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凌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2章 大汉鱼鳞册,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画凌烟,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42章大汉鱼鳞册
高堂隆却继续说道:“刘常侍,话不能这么说,我大魏确实需要纸,可纸一旦过多,也未必是好事。”
高堂隆说得很隐蔽。
其实这种事情,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当初陆逊第一次看到诸葛融待会大量的纸的时候,神色微变,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在这个时代,知识是属于世家的。
纸作为知识的载体,一旦被广泛的普及,很容易在平民阶层滋生出读书人来。
一旦平民阶层的读书人多了,他们的想法也就变得复杂了。
想法变得复杂了,还怎么管理呢?
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高堂隆话里的意思,在场的诸位,都听得出来。
毕竟在场的没有一位是平民。
刘放又说道:“太史令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会买多少纸?买回来的纸,在谁手上?”
曹叡点了点头。
短时间内,纸肯定不会流通到平民手里。
就算流通下去,平民阶层要出现很多读书人,那也需要整整一代人,甚至更久。
而我大魏和蜀贼的这场战争,最多两三年就结束了,到时候益州大多数人造纸,无人种田,蜀贼灭亡就只是眼前的事了。
这个关键点,不仅曹叡能想到,在场的大多数人心中自然也都有底。
“陈卿,你刚才是反对的,你说大量买纸会资助诸葛亮?”
“没错,确实会资敌。”
刘放说道:“万物有阴阳,事情分两面,蜀贼得到大量的粮食,看似好事,实则不然,最直接的就是让更多人不愿意种地了。”
这下都没有反对声了。
因为齐纨鲁缟的例子就是史料记载的。
陈群沉默了片刻,说道:“若是蜀人不用全民造纸,仅仅只是官方造纸,就能满足我们呢?”
“哈哈哈。”刘放大笑,“陈司空又言重了!”
陈群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些迷茫和无助。
我又言重了?
只听刘放说道:“造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听闻成都已经置办了好几座大型造纸所,但现在卖给我们的量,还远远不够,况且……”
“况且什么?”
“况且孙吴也会购买,所以仅仅益州一州,再开设一百个造纸所,也不能满足天下人的需求,须知一张纸用了之后,就少一张。”
这下所有人最后的疑惑和担忧都消散了。
曹叡站起来,笑道:“好,此事由刘子弃来督办!”
这下又能用这个计谋弄死蜀国,自己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怎么看怎么赢!
真是秦始皇摸电线杆,赢麻了!
正月的洛阳还在落着小雪,司马师披着一件玄色的斗篷,将信笺收好之后,便一路走进去,穿过长廊,进了屋子。
司马懿正在写着什么。
桌案上的香炉青烟袅袅,旁边摆放着精致细腻的蜀纸。
“父亲。”
“如何?”司马懿头也不抬。
“刘子弃提出了齐纨鲁缟之策。”
司马懿手中的笔微微一颤,但随即快速恢复如常,目光依然囧囧有神地注视着纸张上的一笔一划。
“你觉得此策略如何?”
司马师说道:“这个策略听上去还不错,但是刘放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什么问题?”
“若是孙吴也掌握了造纸术,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大量地卖?”
司马懿手中的笔停顿下来,看着司马师,问道:“我们无法拿到,孙吴就能拿到?”
“孙吴能否拿到,是运气问题,我们谁都说不准。”
司马懿陷入沉思,他突然又问道:“蜀人会不会为了对付我们,故意将造纸术给孙吴?”
“不会。”司马师肯定地说道,“蜀人就算意识到了我们的策略,也不会给孙吴,因为这既便宜了孙吴,也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
“那伱方才说孙吴一旦掌握,我们……”
“儿之意是刘放这个策略并不能十拿九稳,有孙吴这个不确定的存在,孙吴可能偷到造纸术。”
司马懿点了点头,听懂了司马师的意思。
“依你之见,接下来该如何?”
“儿之愚见,还是挑拨孙吴和蜀人的关系。”
“如何挑拨?”
“其实朝廷只需要派人去暗示孙权,只要他们有造纸术,朝廷的纸可全部从孙权那里买,一旦孙权掌握造纸术,蜀人必然认为孙权是偷窃,吴蜀本就旧仇,现在又多了一件。”
“诸葛亮恐怕还不会因此而跟孙权翻脸,他是一个识大体之人。”
“可偏偏孙权在我们这里赚得盆满钵满,与我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盟友,成都会如何想呢?”
司马懿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但沉思片刻才说道:“这需要孙权能拿到造纸术。”
“派人去允诺孙权,孙权必会想方设法拿到!”
司马懿来回走了几转,说道:“此计与刘放之策相冲突,现在还不能向陛下提出。”
“父亲说得是。”司马师说道,“等刘放之计落败,国朝恐危,届时父亲再献计策,陛下必仰仗父亲!”
正月十五日,李衡抵达丞相府。
蒋琬正在等着他。
除了蒋琬,孟光和董允也在。
“济安,请坐。”
李衡落座之后,蒋琬说道:“镡氏的部曲有近五千人,你打算抽调多少去江州?”
“三千就够了,留两千种地吧。”
蒋琬点了点头,看着孟光,孟光说道:“现在是八万亩地,这八万亩地如何分配?”
“一户四十亩?”
“朝廷该如何将这些地给到这些户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如何能保证这些田真的分配到真实的人手里?
这是一个难题。
事实上,两汉的田产记载比较粗糙。
因为天下太大,田在不断地开垦和荒芜,竹简记载根本无法跟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例如朝廷记载的某县有一万亩田,可能那里早就有五万亩了。
“我倒是有个策略,朝廷可以建立一种图绘的册子,描绘民间田地之总,正好可以从郪县开始。”
几人对视一眼,有些诧异。
李衡又说道:“诸位可知鱼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