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弘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章 崔浩之死,关陇世家,公子弘毅,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拓跋焘对崔浩十分倚重、信任。

拓跋焘对崔浩说道:“先生才智渊博,在我祖父道武帝、我父亲明元帝、我的手下做事,尽忠三世,因此我对先生特别看重。希望先生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先生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明白先生说的十分有道理。”

拓跋焘还召集文武百官,下令道:“日后所有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才可实施。”

拓跋焘对于崔浩不仅是倚重、信任,而且关系亲密,十分亲近。

有时,拓跋焘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国事。

仓促之间,崔浩来不及准备、制作精美的食物,只得献上家常饭菜。

拓跋焘毫不介意,和崔浩边高兴的吃饭,边畅谈国事。

崔浩觐见拓跋焘,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随意进出拓跋焘的寝宫。

然而就是这位备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倚重、信任,为北魏一统北方立下汗马功劳的崔浩,在450年7月5日,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诛杀。

当时已经年过七十的崔浩被囚车押送到城南斩首示众,数十名押解卫士,站在囚车顶上,往崔浩头上撒尿,嬉戏笑骂,呼声嗷嗷。崔浩羞愧难当,以头撞柱,愤怒惨叫,怨气冲天。

史称,自古宰相被屠戮的,从没有人有崔浩这么凄惨的。

崔浩被诛杀后,崔浩的家族清河崔氏、母族范阳卢氏、妻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受牵连连坐,被诛杀者众多。

拓跋焘诛杀倚重、信任的谋主崔浩,这让当时的人都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崔浩之死的原因十分简单。

在439年12月,拓跋焘命崔浩主持撰修北魏国史。

拓跋焘认为,撰修国史,主要是留给皇室后代阅读,让他们知道北魏开创不易,从中借鉴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以使北魏国祚悠长,千秋万代,绵延千古。

因此,拓跋焘特意叮嘱崔浩,撰修国史一定要据实编撰。

崔浩严格按照拓跋焘的要求,据实编修北魏国史,将北魏建国之初同族之间互相残杀,荒暴淫乱、屠城杀俘的史实,全部如实写入史书。

历时十一年,至450年,方才编撰完成了记录北魏历史的《国记》。

之后,崔浩把《国记》上呈给了拓跋焘。可是,他没有经过拓跋焘允许,只经过太子拓跋晃允许的情况下,就在平城天坛东三里处,修筑了一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将《国记》刊刻在石碑上,以供百姓阅读。

前来观看的北魏百姓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可是当人们读到北魏建国之初那些骇人听闻的史实,顿时惊诧不已,议论纷纷。

鲜卑勋贵们,看到《国记》之后,更是怒不可遏,纷纷高呼着“崔浩辱国,严惩崔浩”的口号,成群结队的去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告状。

拓跋焘得知后,暴怒不已,下令,诛杀崔浩,以泄民愤。崔浩的家族、母族、妻族都遭受连坐,被诛杀者众多。

史称“国史之狱”。

当然,这只是诛杀崔浩明面上的原因。

而实际上崔浩之死,是北魏众多政治势力联合导致的。

第一股势力,则是鲜卑勋贵,代表人物则是太子拓跋晃。

拓跋焘仿效其父明元帝拓跋嗣的策略,很早就册立拓跋晃为太子,并命拓跋晃监国。

在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以及拓跋焘宠信,专制朝权。一次性推荐、任命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并州五州数十人为郡守县令。

拓跋晃对崔浩说道:“之前朝廷征聘的人才,朝廷先让他们在州郡里担任郎官,然后再委任为郡守。如今,他们担任郎官已经很久了,辛勤劳苦,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报。朝廷应当先晋升他们为郡守,而让这一次征聘的人才,先担任郎官,积累经验,然后再升任郡守。”

崔浩固执己见,最终他推荐的这批人才,全部被朝廷任命为郡守、县令。这让拓跋晃内心十分愤怒。

中书侍郎高允知道了这件事,感慨道:“崔浩恐怕免不了一场灾祸。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私心,而同储君对抗争胜,将来崔浩以什么来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呢?”

而“国史之狱”,整个事件的幕后主使就是太子拓跋晃。拓跋晃代表着鲜卑勋贵的利益,是他故意允许崔浩将《国记》刊刻在石碑上,供百姓阅读,以激起鲜卑勋贵、百姓民愤的,这也最终导致崔浩被诛杀。

第二股势力,则是鲜卑民族。

北魏建国之初,就施行缓和鲜卑和汉民族矛盾的政策。请汉人中的精英入朝做官,尊重、学习汉人优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先进制度。

鲜卑、汉民族矛盾虽然得到了缓和,但是矛盾却一直都存在。

崔浩,出身汉人豪门望族——清河崔氏,身后是清河崔氏等和北魏政权合作的汉人豪门望族在支持,代表着整个汉人的利益。

在431年9月时,崔浩想要“大整流品,明辨种姓”,重新将“九品中正制”做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途径,选官先看门第、出身,再看才能,功绩。时间长久之后,北魏地方官员都会出自汉人豪门望族,而鲜卑人晋升之路则被堵死。这无疑会极大稳固、提升汉人豪门望族的权力、地位,当然也极大的伤害了鲜卑人的核心利益。

