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包租公计划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3章 包租公计划,文豪1978林朝阳陶玉书,坐望敬亭,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理解了林二春的心理,林朝阳对于他的行为也有了理解。
老两口在农村忙碌了一辈子了,进城是为了享清福不假,但总这么无所事事,不管是对精神还是身体都不是好事。
过去这一年,两人的精神都被大孙子给牵扯住了,也看不出什么。
现在既然林二春“静极思动”,林朝阳想着干脆多给他找点事干,让老头子有个忙碌充实的晚年生活。
“房子你想好怎么租了吗?”林朝阳问。
“什么怎么租?就那么租呗。上街上贴点小纸条,发动邻里邻居帮忙。”林二春随口道。
林朝阳听着这话摇摇头,“你这一点章法都没有。”
“租个房子,要什么章法?”
“我问问你,咱们这是私房吧?租金怎么算?”
“按57标准算,咱那院子都是瓦房,一平一个月租金2毛。方砖地,加7分。玻璃门窗加1毛。灰棚顶,加1分。正房、厢房一平一个月都能租3毛8,倒座房少点。
房子我都量完了,一共285平,一个月就是107块6毛,一年就是1300块钱。”林二春眼睛都不眨的说道。
林朝阳夸了他一句,“行啊,真研究了?”
“废什么话,用你夸我?”
林朝阳见他不耐烦,便接着问道:“那你算没算过这房子一年的修葺费用是多少?折旧怎么算?算下来一年到头还能剩多少钱?”
这个问题问住了林二春,他却是没算过,只是心里想着房子都是前两年刚收拾的,这几年肯定用不着收拾,就算以后需要收拾了,顶多一年几十块钱。
见他面露疑难,林朝阳得意了起来,“这个不知道了吧?告诉你,去年燕京的公房修缮一共花了1800万,平均每平米花了9毛3。”
听到这个数字,林二春吃了一惊,一平修缮费用9毛3,快赶上三个月的房租了。
随即他一想又觉得不对,自家的房子可是刚修葺过的,不能这么算。
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林朝阳说道:“那平均砍掉一半总要吧?”
这回林二春不说话了,那也是一个多月的房租啊,他心疼。
“你都从哪儿知道这些东西的?”
“报纸啊!”林朝阳答了一句,又对他说道:“其实租房子这事也是个不错的营生,要不然我多买几套院子,你负责往外出租怎么样?”
林二春满脸意外,没想到会从林朝阳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这……能行吗?算投机倒把吧?”
“这算什么投机倒把?现在国家基本已经放开私房交易了,今年市里落实嗡嗡嗡期间的私房产权问题,就是为了过两年全面放开做准备。
反正钱放在银行里也是吃利息,拿出来买房子吃房租也是一样的,以后房子还能涨价呢。”
林朝阳说到这里,林二春的眼睛亮了。
现在的燕京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成型,但并不耽误房子已经出现了涨价的趋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两年的人口膨胀的太快,人多房少。
林二春不懂这些东西,但他平时跟街上的老头、老太太聊天也了解行情,要不然也不会想起把棉花胡同的院子租出去这个主意。
“这样也好。”
见林二春同意了,林朝阳便道:“那这事就交给你操办,我先给你拿两万块。先说好,咱只要产权清晰的四合院。房租这方面咱们随行就市,标准是标准,现在外地来务工的越来越多,私人租房的可涨了不少。”
“房子还没租出去,涨什么价?你这样的还做生意?”
“我是提醒你。”
“知道了。”
“等房子多了,收租、看房、退房、修缮就不是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的了,到时候你再雇两个人。”
“还有你妈呢,雇什么人?再说你想当资本家啊?”
“七上八下,你就雇两三个人,怕什么?”
“到时候再说。”
……
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把计划捋的差不多了,林朝阳要给二春同志取钱,林二春却拦住他。
“不着急,等棉花胡同那租出去再说。”
“也行。对了,你把门口那对联给我拿回来。”
“知道了。”
隔天,林二春对联送了过来,父子俩一顿折腾,将对联挂在了小六部口这边的院门口。
林朝阳站在门口看了看,“得,这边也成饭馆儿了!”
有了忙碌的目标,二春同志格外有干劲,说话就要去执行自己的租房大计了。
林朝阳私下里给这个计划起了个名字,就叫“包租公计划”。
改革开放第一代包租公是我爹,想想还挺带劲的!
