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后梁所谋
袁贰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五章 后梁所谋,财神郡主之谋嫁世子爷,袁贰爷,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再说回到文德殿内,钱大总管离开后:
“陛下,这一次后梁人的行事很周密,一箭多雕,尽管都没有成,但是臣总觉得不会如此简单!”邕王爷悄声说道。
“是啊,朕也隐隐的觉得这次与以往的刺杀都有些不同呢!依你看……?”
“臣弟倒是有些想法。”
“说说看?”
“这次恐与边关有关系!今夜殿前军的宋大人身受重伤,宋三夫人做为我朝的女将军产生时又差点遇难,殿前军的都指挥使杨大人也受了些伤,徐大人那又出了人命官司,还有一些都是武将出事,这恐怕………”邕王爷顿了顿继续说道:
“后梁要动了!”
“嗯。却不知要如何!边关目前一切如常,不妨再等上几日,看看能不能得到有用的消息!现在推测也不尽准确。”
“臣弟明白!尽管不能增兵倒还是要通知各边关守将,严加防范!”
“也只有如此了!”延庆帝也不禁叹了口气。
按理说推测出与边关安定有关系,应该增兵以防不测。
但是这国家又怎是一言堂?如何说服文武百官?现在是南北两线的边关守将同时出现问题,该如何增兵?
不得不说后梁这一步棋实在高明,直击软肋。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了解一下大晋的官制:前大梁是皇家的一言堂,政令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君主的睿智程度,由于政权的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的手里,皇帝可以为无欲为,所以终究走向了灭亡。
大晋吸取了前朝的经验,自创了一套相互制约又互相纠正扶持的官制:
文官方面:日常政令由左右宰相为首的“尚书省”(尚书省包含了六部)发出,由皇帝亲自管理的“门下省”审议,再由皇帝直属的“中书省”下发政令,日常政令大多都不需要皇上亲自下旨,除非特殊事件。这样即防止了皇上和宰相两方面出错,造成的国家的损失。
那么为了避免皇上少出昏招,皇上也拥有自己的智囊团即:“翰林院”。
同时也为了避免尚书省的权力过大出现问题、皇帝朝纲独断,另设有“都察院”负责监察。
文官有官阶和品级,实职是在朝任官才会有。例如:宋大爷的身份,是永定候府的候爷,又在门下省任职,候爷是自己的品阶,门下省任的职位则是实职,永定候是官阶属正三品,奉禄上:有实职的职务补贴再加上正三品相应的职钱。
宦官方面:大晋也有专门管理宦官的:“内监省”,升职最高只能到正三品供奉官,总人数严格控制在100以内。如果想担任实际官职必须将人事关系转到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按照正常官员的制度管理,再不能身兼皇家内监,严范宦官弄权。
军权方面:设有专管兵符、军内升迁和人员调遣的枢密院;由皇帝直接管辖。
掌管军队却没有委派将领和调动兵马权力的三衙统管三军,一半以上军力驻守京城称之为殿前军、驻守地方的称之为厢军,各蕃王统领的兵力称之为蕃军,三者并立统称三衙,无从属关系,三衙的最高统领衙司都是归皇帝直接领导。
其中殿前军包含殿前司,专管宫城之内的守军,却直属于皇帝。
而类似五城兵马司这样的机构手下的兵力称之为土军,这部分只用于维护治安,类似于现在的警察,直属于地方政府。
这样的军政设置,有效的保持了军权的高度集中,有助国家稳定。
武将有自己的官阶和品级,类似于现在的“上校”军衔,而实职就是在军中任职时才会有,赋闲在家的只有官阶和品级。例如:望舒的从五品游骑将军就是官阶,辞官后在军中就没有了职位,官阶依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存在。
地方政务:分为军或路、府、县三级。有盐有铁、边境、要塞等地方需大量的兵马驻扎的区域,称之为军,驻守军队是厢军。
其它地方驻军较少,军队只归三衙统一管理,不受地方官府管辖。
驻军将领三年一换,驻军亦是三年一调防,所以想要官军勾结来个自立为王什么的,很难。
各郡、县有自己的衙差专司治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叔叔,但是人数较少,也没有三军的战力强。
各级地方官员同级设有两名官员,例如府级官员:设一名专管事务的知州,再设一名通判直属尚书省,作为知州的副手亦是朝庭直管的监察,互相牵制,上表文件必有二人同时属名才有效,上奏文件到各大府,府一级的有权限的直接回复处理,没有的就将上呈尚书省等待回复。
蕃王问题:大晋吸取了前朝蕃王割据的经验教训,只因政治形势所迫保留了三个蕃王,并且也通过朝政上的手段,大大的限制了蕃王的权力。
所以,从官制上就可以看出,大晋的这种制度方式很好、弊端少。但是缺点就是不如前大梁以及现在的后梁一样,那种皇家一言堂动起来的更快速,更有针对性,也无人敢太置疑什么。
大晋却不能因为这一点怀疑就调兵。后梁的这一波操作怎么看都与以往不同,想是有高人为后梁出谋划策了。
“皇弟,不管这双子星到底能不能如预想的那样,我们还是应该……”皇家的人都喜欢说半句留半句的。
“陛下,我们只管尽人事听天命即可!”