崔浩的表弟卢玄发现了崔浩如此做的弊端,劝阻崔浩道:“草创制度,需要恰当的时机。你建立如此壮大汉人,削弱鲜卑制度,怎么会得到鲜卑人的支持?请你一定要三思啊。”

可惜,崔浩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大力推广“大整流品,明辨种姓”制度。

而在北魏最高统治者太武帝拓跋焘心中,无疑,鲜卑人才是自己人,而汉人则是外人。虽然北魏拓跋焘信任、倚重崔浩等汉臣,但是内心深处依旧是亲近鲜卑人,而猜忌怀疑汉人。崔浩依仗拓跋焘恩宠,提升汉人地位、利益,而侵犯鲜卑人核心利益,这显然是拓跋焘难以接受的。

第三股势力,则是佛教势力。

崔浩崇信道教,在镇压关中盖吴叛乱的过程中,崔浩曾经亲眼看见僧人藏匿武器,窝藏叛军,于是向拓跋焘建议灭佛。

拓跋焘听从了崔浩的建议,关闭、焚毁寺院,捣毁佛像,强迫僧尼还俗,拒绝还俗的一律诛杀。

整个佛门顿时血流成河。

国师寇谦之是崔浩的好友,因为北魏杀僧过多,曾经苦劝崔浩,请他劝阻拓跋焘停止灭佛行动。

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灭佛的力度。

当时北魏境内,佛教销声匿迹,再无寺庙,北魏朝野怨声载道。

佛教,在中原流传数百年,早已经根深蒂固。而佛教在北魏国内,也是流传甚广,许多鲜卑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笃信佛教。

崔浩建议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这无疑触犯了佛教的根本利益,惹得佛教势力的极大反击。

鲜卑勋贵、鲜卑民众、佛教势力三方政治势力联手,最终导致了崔浩被诛杀。

崔浩被诛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崔浩代表着中原本土汉人、道教的利益,而拓跋焘、拓跋晃代表着外来的鲜卑人、佛教的利益,崔浩被诛杀,是中原本土势力和外来势力激烈碰撞的结果。崔浩心中要做的选择是坚守还是妥协,拓跋焘心中要做的选择是征服还是包容。最终,崔浩选择了坚守,维护汉人、道教的利益,坚守汉文化传统,而一向强势的拓跋焘则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征服,选择了维护鲜卑人、佛教利益。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当时,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已经步入晚年,为了北魏帝国的未来,为了太子拓跋晃能够顺利交接,登基称帝,诛杀智谋无双、大权在握、和太子拓跋晃不和的司徒崔浩,也就成为了拓跋焘的必然选择。

崔浩被诛杀之后,北方汉人豪门望族都遭受了极其沉重的打击,汉、鲜卑两个民族的裂痕加深,汉人中的很多精英,都心灰意冷,不愿再与北魏政权合作,不愿再出仕北魏政权。

失去汉人豪门望族、汉人精英支持的北魏政权,军政大权全部被鲜卑勋贵所掌控,因此,也失去了引进汉人优秀人才,学习汉人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政治氛围,国力开始由鼎盛逐渐转向衰落。

而更重要的一点,随着崔浩代表着汉人利益的政治集团的消失,代表鲜卑利益的政治集团大权独揽,一家独大。

拓跋焘失去了朝局平衡的控制,以太子拓跋晃为首的鲜卑勋贵集团,实力强横,已经威胁到了拓跋焘的统治和地位。

为了再次形成政局平衡,拓跋焘不得已只能重用、倚重奸臣宗爱一党,以抗衡以太子拓跋晃为首的鲜卑勋贵集团,结果导致了拓跋焘统治后期,北魏政权内部的混乱。

就在崔浩被诛杀后不久,拓跋焘北巡阴山,当时北部尚书李孝伯病逝,拓跋焘面露伤感,感慨道:“李孝伯可惜。”

之后,又面露懊恼的,悔恨道:“朕失言,司徒崔浩可惜,李孝伯可怜。”

对于诛杀崔浩,拓跋焘的内心里是深深的悔恨。

崔浩之死,是北魏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北魏政权的一次由盛转衰的转折。

崔浩之死,不仅对于拓跋焘在位期间影响巨大,而且对于拓跋焘之后的数十年也是影响巨大的。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说的就是拓跋焘、崔浩两人的关系,也是他们分别代表着的鲜卑、佛教和汉人、道教之间的关系。

(https://www.yqwxw.cc/html/127/127058/458587717.html)

www.yqwxw.cc。m.yqwxw.cc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至尊剑皇秦墨萧雪晨

半步沧桑

黑雾末日

采桃

所起

安成林

系统:我劝你善良

咸鱼番茄味

一帘风月娴

李相思

如果再不相见1

念昭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