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爱八卦的村民
收养一只红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章 爱八卦的村民,爹跳崖娘殉葬,这家没我要完蛋,收养一只红狐,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系统在,她应该不会迟到。
但是古代没有时钟,全凭早上鸡打鸣的话,她的时间也只能作为参考,早点到不让他们等自己,总会礼貌一点。
张秀芳听见这话立刻抬头回应,“这是自然,妹子不用这么客气!”
只是带个路而已,张秀芳并未觉得麻烦。
或许是想着明日要去镇上卖竹笋,张秀芳打理竹笋都速度又快了几分,没有再参与季繁星和柳氏的对话。
就连小小年纪的大妮都蹲在张秀芳旁边帮着她把竹笋的长根掰掉,活生生印证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
季繁星想着再留下也没什么事,时间也不早了,她们该回去了。
走之前,她突然想起中途遇见的那只大黑狗,疑惑问道:“柳婶子,跟您打听个事儿。就是从我住的那里往山下走,有一家养了一只大黑狗的,那是谁家啊?”
柳大娘闻言吓得忙站起来,急切看着季繁星和二丫问道:“可是你们被咬了?”
“没有没有,它还咬不到我们。”要是真敢咬她们,那她可不会手下留情。
柳氏松了一口气,“没有就好,没有就好。”
柳氏满心悔意,责怪自己没顾周到,愧疚道:“也怪我,那日忙着带你们到新家安置,也没来得及说清楚。”
柳氏丝毫那样隐瞒,耐心地把王家的一切娓娓道来,
“那一家人姓王,是十三年前北方饥荒逃难过来的,恰好那时村里有空闲的屋子,就拨给他们住下了,这一住都十多年了。”
“两个老的倒是个好的,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前头三个都是老实的庄稼汉子,就最小那个,因为是老来得子,所以性子养得古怪了些。”
柳氏抬手挡住脸,悄声在季繁星耳边说道:“王家最小那个叫王四柱,手脚不干净,村里人家的东西没少被他偷过,偏生他还有个泼皮媳妇和一条恶狗,没人敢轻易招惹。”
柳氏不喜王四柱的为人,甚至也惧怕那条恶狗,还是忍不住嘱咐季繁星一句,
“你们回去注意这些,家里贵重的东西也最好都带在身上,别叫他瞧见了。他家那条大黑狗疯癫着呢,可咬伤了村里不少的人,你们路过那里也要当心着些。”
季繁星闻言诧异极了,想不到农村还有这种烂人和凶狗。
还好她家有人,而且许多现代的商品她都存放到系统商城。
只是,这样的人物加上狗,应该算得上是村里的毒瘤,为何还能留在村里?
“没人报官吗?”
柳氏以为季繁星说的是王四柱偷东西一事,无奈一笑,“村里的大大小小的糟心事多了去了,今天谁家少只鸡,明天谁家又少只鸭,我们这离县里还远,官府哪来这么多闲心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再说了,他偷的都是些小东西,大家一个村的,想着做事留一线,咱们这些小老百姓,也没谁想着要报官。”
柳氏点到即止,担心自己话说多了吓着季繁星。
“我本不该说别人的闲话,但是你们现在的住处偏远,要去集市的话少不得要路过那里,还是跟你讲清楚比较好。”
季繁星很是震惊,“他家那只狗,咬伤了人也没人报官吗?”
柳氏摇了摇头,叹一口气,“唉!报官有什么用,官府的人来了几次,也怕那条恶狗,况且人家赔了银子,不中用的。”
季繁星明白柳氏的意思,心里感激她描述得这么详细,“多谢婶子提醒,我以后会注意的。”
“婶子,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就不打扰了,明日我在鸭嘴岭等着高大哥和大嫂子,一起去镇上。”
柳氏看看天色确实也不早了,再耽搁下去,她们回家恐怕会天黑了。
柳氏看着那筐青团,连忙说道:“那你们等我一下,我把篮子给你腾出来。”
柳氏提着篮子走进灶房,先把青团都拿出来,又把自己下午刚摘的一筐冬寒菜放到篮子里。
她瞥见墙角堆着的笋子,又捡了两根大个的放在篮子里,这才满意点点头走出灶房。
柳氏把装得满满当当的篮子还给季繁星,温柔一笑,“倒是让你们破费了,还送这么多青团来,下次可不许这样了。这些个好东西,让你娘留着补身子或是拿到镇上卖钱早日治好你爹的腿才值当。”
柳氏叹道:“婶子家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些都是今天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冬寒菜,还有两根竹笋,你可不准嫌弃。”
季繁星看着一筐蔬菜还有两根竹笋,简直哭笑不得。
这算什么,以物换物嘛?
不过是拿了十个青团过来,结果又提了一篮子菜回家。
可惜柳氏没给她任何拒绝的机会。
“那我就不跟婶子客气了,正好今晚还不知道吃什么呢,婶子倒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季繁星顺从地接过篮子,对着柳氏咧嘴笑了。
她觉得互帮互助、有来有往的感觉还挺好。
柳氏担心她会被王家的大黑狗吓着,又提醒道:“你回去路上小心着些。要是怕那只大黑狗,你就走大路,别走那条小道。”
别说季繁星怕,就是柳氏都不会走那条小道,免得沾上什么霉运。
季繁星点头答应,“行,多谢婶子。我们会注意的。”
季繁星带着二丫走后,高村长家的几人又忙碌起来,柳氏也去地里干活了。
季繁星牵着二丫的手,提着满满当当的一篮子菜往家里赶,还遇见好多村民。
柳婶子家在高明村的中心地带,和她们的住所不同的是,这里房子更加密集,走个百米左右就能看到一户人家。
因为天色渐晚,许多人扛着锄头、端着洗衣盆往家里赶。
路上遇到许多村民,但鉴于大家都还不认识,她并没有盲目打招呼。
反倒是偶尔有几个胆子大的,还直勾勾盯着她们俩,惹得二丫都有点不好意思。
姐妹俩走得远了,还能听见河边洗衣妇人的谈话声和棒槌捶衣服的‘邦邦邦’声响,
有人好奇,“刚刚过去那两个小娘子,以前没见过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