过了两天,林朝阳应陈怀恺的邀请来到了燕影厂。
前前后后筹备了近一年时间,《棋圣》摄制组正式在今天成立。
林朝阳到的时候,只见所有剧组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都被陈怀恺召集到了燕影厂的主楼前。
《棋圣》的时代背景是在抗战时期的沪上,因此明天整个剧组就将开赴沪上进行拍摄。
一想到明天就要出征,再次拿起导筒的陈怀恺就有些激动,站在大家面前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讲话。
“……一定要在严肃严峻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一个崇高、悲壮的诗性颂歌。
我们的电影不但要使中国人民喜欢,也要得到国外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承认和喜爱,要争取把《棋圣》打到世界影坛上去。
让世人看到我们民族的那段历史,反思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
陈怀恺的讲话充满激情,与他平时的老狐狸性格完全相反,弄的林朝阳都有点热血沸腾了。
等他讲完话,林朝阳调侃道:“老陈,行啊,有点当政委的潜力。”
陈怀恺面露得意之色,“早三十多年,鼓舞民心、军心靠的就是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
两人正说着话,摄制组成员们都散开了,梁家辉跑到林朝阳身边。
“林先生!”
“辉仔,怎么样?这次跟我们燕影厂的团队合作,能适应吗?”林朝阳笑呵呵的关心道。
“之前在内地待了一年多,早就适应了。这次再合作,感觉更亲切。”
林朝阳笑着点点头,“那就好!”
梁家辉表情恳切的说:“谢谢您!”
“我有什么好谢的?”
“湾岛那边已经封杀我了,要不是您推荐我回内地拍戏,我现在已经没戏拍了。”
“我推荐你也是因为你恰好符合这个人物的形象。湾岛那边的事你也不需要太担心,弹丸之地想搞这种封杀是不可能长久的,你的电影之路才刚刚开始。”
听着林朝阳的安慰,梁家辉心中感到温暖和感动。
“我给您从香江带了份礼物,您等我一下。”
梁家辉说着话跑开了,他现在住在燕影厂内的宿舍。
过了六七分钟他才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本书递了出来。
林朝阳一看,竟然是明报出版社版的《梵高之死》,他笑着接过来说道:“辉仔有心了。”
“我买书的时候问过书店的人,说您这部书的销量很不错,已经是第3次印刷了。”
听着梁家辉的话,林朝阳翻开书,果然看见了“第3次印刷”的字样。
明报出版社版《梵高之死》首印1万册,这证明小说至少应该卖了一万几千册了。
出版四个多月时间,以香江的人口规模和文学氛围,能有这个销量应该是很不错的了,林朝阳心中开始有些期待版税结算的时候了。
十一月份,林朝阳的新小说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小说上。
林二春时不时的就会跑到小六部口胡同来跟他聊聊棉花胡同的院子出租的情况。
今天租出去了两间,明天又租出去了一间……
如今燕京城的人均住房面积不到五平米,赶上前几年的知青返城潮、新生儿出生潮、再加上外来务工潮,燕京城的房价已经有了明显的上涨趋势,房子也不愁没人租。
半个多月时间,棉花胡同那里陆陆续续就搬进去了不少租户。
林朝阳能看出来,二春同志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最近已经开始到处物色房子了。
林朝阳又要给他拿钱,林二春又拒绝了。
“新买的房子得收拾,入冬以后不好动工,再说这时候房子也不好租,等过完年的。”
老同志生意经一套一套的,林朝阳也由得他折腾。
又过了两天,平时白天小冬冬都是交给张桂芹来带的,晚上才由林朝阳夫妻俩照顾,这天傍晚张桂芹将孙子交给陶玉书,火急火燎的就出了门,次日白天再过来时抱了一堆布料和棉花。
“妈,你怎么买这么多东西?”
“这布和棉花都不要票,我排队才抢着的。”张桂芹高兴道。
林朝阳听着母亲的话,立刻想起了前几天报纸上的新闻,说是商业部发出了通告,最近在全国范围内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
当时林朝阳看到这个新闻,就知道肯定要引发一股抢购潮。
对于常年生活在计划经济之中的当代老百姓来说,压在他们头上最大的难题不是收入,而是票证。
现在商业部发出临时免收票证的通知,等于是告诉这些老百姓不限量供应,这对于老百姓们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
衣食住行,这年头的燕京就没几家老百姓是不缺布料、棉花的,肯定要趁着敞开供应的时候多买点。
更何况,老百姓对于这种敞开供应还有一种担心,放开是好事,经过这么一波,布料、棉花短缺了怎么办?
那就更得趁着这个机会多买点了。
张桂芹还沉浸在占便宜的喜悦中,林朝阳却发觉她的脸色有些不对,摸了摸她的额头。
“妈,你发烧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