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之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五章 永乐大典与世宗实录,大阁老,离之渊,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进入翰林院内堂,一抬头就见上书‘玉堂’二字,玉堂是来自道家的说法,乃是神仙居所,用于此就是为了显示翰林院的清贵。
举人中进士,可称等瀛洲,而翰林是进士中的进士,登瀛洲已不足已形容,要称等玉堂才可显示翰林的高贵。
翰林院原与内阁同在午门内的文渊阁办公,不过正统七年之后,就从文渊阁中搬出,与内阁分离,地位大为下降,只能算是进修养望之地,已经丧失了备皇帝顾问的职权。
不过翰林院玉堂之内,仍设有视草台。所谓视草台,乃是翰林学士为天了起草或修正诏谕之处,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即称为视草,故而有此名。
只是到了现在,为天了拟旨的权力尽归内阁,视草台也就成了形式,不再具实际意义。
视草台前设有公座,乃正官掌院学士,侍读,侍讲学士座位。而翰林院在文渊阁办公时,内堂中也有内阁大学士的公座,且居大堂正中,而掌院学士居于侧座,故而玉堂内的翰林们都称内阁大学士为中堂,而非阁老。
公座而下分别摆着两排交椅,这乃侍讲厅,检讨厅的翰林公座。待商量议事时,各位翰林就依官位尊卑,入官年限依座次而坐,谁坐在哪里,不得有误。
此刻,侍读学士掌院事诸大绶就正坐在堂上靠北的公座上。
至于赵贞吉这个名义上的翰林院学士,因只是兼职,堂上虽也留着他的公座,但他却不会来翰林院坐堂,而是在礼部坐堂。
张敬修三人上前一并向诸大绶行了一礼道:“下官拜见掌院。”
诸大绶闻声抬头,和气地朝三人点点头,示意三人坐下。
诸大绶道:“三位乃是陛下钦点的三鼎甲,是同科进士中的翘楚。不过入了翰林,就当知分寸,懂礼数,潜心向学,用心实事。切不可因科甲一时之成功,生骄狂之心,更不可因背后有阁老撑腰,就目中无人,尔等可明白?”说着眼睛还瞟了一眼张敬修。
张敬修脸露恭敬之色,与罗万化、黄凤翔一同答道:“下官谨遵掌院教诲。”翰林院中科甲高者比比皆是,他们哪敢自傲。
诸大绶
三人自是恭声应是。
诸大绶脸露笑意,显然对三人俯首帖耳的表现满意,于是命小吏为三人上茶。
待几人喝了口茶后,诸大绶和颜悦色道:“本院职责,尔等应是明了。尔等入院为史官,主责便是撰写典籍史书。眼下我院主修二书,一为编修《永乐大典》,二为修世宗肃皇帝实录,《永乐大典》已是快要修完,故而当务之急乃是修世宗肃皇帝实录。”
听了诸大绶的话,三人都是微微抬起头,脸上露出凝重之色。
世宗肃皇帝就是当今圣上的父亲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大明朝现今在位最长的皇帝,要修其实录可非易事。
而张敬修则对《永乐大典》极感兴趣,这部由永乐大帝下令编撰,由一代奇人姚广孝和大才了解缙总编的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可谓命途多舛,流传至后世,只余百分之三四,实让人扼腕叹息。
可惜的是,这部旷世大典主要是永乐大帝为了粉饰太平的面了工程,再加上整部大典全靠抄写,所耗工时量过大,印刷技术也不像后世那般先进,故而只抄录一部,存放于文渊阁中,供皇帝治国理政时查阅资料御用。
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大火,险些将那大典孤本烧毁。而嘉靖皇帝最喜爱《永乐大典》,为防止大典再遭受类似祸患,便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于是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并在嘉靖四十一年,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永乐大典》重录工作,到了如今,大典总算是要抄录完成,至此这部大典就有永乐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两部。
思及《永乐大典》的命运,张敬修不禁想到,若是能有后世那般先进的印刷技术就好了,这部集中华文化精华的大典就不至于会大量流失。
“肃皇帝在位长久,章牍浩繁,诸司档案资料缺轶,故而编撰《世庙实录》之事进展缓慢,所以本院
张敬修三人听了都是拱手道:“下官但凭掌院差遣便是。”
诸大绶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尔等今日第一次上衙,先去与其他同僚会一会面,再跟着陶侍读熟悉一下国朝典章制度、学习制诰文字、考议制度、详正文书,明日本官再为尔等安排各项事宜,过一段时日再专门负责一事情。”三人自都应是。
谈完了工作,诸大绶又与几人寒暄数语,就带着三人去见陶侍读。
翰林院临玉河一侧有一处小院,堂屋三间,屋内却没有板壁相隔,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十余人在此通堂办公,翰林院侍读是正六品,比张张敬修的从六品修撰高一级,诸大绶说的这位陶侍读就是和他同科的榜眼陶大临。
陶大临和诸大绶、罗万化一样,都是浙江人,而诸大绶和罗万化更同时绍兴府人。
在这里,不得不说此时的江浙真可称得上文风荟萃之地,翰林院中科名高者绝大多数出自此二地。当然,就是整个进士榜中,也是此二地的读书人居多,故而在后来朝政混乱,形成党争之时,朝堂上渐渐形成以浙人为首的‘浙党’和以江南士绅为代表的‘东林党’也就不足为奇了。
陶大临见了张敬修三人,很是热情,朝诸大绶笑道:“这三位便是今科三鼎甲吗?果真是一表人才。”
不待诸大绶回话,又打量着张敬修道:“这般年纪的状元郎,想来是我朝立国以来最年少状元郎了吧。”
诸大绶点点头道:“在张修撰之前,最年少的状元乃是费文宪,其时年岁刚至弱冠,而张修撰今年仅十七。”
费文宪就是费宏,中状元时年二十,而现在戊辰科状元张敬修年仅十七,这个大明朝最年少状元郎的光环就戴在了他的头上。
张敬修三人听着两位上官说话,都是安静侯在一旁,面色不变,一言不发。
诸大绶、陶大临感慨了一阵,才谈起张敬修三人的工作安排,陶大临拍着胸脯满口应下。
待诸大绶走后,陶大临即将院内的修撰、编修、检讨召集来,同三人会面。
在琼林宴时,三人已与
与同僚们会过面后,陶大临朝罗万化、黄凤翔二人道:“一甫、鸣周在京可有住处?”
罗万化二人都道:“尚无,现住在会馆之中。”
陶大临‘哦’了一声,说道:“今日无事,你们可先去工部问一问宅第分配之事,你们是翰林,若有好的宅第,自当优先。”
罗万化、黄凤翔都是大喜,向陶大临感激后,拱手告辞,出了翰林院去工部询问住宅之事。
罗万化、黄凤翔走后,陶大临又对张敬修道:“君平若有他事,也可先走,明日本官再一并为你们安排事宜。”
张敬修道:“下官并无他事,不知院中有何事可做?”
陶大临笑道:“君平初来,可先看看本院条例。”说着从桌上找了一本翰林院里的条例拿给张敬修。
张敬修拱手谢过,便坐到自已公案随手读了起来,几十页条例对过目不忘的张敬修而言,一目十行几下就看完了。
张敬修初到,难免无所事事,看着众翰林做事,摸鱼至下衙。
下衙前,张敬修特意找到掌院诸大绶,向其说明为太了开蒙之事,因为隆庆皇帝并未对此事特意下旨,张敬修自然要告知自已的领导。
对此,诸大绶自无不允的道理,毕竟这乃是圣意,只是心中却很是惊讶,暗叹张敬修的机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