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凌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7章 总有一套架构适合大汉,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画凌烟,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战争年代,需要强权站出来集中资源对外作战。
和平年代,却更需要把权力下放下去,给民间更多发挥空间。
一个真正富裕的社会,是依靠整个社会发展起来的。
给民间机会,给民间时间。
刘禅懂,诸葛亮也懂了。
相信这个年代的很多人都懂。
毕竟时代进入三国时期,皇权还没有开始集中。
皇权真正开始集中,是丞相消失,三省六部,群相议政。
但即便大唐的群相议政,大唐的权力架构依然是多点分布的。
就说大唐每年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留抵在地方,供地方使用。
再说大唐宰相人事任免权极大。
最后还有地方刺史依然有一部分兵权。
武备制造和练兵,大唐各州都有。
例如清河就号称大唐北库。
这些都是地方势力强大的表现,也算是大唐皇权尚未完成集中的表现。
皇权集中从大唐起步,但成熟于大宋,完善于大明,极致于鞑清。
到了大宋,每年财政收入,地方是不允许留的,全部运往京师。
地方也不能掌管禁军,厢军都是以工代赈的工人。
所以大唐的安史之乱,各地能快速组建对抗。
大宋一到靖康年间,金军击破边军后,大宋瞬间有天塌地陷之势。
大明就更不必说。
此时是三国时代,三国时代是东汉覆灭后的一个混乱时期。
东汉是世家豪强崛起的年代。
而世家豪强崛起之前,是诸侯国林立的时代。
诸侯国在地方上的权力还在世家豪强之上,诸侯国有独立的司法、军队、财政、行政和人事权。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最后绝了诸侯国,地方权力短时间内出现真空,汉武帝才有机会把自己的影响力伸展到大汉的每一個角落。
可时代在发展,诸侯国瓦解,地方名士随着财富和名望积累,家族在地方越来越大,终于在西汉后期出现世家豪强。
从此,中国政治进入到皇权和世家豪强共生的年代,也就是东汉到大唐这段历史。
而处于世家势力空前强大的三国时期,刘禅的脑海中是没有皇权能裁夺一切这个概念的。
就说三省六部,这是典型的拆分丞相权力的机构。
自从有了三省,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开府治事,不会再出现霍光、曹操、诸葛亮这样的权臣。
刘禅更不会有御史和谏院严格监督宰相的概念,更别说财政全收京师。
他自然能很容易接受李衡的这套说法。
他唯一在意的是,刘家的皇帝,是不是还会像后汉晚期那样,被随意废除。
而李衡也告诉他,丞相的权力也被切割了。
“那若军队谋反呢?”刘禅终于还是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些敏感,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
益州和李衡的关系并不像和诸葛亮的关系那样。
益州和李衡之间的合作,更像是单纯的利益合作,缺乏了情感的沉淀。
而按照君主时代的权力分布来看,李衡已经是严重的尾大不掉。
益州知道,李衡也知道。
大家心照不宣。
之所以还没有正式发文调李衡回京师,也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还没有灭。
外部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是将调兵权收归朝廷;二是兵将分离,折冲校尉与领兵打仗的主将隶属不同司署。战时临时委派将领。”
这其实将军权一分为三。
调兵权、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
这是大唐时期典型的府兵制下的军政结构。
它既保证了朝廷能掌控军队,同时也限制了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那边疆常驻将领呢?”
“边疆常驻将领采取轮值。”
“轮值?”
“五年一换,换人由大将军府提报名单,宪司审批。”
这个答案,刘禅总算是满意的。
如果由宪司审批,那大将军府对军队人事任免受到制衡,历任大将军就无法肆无忌惮随意安插自己的亲信。
宪司这个体系,就不仅能监督丞相府的行政颁布,也能监督军队。
当然,宪司有监察权而无执行权。
“若正在战时该如何?”
“战时若将领任期到,大将军府提前提报。”
“宪司审批?”
“是的。”
“那朕这个皇帝岂不是无所事事了?”
“陛下垂拱而治,何须亲力亲为。”
刘禅想了想,这也是个选择。
按照李衡的那套权力理论,将权力分割到各个部门,责任也就分担到了各个部门。
最后出问题,那绝对不是皇帝的问题了。
“大将军的想法,朕都知道了。”
李衡道:“臣愚见。”
“不,大将军说得都对。”刘禅负手而立,抬头看着远处的朝霞。
他的脸上难得出现一丝寂落。
“汉室衰微之后,诸侯纷乱而起,天下苦战争久矣。”刘禅道,“皇帝若为所欲为,即便天下统一,百姓也苦不堪言。诸侯若能轻易操起倒戈,则战乱不止。”
“大将军将我这个皇帝、朝臣,以及地方权贵都限制住了,层层设限,极大的遏制住了动乱的来源。”
李衡内心震惊,他没想到刘禅居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也许是刘禅自己想到的,也许是诸葛亮提前跟他说了。
但无论是不是诸葛亮为他分析过,他能坦然的接受,就说明他的确算得上一个开明的人了。
或者说,算得上一个权力私欲不重的人。
其实对付二代的守成之君来说,最担心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雄心。
雄心和才能是否匹配,千古以来都是大难题。
才能哪怕有,在雄心勃勃的情况下,把大好局面搞砸的也比比皆是。
因为事物的发展,它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不是主导者。
即便是皇帝,也无法言出法随地让每一个人吃饱饭。
他只能集结大臣,根据实际情况商定最恰当的国策来推尽量让一些人家里有一口余粮。
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三个时代,四位皇帝,其实都推行的是黄老治国的小政府。
尤其是李世民,三令五申限制官僚对地方的干涉,尽量不让官员与民争利。
李世民到李隆基这百年,大唐连盐这一块巨大的利润,都直接给到民间。
直到后来唐肃宗李亨时期,第五琦推行榷盐法,大唐才开始垄断盐。
(本章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