“是啊,其实朕也不信这些个怪力乱神,但是你看谨儿,也由不得朕不信!”
“臣弟和谨儿誓死为陛下护得这江山周全!”说着便要跪下去。
“哎,朕不是这个意思,你……,算了算你回吧,天都快亮了!”
“臣弟告退!”说着便规规矩矩的依礼退出了殿外。
延庆帝想起他的父皇太祖皇帝临终前交代他的话:
“允之是个最重感情的,你莫要与他起了嫌隙才好啊!”
“孤把皇位给了你,把关爱都给了允之,你不会怪朕偏疼他吧?”
“你看在他为你奔走的份上,能善待这个嫡亲弟弟吧?”然后就死死的拉着他的手等着他的回答。
那有些乞求的样子,哪里是一个帝王该有的呢?
他即嫉妒又羡慕,这一幕在一瞬间把自己一颗早就冷硬的心炸开了一个角,就这样勉强的应了下来。
但只对自己说只是因为允之是他登基的功臣,善待功臣不是应该的吗?
他也怪过父皇和母后对自己非常严苛且为什么从不疼他,他安慰自己是太子之命的原因才严格,他认了。那不疼他是为了什么呢?他想不出来。
他每日勤勤恳恳不敢有半分松懈,专心朝政,却看到允之却可以承欢父皇母后膝下时也是羡慕的,也可以说是嫉妒吧,想着原来父皇真的只喜欢他的这个皇弟。
他遵从父皇的遗愿,一直善待着他的这个一路为他登基奔走的弟弟,却总是缺了那么一点真心,他自己明白,他的弟弟也明白,看似亲密却有些跨不过去的一条沟。
近几年,延庆帝的皇子们都长大了,他开始慢慢明白了太祖皇帝的心意,哪个当父亲的没有偏爱呢?
他也有的,他最喜欢德贵妃的儿子,虽然最是不成气,但是让身为帝王的他真的看到阳光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快乐,真心又难得的快乐。
他选择他与皇后的儿子赵诚作为太子,不仅仅因为他是嫡长子,更是赵诚在年幼时即表现出了他有能力担负这天下。
但要说能力二皇子更胜一筹,但是这么多年兄弟二人争夺不断,他却从不曾动摇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太子殿下有一颗宽仁的心,更像他自己。
想着自己百年之后,他应该可以放过那些与他争夺过的兄弟吧。民间那句俗话不是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果然不假啊。
这时他就了想起了他的嫡亲弟弟赵允之,他与父皇感情深厚,父皇驾崩那天,允之一个常是笑嘻嘻的大男人竟然潸然泪下,别人在景灵宫为父皇守孝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些敷衍,而他真的不吃,只饮些清水,足足的跪了七天。
想到这,延庆帝觉得他的父皇把这个天下都给了他,而却什么都没有给弟弟留下,徒留一个允之独自伤心。
他这个做哥哥的却在多年的时间里疏远了他,他是不是错了?
他想补救,可是这条鸿沟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了,补救又谈何容易呢?
邕亲王淡淡的疏离他看在眼里,又没有办法,只能是就这样看着。他常常安慰自己,也许有一日,他们真的可以尽释前嫌呢。
正沉思间,钱大总管回来了,到得近前低声的道:
“陛下,都料理妥了。”
“嗯。”
“宋候爷,还有林头领那里我也叮嘱过了!”
“好!你办事,朕一向是放心的。”
“陛下过奖了!”
“刚在宫门前遇到昭华世子的随身侍卫飞廉,说是昭华世子安然无恙,请陛下不要挂心,一些情报也已经整理好了交与了邕亲王,由邕亲王转呈陛下。”
“哦?好啊,这小子越来越有出息了!说起来还是朕的修仁有福气,将来能得这样一位能臣辅佐啊!”
“陛下,这事还得您先受得这福气,这小子没几年便要长大可以独当一面了,您啊是万岁,日子长着呢!”钱大总管笑呵呵的道。
“你个老滑头,惯会说些讨好的话!”延庆帝边笑边骂着,随即又问: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陛下,现在是寅时了,明天才是三天一例的早朝,现在您要不要去歇息?”
“好吧,折腾了一夜,朕也累,我歇息一下!”
“是,老奴这就扶您去休息。”
“让小康子来吧,你也去歇息歇息吧!”
“谢陛下体恤!”钱大总管随即招呼了小康子过来,又叮嘱了一番后也下去歇息了。
(https://www.yqwxw.cc/html/136/136453/89013572.html)
www.yqwxw.cc。m.yqwxw.cc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