钱给别人蓄养私兵,这不就是凯子、傻X吗?
辽西将门里从将官到家奴,这些人既没多少国家观念,也没多少民族观念。为了各自小集团的利益,这些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大明朝财政崩溃的时候,他们继续瓜分土地、吃空额、喝兵血,建虏闹饥荒的时候,他们玩养寇自肥,暗中放水,甚至资敌以军械;京师危急时,他们则按兵不动,听任建虏在大明的躯体上啃咬撕扯。
这些人是坏人么?其实这些人本性未必坏到哪去。别人不说,单说吴三桂就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都当了汉奸了,并且把老朱家最后一个皇帝用弓弦勒死,却没做过屠城的反人性坏事。三藩之乱的荆州大战中,吴三桂在战事激烈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拒挖万人堤。
私德来说,吴三桂很重信义。吴三桂年轻时有一个姓王的下属,因为关系亲近,吴三桂就答应有女儿就嫁给同僚还在襁褓中的儿子王永宁。后来吴三桂得势,而王永宁家道中落,父亲也已过世,三十岁了还没娶上了老婆,无意中在父亲遗物里找了吴三桂当年立下的婚书,就壮着胆子一路要饭来到云南,也不敢要求吴三桂真把女儿嫁给自己,只求吴三桂能稍微周济一下自己。王永宁做梦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看到婚书之后,竟然立即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一大笔嫁妆,另外又在王永宁的老家苏州买下著名园林拙政园送给女儿女婿居住,王永宁也凭此脱贫致富,摇身一变成为苏州一霸。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其实养的只是辽西将门而已,数百万辽东军民何得其惠?山海关至锦州沿途修建数十个堡垒,耗费钱粮无数,期间还要以养护修缮之名讨要银两,历年来数千万两白银都落入谁之兜囊?宁锦军上下将手下士卒充作农户,美其名曰:不能为农者,定不可为兵,兵不屯则身无所,既乏恒产,何来恒心?现下观之,不过是借以侵占民力之巧舌也!”
李致远喟然长叹,矛头直指提出上述理论并加以实施的孙承宗、袁崇焕。
“宁远现有兵员几何?贺、李二将风评如何?手下士卒有无怨声?倘若朝廷将粮饷直接分发到士卒手中,之后于辽西重建新军,宁思意下如何?”
洪承畴并没有接李致远的话头,而是将话题转移。
现在袁崇焕早已身死,而孙承宗却被今上再次启用,并且貌似皇帝对其评价甚高,自己无必要对其作出评判。其当年执掌辽东边事所行策略,也是因官军战力孱弱下的无奈之举。至于因此而诞生了新的藩镇,这应该也不是孙承宗所愿看到的。
“禀洪公,宁远名义上有兵卒一万五千,但实际上大部已与农户无异。洪公一路前来所见农田皆为士卒开垦,而其所获仅供全家勉强度日矣,大部为其上官所获,至于朝廷所发粮饷大部士卒从无所见!参将贺歉初从军便为祖少傅之亲兵,能成为参将皆赖其一手拔擢,其人跋扈粗鄙、有勇无谋;李禄祖上原为李如松家丁,据闻倒是有些战阵本领,其人倒是比贺歉强出许多,至少有上下尊卑之念。二将手下皆蓄养家丁,贺歉有五百,李禄虽为游击,但却有八百人的精锐家丁。至于怨声,贺、李之家丁皆为披甲之士,就是为压制各种不服,有又待如何?若是朝廷欲组新军,粮饷按人头发放,此为虎口夺食之举,除非有强力压制,否则下官并不看好!”
朝廷按一万五千人拨下的粮饷,却被用来蓄养只有一千几百的家丁,剩下的银钱都落入了将领们的兜里。
虽说吃空饷在大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关内将领尚不敢有如此苛待士卒的举动,并且也不至于过分盘剥手下士卒的粮饷。朝廷按每人每月一两银子拨下军饷,关内的将领怎么也得给士卒五成以上,哪像辽西这样,直接全部打包收入怀中,只是再拿出一小部分养着家丁而已。
真要如洪承畴所言,朝廷直接将粮饷发到士卒手中,早就被各级将官吓破胆子的军户们敢不敢要还是个问题。就算敢要,可朝廷的人前脚走了,将领们后脚就敢挨家挨户把粮饷收上来,敢反抗的结果不用说。为了集团的利益,这帮人可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普通军户哪有实力反抗?再说朝廷如此明显分化兵将的举动,在没有官军重兵压制的情况下,说不定会引发不可测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