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柒迟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08章 务实,重生之农门娇女,花柒迟迟,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于是,满殿等待的天榜生员们就见林大山从袖子里拿了一个小瓷瓶,瓷瓶里的粉末黑乎乎,倒进杯子,冲上茶水就成了药汤一般,味道散出去,很是有几分苦涩难言。
但林大山又从袖子里拿了什么塞到嘴里,吃几口,就喝一口“药汤”,神色不但没有什么痛苦,反倒有几分享受之意。
旁人好奇就罢了,岳麓的两个弟子却是突然想起今早山长的嘱咐,于是赶紧摸了袖子,也同样如法炮制。
第一次喝咖啡,他们差点儿苦的吐出来,但殿试有一项却是以表,谁知道这会儿有没有人在旁边偷偷观察啊。
于是,他们强忍着把咖啡喝完,却是心里把自家山长埋怨了无数次。
不过点心倒是味道不错,香甜顶饿,足以抵过喝咖啡的痛苦了。
又等了一会儿,众人才被引着到了勤政殿正殿动笔考试。
明德帝坐在主位,内阁几位阁老陪着,当场出了考题。
殿试不同于之前的几场考试,不考经义策论之类,全凭皇帝喜好。
这个就很好的保证了公正性,当然也照顾了皇帝的喜好。
所以历年的考题有做诗词歌赋,也有时政治,可谓是五花八门。
今年受了先前瘟疫的影响,明德帝直接就出题,要考生们就防治瘟疫和瘟疫过后恢复福来县生计写一篇文章。
这考题一出,可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
欢喜的自然是林大山了,他甚至怀疑这是明德帝偏心他,特意选的题目。
因为林家从头到尾都参与了瘟疫的救治,就算他没有深入福来县,但家里平日可没少讨论,也力所能及的帮助福来县百姓,继续供给石灰消毒,免费赠送良种等等。
他只要整合出来,好好写一篇让人看得懂也认可的文章就把胜利握在手里了。
就是岳麓书院的两个弟子,这会儿也是惊喜,周山长受林家影响,岳麓书院的院训也有务实为民这一条,所以他们先前同山长也没少讨论。
如今自然脑子里有东西,甚至隐约兴奋心跳的都有些不正常。
好似只有奋笔疾书,才能把这股兴奋宣泄出去。
倒是旁的考生有些犯难了,先前瘟疫来临,他们为了自保,都是躲在家里或者客栈,连门都没敢踏出一步。
过后更是谈瘟疫色变,别说去福来县看看,就是听说谁去过,都要躲得远远。
偏偏如今就是考了福来县的灾后建设安排,真是天意难测。
一时间,勤政殿里,奋笔疾书的有,抓耳挠腮的有,目瞪口呆的有,形形色色,倒是让看热闹的明德帝和大臣们很是解闷儿。
这个考题,不能说出的多有水平,但绝对是务实,毕竟福来县正好等着整治呢,若是能从这些考生的答题里得了好办法,也是收获。
当然,也有人想到这题目,有些偏心林大山,或者说寒门学子,毕竟相比起世家养出的不知人间疾苦的富贵子弟,这些寒门学子更了解民生。
不过,阁老们谁也没说,寒门学子考的好又如何,不过是进翰林院熬资历,十年八年后,能有几个冒头。
仕途,可不是有才学就能走的平稳,还要家里保驾护航。
就这般,一个时辰后,试卷都收了上来。
不过五十人,卷子当堂就审核批复了。
果然,林大山写的是最好的,无论是继续防疫,安排重建,甚至百姓生计,发展副业都写的清楚明白。
但不得不说,他的文笔不如另外两个生员华丽精彩。
其中一个就是岳麓书院的弟子,剩下那个则是出自世家。
世家底蕴深厚,就如同百年大树,有枯枝败叶,自然也有向阳茂盛的一面。
明德帝沉吟了一下,就把世家子点了状元,林大山做榜眼,岳麓书院的弟子因为年轻英俊做了探花郎。
一时间皆大欢喜,阁老们恭喜大越再得良才,明德帝也难得让阁老们心服口服,而意气风发。
按规矩状元榜眼和探花,都是要入翰林院的,熬上几年,外放几任,若是当真不错,以后就是阁老的后备力量。
但林大山却毫不犹豫的站出来跪倒,当堂请求道,“皇上,臣想求放外任,不入翰林院。
翰林院自然是好的,但学生读书多年,一直盼着为皇上分忧,牧民一方。
求皇上准许!”
众人都是听得惊疑,以林家低调行事的风格,林大山进翰林院,慢慢熬资历,以后寻机会上位才是正途。
这怎么画风突变,突然高调起来了。
明德帝倒是高兴,问道,“爱卿这般,可是有想去的地方了?”
林大山赶紧磕头,应道,“皇上,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臣方才就福来县的重建,洋洋洒洒写了两千言,得了皇上和各位大人的首肯,这才得了榜眼。
臣想把这两千言变成现实,整治好福来县,毕竟福来就在京都之侧,荒芜下去,实在是大越百官的耻辱。
毕竟,天子脚下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整个大越的富强繁荣?”
“好,有志气。”
明德帝听得这话,心里可是太舒坦了。
老话说儿,有粉就要往脸上擦。
福来县就在京都旁边,如今这般荒凉破败,就如同女人脸上的疤痕,绝对不是一件光彩之事。
林家先前就没少帮忙,如今派了林大山外放做福来县令,也算是林家好人做到底了。
所以,明德帝当堂宣布,“林大山接任福来县令,即刻上任。”
众人自然都是应声,谁也不想因为一个小小县令,当堂打皇帝的脸,毕竟皇帝手里还有一把锋利的战刀,如今在外割敌人的喉咙,替大越开疆拓土呢。
翰林院的掌院念着当初同姚老先生的半师之情,林大山也算他半个师弟,就笑道,“原本还想林县令进了翰林院,老臣也有借口同老国公多求几本新书,如今倒是要失望了。”
众人都是笑起来,读书人都爱书,无论立场如何,自然都盼着有更多的书看。
新书固然好,但古籍孤本却是最珍贵的。
而林家先前一口气拿出几十本,自然被所有读书人惦记。
这事儿,林家自然也有安排,林大山赶紧应道,“不瞒皇上和各位大人,这一冬日,学生带着家里的子侄确实又整理出一批古籍孤本,原本是要送进家里书院的藏书楼,今日臣辜负了皇上的安排和掌院大人的期望,明日就把这批古籍珍本送去万向楼,权做赔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