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2章 威望,凤闺记,小阿毒,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她之后便授意其伯父郭经纶极其兄弟重新刊刻新版的《闺范图说》。
逐渐有新版的《闺范图说》问世,打的都是杨希武的名号,更有甚者将郭淑仪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的也有。
新版与旧版的有许多不同之处,出书人的初衷也有本质区别。
新版的《闺范图说》刊刻出来后,很快流进宫里,宫里的人见郭贵妃的名字已经排在第一位,而且自己不要脸的亲自撰写了序文,无不对她又妒忌又羡慕。
这事再次在宫里传的沸沸扬扬,越演越烈,大有来势汹汹的意思。
宫里的人每天都有人讨论这件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然,郭淑仪在宫里的地位又稳固了些,见了皇后腰杆也挺直了,只淡淡与她见礼。
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李婉也拿她无可奈何,也是畏惧她现在名望。
大魏十年秋,天下大旱,百姓全都遭殃,没米过日子。
但宫里头这些年打仗开支很大,不得不横征暴敛充足国库,一时间百姓愤愤难平,甚至很多人饿死。
杨希武上折子,名为《天下安危疏》给苏彰,请皇帝节省费用,停止横征暴敛,以安定天下。
他一番言论说的慷慨激昂,声容并茂,无不替百姓说话。
苏彰恼怒,对他破口大骂,当即退朝,不再理会。
之后,吏部侍郎戴兆衡借此事大作文章,上疏弹劾杨希武,说他先写了一本《闺范图说》,然后又上《安危疏》,是“机深志险,包藏祸心”,“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逢迎郭贵妃。
杨希武平白无故蒙受不白之冤,立即上书为自己辩护,说:“臣刻《闺范》四册,写的是明女教也。后来翻刻渐多,流布渐广,臣安敢逆知其传之所必至哉?伏乞皇上洞察缘因《闺范》之刻果否由臣假托,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将臣所刻《闺范》与他人所刻《闺范图说》一一检查,有无包藏祸心?”
此时的房间流传的《闺范图说》已经被人改头换面,还被人说成是他自己偷偷传进宫去,弹劾了他一个结纳宫闱的罪名,指他与郭淑仪走得很近。
这件事牵扯到郭淑仪,苏彰当时没有理睬,只让杨希武回家反省几日,不再让他上朝。
杨希武郁闷了些日子,找来坊间几本流传甚广的版本相比较自己的写的那一本,的确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新版的内容,影射后宫和朝堂的嫌疑颇深。
打的又是他的名讳,他才幡然醒悟,被人算计。
可是为时已晚,这些新版本的《闺范图说》已经传遍京城,大有传遍天下的趋势,如洪水猛兽一般,苏彰屡禁不止。
此刻,明姝正在燕王宫的院子里,薛云少早已经调来他身边服侍。
薛云少现在已经成为明姝极其重用的人,但也只是让他干些跑腿的活,她的真正意图没有让他知晓。
明姝放下手中的笔,轻轻在纸上吹干了墨迹,然后用扇子又扇了片刻,见上面的墨迹全都干了,才轻轻卷起,将那张纸放进一个锦袋之中递给薛云少。
“你将这个锦袋交给萧琰萧大人,这上面是我找他家公子采买东西的清单,你让萧大人交给萧齐,紧着这两日就送进宫来,我等着急用。”
薛云少手里拿了袋子,便笑道:“奴才这就去巡逻司找萧大人,一定把这袋子交给他,将皇妃的话转告他。”
“记住,这袋子千万不能丢,里头写着紧要的东西,你也不能交给别人,只能交给萧琰大人,明白吗?”
“明白。”
薛云少端正了神情,严肃了几分转身就跑出去给萧琰送袋子。
萧琰接过薛云少手里的袋子,并没有急着打开,而是贴身放在怀中。
又过了两个多月,已经到了秋末入冬时节,明姝病重,苏澈一直在外帮着料理一些灾情,她只好向苏彰告假出宫养病。
因苏澈不宫里,明姝又执意要出宫,他生怕宫里的服侍人不尽心,让明姝的病更加严重,便找来明达商量,让他暂且接明姝出去照料几日,每日他会派太医到明府医治。
明达答应。
明姝出宫不过五日时间,京中再起风云。
一个自称燕山“苏东吉”的人专门为新版的《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文,名字叫《忧危竑议》,以传单散发形式在京城中广为流传。
苏东吉”的意思是苏家天子的东宫太子一定太吉。“忧危竑议”四字的意思是:在杨希武所上的《忧危疏》的基础上竑大其说,因为《忧危疏》中杨希武提到册立新太子的影射问题,而大魏已经立下太子苏泱。
当时苏彰发火的原因也事因为杨希武妄自菲薄,劝他苏泱病重,拖了半年有余未愈,如今已到了形容枯蒿,身子大不如从前的地步,朝中需要一个身体康健的人做太子。
苏泱显然不能再担负太子的职责,所以听从郭淑仪的意思,他隐约提到了册立苏演为新太子的意思。
而这篇《忧危竑议》文中采用问答体形式,专门议论历代嫡庶废立太子的事件,影射“国本”问题,大概意思是说,《闺范图说》中载有梁明德李皇后,李后由贵人进中宫。
有人便传言杨希武书此意其实是想讨好郭贵妃,而郭贵妃重刊此书,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位埋下的伏笔。
郭贵妃现在正是贵妃之位,离中宫只一步的距离。
又传说,杨希武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用意不言自明。又称杨希武与郭淑仪的伯父郭经纶、户部侍郎张玉山,山西巡抚卫平渝等九人结党,依附郭贵妃。
此文,一传十,十传百,不断在京城中流传,不过半月便传进宫,被戏称为“妖书”。
人们不明所以,纷纷责怪书的原作者梁杨希武。杨希武忧惧不堪,借病致仕回家。
这“妖书”传进宫里,便惹下轩然大波,苏彰大为恼怒。可又不好可又不好大张旗鼓地追查杨希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