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章,想努努力,那一年1977,海州侯,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农忙结束,胖子张超和他的同学们也已完成了“支援”,在吃完了一顿新收的麦饭后,一行人浩浩荡荡回了城。而自杀未遂的张俊,也稍稍好了些,只是再没有以前开朗,变得有些沉默了。日子总是往前走的,姜斌除了不时的找张俊聊聊天,又恢复了上课、复习的生活节奏。
复习总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理化部分,那些公式、定理、法则、数量关系等等,经常搞的头疼,但想要改变身份的愿望又像钢铁一样坚硬。
姜斌苦苦钻研,不懂就问身边的同事,甚至在公社教师开教研会的时候,也不放过难得的机会,好不容易将新的内容弄明白了,却因为做题太少,缺乏经验,遇到习题就犯迷糊,进而抓狂,搔头揪发。抓狂一会儿,还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从以往学会的知识中寻找钥匙,打开前行的大门。
学了一章又一章,学了一本又一本。难熬的夏夜,姜斌更是全力以赴,在家里一边与炎热和蚊虫搏斗,一边与公式和定理纠缠。重新学习几十年前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姜斌也只是个普通人,几次将课本摔到一旁,心想,太难学了,太受罪了。
转念又想,大学哪能轻易就进去呢,前世能考上大学,不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嘛,再说想要更高的,更要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努力。如果不想待在农村,继续领着18块钱工资,想让自己吃上真正的国库粮,兜里揣上粮票,就死心塌地往前拱、往前爬吧!
日子过得总是飞快,没几天,就进入了七月份,暑假不期而至,在叮嘱完孩子们禁止戏水,注意安全后,姜斌也开始了暑假生活。教师的暑假生活,除了偶尔的教研学习会,就是学校值班,相对社员们干不完的农活来说,是比较轻松的。
本以为就在这样的日子中度过暑假,却由于一封来信起了些许波澜。走了一个多月的毛桃,已经安稳的吃上了运输公司的“国库粮”,目前正在他老爹的车上实习,来回也是跑了好几趟的徽京,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这次来信,不仅讲述了最近的“美好”生活,还特意提到了以前聊过的
虾皮,让姜斌起了心思。
70年代,农村的情况有些糟糕,农民要交公粮,干活时要挣工分,有的时候一个工分也就是一两分钱。有本事的就会去搞一些副业,这都是偷偷的搞,一旦被发现是要被“批斗”的。副业很多,有的是磨剪子磨菜刀,有的时要饭做面浆,还有一批人去做买卖。这些买卖并非今天的生意,比如买卖个葵花子,兑换个钱币粮票等等。当然,这些买卖是要躲避城市里的民警和民兵的,不然是会被拘留的,搞副业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因此,不是走投无路,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走这条高风险的“副业”之路。不过,毛桃信封中的随附介绍信,才是真正让姜斌心动的地方,也不知是他从哪儿搞来的。介绍信来自徽京六合的一个叫“利民”的供销社,内容倒也简单:利民供销社近期需要采购一批虾皮,用于徽京六合地区销售,请贵方提供协助,详细信息请与来人详谈。内容简单模糊,可操作空间极大,关键是瞬间将副业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毛桃信的后半部分交待的倒也清楚,如果有意,每周二、六日,上午十点,沂河口大桥拿货,价钱一块六一斤,同等价值粮票也可。
姜斌小心翼翼的把介绍信折起来轻轻放好,细细思量着“副业”方案的可行性,要知道在他心里凡事以上大学为重,影响上大学的事半毛钱也不能沾,不过,有了手中的材料,风险是可预见的,而且每周两天,也耽误不了太多时间。
作为在经济浪潮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闻到一丝生意的机会,那就像是见了血的鲨鱼,哪有放过的道理。再说,就算考上了大学,要想过得宽裕点,那也不得要钱嘛,好容易重生一回,不说大鱼大肉,总不能还得吃糠咽菜吧。
定了主意,姜斌倒是很干脆,找了一个无事的日子,拎着寒酸的礼品走起了亲戚。布袋里几十个鸡蛋大小的黑梨,皮厚、个小、颜值还丑,这是本地的原始品种,常见的农村人解馋水果。当年,姜斌的老爹就是提着这个提的亲,寒酸的程度,到现在依然被老娘时不
时的拿出来调侃。
沂河口,不远不近的距离,骑车的话一小时不到,姜斌没有那条件,只能选择步行。半晌午的功夫,外家所在的大王庄已经历历在望,这是一座挨着河边的村落,耕种着淮河两岸几千亩肥沃的土地,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丰产村。
姜斌外家的人口结构倒也简单,外公外婆六十来岁的年纪,随着大舅舅生活,其他两个舅舅也都已成家,另着单过,下面有好几个表兄表妹。因着交通的原因,除了逢年过节,平时来往的倒也不多。
正要踏入村里的档口,姜斌正好碰见了从公社回来的大舅舅王明昌。他可是村里的风云人物,50年代的高中生,少见的文化人,小时候一直是姜母王芳教育孩子的榜样,目前也是端着铁饭碗的公家人。
姜斌的出现还是让外家的一众人非常开心,特别是外公外婆,一直嘘寒问暖,对于家里的境况也是关心的很,听到今年生产队的分粮结果很是满意。
姜斌倒也不急,用完中午饭,才找了舅舅表明来意。
“舅,这次是受人委托,是想来采购一批虾皮。”姜斌边说着,便拿出了毛桃给的介绍信。
接过姜斌递过来的信,王明昌仔细的看了一下,眉头也从皱起变得舒展,“有了这个就好说了,想着怎么采购?”
“每次三十斤,一周两次?”姜斌试探着问道。
“倒也不多,不过,长期的话就不是一家能凑齐的了。”还没等姜斌接话,王明昌就给出了解决方案,“我给你找个牵头人。”
“那感情好,不知价格怎么算?”其实,这一点才是姜斌最关心的,如果没有利润,那一切无从谈起。
“你们给的什么价?”王明昌没有回答问题,反问了一句。
“一块四一斤?”姜斌没那么贪心,一斤挣个两毛钱就行,一次三十斤的货也有六块钱挣,这可不是小数额了,三分之一的月工资了。
“倒也不用那么高,公社来收购是一块二,你这量不多,直接找生产队收,还能再便宜点。”听到王明昌的话,姜斌一阵窃
喜,这个价还是有不少赚头的,也对得起跑这一趟了。
要是能成,每个月收入都能超过工资了,再努努力,趁着物价低,京城撸两套二环里的房子,这辈子就不愁了,立马走上人生巅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