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测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初唐四杰.,中国历史故事,文明观测员,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位杰出的文学家在初唐时期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闻名于世,并被誉为“初唐四杰”。
王勃,字子安,来自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出生于一个学术与官宦并重的世家。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的着名学者,而父亲王福峙则长期在朝廷中担任要职。王勃自幼聪明伶俐,才华横溢,无论是写诗还是作赋都游刃有余,因此被誉为神童。
在他十五岁那年,正值右相刘祥巡察之际,王勃抓住这一时机,上书表达了自己对讨伐高句丽政策的强烈反对,并对唐朝的军事策略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刘祥阅后,对王勃的才华和胆识大加赞赏,随即将他推荐给朝廷。
十七岁时,王勃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其出类拔萃的才华,一举中第,被授予散郎之职。随后,他得到了沛王李贤的青睐,被征召为王府侍读。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王勃因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而触怒了李贤,最终被逐出王府。
这一打击对年少成名的王勃来说无疑是沉重的。心灰意冷的他离开了繁华的长安,踏上了漫游蜀地的旅程。蜀地的山水景色美丽如画,让王勃的心情得到了些许的慰藉。然而,他始终无法忘怀仕途的坎坷与挫折,这些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化作了无数抒情感怀的诗篇。在蜀地的岁月里,王勃用诗文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蜀地游历了三年后,王勃选择回归长安,并随后被任命为虢州的参军。然而,在虢州,他因自视甚高,未将同僚放在眼中,最终卷入了一场纷争,被判处死刑。幸运的是,恰逢朝廷大赦,王勃侥幸逃脱了死神的追捕,保住了性命。第二年,朝廷允许他官复原职,但此时的王勃已对官场心灰意冷,决定远离朝堂纷争,回归普通百姓的生活。
于是,王勃开始专注于着述,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百里昌言》十八篇、《合论》十篇、《唐家千岁历》、《周易发挥》五卷等着作,并补全了祖父王通《续书》中缺失的十六篇。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与此同时,明代画家唐伯虎根据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创作了一幅名为《落霞孤鹜图》的画作。这幅画描绘了美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在秋水中相映成趣的景象,展现了唐伯虎对王勃诗句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公元675年春,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在洪州,他恰好遇到了洪州都督阎伯屿为重修滕王阁而举行的宴会。在宴会上,王勃挥毫泼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就是《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为后世所传颂。
参加完滕王阁宴会后,王勃继续南下,于第二年秋天在广州渡海前往交趾。然而,就在他满怀期待地与父亲相见之际,却不幸溺水身亡,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另一位“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是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在公元676年参加科举考试,因成绩优异而步入仕途。公元685年,杨炯与族弟杨神让一同参与了徐敬业发动的讨伐武则天的战争。公元690年,他在洛阳宫中习艺馆担任教职,两年后出任盈川令,并在任上去世。杨炯一生创作了众多边塞征战诗,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优子,是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自幼跟随曹宪和王义方学习小学和经史,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公元654年,卢照邻出任邓王李元裕的王府典签,得到了李元裕的器重和赞赏。公元667年初,他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离开四川后,卢照邻回到洛阳居住,后因风疾搬到长安附近的太白山。然而,由于长期病痛折磨和仕途失意,卢照邻最终选择了投水自尽这条极端的出路。卢照邻擅长律诗,对推动七言古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作《长安古意》等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骆宾王,字观光,出生于浙江义乌这片钟灵毓秀之地。自幼,他便以超群的才智闻名,七岁时便以一首咏鹅诗惊艳世人,被誉为神童。成年后,他进入道王李元庆的府中担任幕僚,当李元庆问及他的才能时,他谦逊地认为炫耀自己的才华是一种耻辱,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后来,骆宾王被封为奉礼郎,并投身于军旅之中,在西域边疆驻守多年,历经风霜。公元678年,他先后担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侍御史等职务,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勤政爱民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然而,随着武则天执掌朝政,骆宾王因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触怒了朝廷,被投入监牢之中。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中宗李显,自立为帝,骆宾王的处境更加艰难。在徐敬业于扬州组织军队讨伐武则天之际,骆宾王虽然未直接参与,但据传他曾为徐敬业起草了《讨武氏檄》,文中言辞犀利,将武则天批判得体无完肤。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成谜。有人传说他出家为僧,远离了尘世的纷扰,直至九十三岁高龄才安详离世。然而,这仅仅是传说,骆宾王真正的结局已无从考证。
在初唐时期,诗坛上盛行着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这种诗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使得诗歌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初唐四杰”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种浮艳的诗风,他们致力于扩大诗歌的题材范围,丰富诗歌的内容,为唐朝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