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回京,那一年1977,海州侯,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经过难舍的别离,姜斌回到京城的时候,已是腊月中旬,正是京城最冷的天气。
学校早已放假,宿舍是住不了的,姜斌也只好随着李龙和姜满回到租住的小院,总算是有个落脚的地方。
“咚咚……”几声清脆的门响之后,没有像预想那样,有人出来开门,看样子老钟是不在家。姜斌只好一屁股坐在随行的包裹上,安排着姜满和李龙去几个熟悉的地方寻找。
院前胡同里,有些冷的厉害,凤卷着冰碴子肆意的吹过,姜斌倚靠在小院的大门口,紧了紧身上的外套,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他就要出国了,再也难得看到这样的场景,突然有些离别的伤感。
不时有置办年货的人群走过,嬉嬉闹闹的,更是让姜斌心中不是滋味。
“小伙子,你干嘛的?”正当姜斌在发愣的时候,一个戴红袖箍的中年大妈停了下来,中等身材,短发,一双眼睛倒是炯炯有神。
在京城住过的人,应该都见过这种首都特色,叫做巡逻志愿者或是社区信息员。他们对于戴红袖箍巡街有着别样的热情,主人翁意识特别强,后世的人很难理解这些受过毛爷爷教育的大爷大妈。
不过,负责任的说,这些戴红袖箍的志愿者确实为社会安定付出了不小的贡献,闻名全国的“朝阳大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群,消灭了不少犯罪分子,污点明星更是多有落在他们的手上。
姜斌也是经过文*革的人,倒也很理解他们,因此站起来非常配合的接受检查,“大妈,我在这儿等个熟人”。
“我就住在隔壁,怎么没见过你?”大妈一边发问,一边指了指东边的房子,示意就住在那个小院。
“哦,我在这儿出现的少,您是没见过我。”
“把证件拿出来我看看”,大妈带着审视的目光,瞅了瞅他。
姜斌倒也老实,在身上上下掏了掏,好容易在大衣的内口袋找到了学生证,顺手递了过去。
“清大的学生?”看到姜斌点头确认,大妈接着问道,“清大早就放假了,怎么还不回家
?”
似乎是找到了姜斌逻辑的漏洞,大妈一下子提高了警觉,把学生证翻来覆去的看了看,以便确认学生证的真假。
姜斌只好无奈的解释道,“大妈,我这是刚回京城,年前要出国留学,又没地方住,所以到朋友这儿借助。”
“出国留学?”姜斌的话,倒是引起了大妈的好奇。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出国留学”这件事情压根没有概念。“外国”,如同天堂和地狱一样遥远,属于同他们生活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世界。
从1978年开始,满打满算,姜斌这一届才算第三届留学生,稀罕的要紧,又有几个人听说过,因此大妈的好奇倒是寻常。
正当姜斌考虑怎么跟大妈解释的时候,只见老钟骑着小三轮回来了,后边还坐着姜满和李龙两人,“吴大妈,这是我朋友。”
老钟远远的就看到姜斌被盘查,因此没到跟前就喊开了,看样子与他口中的吴大妈倒是熟悉的很。
“小钟,你们回来啦?这人你们认识?”
“认识认识……,这是我朋友,清大的学生”,老钟笑眯眯的道。
“行,你们认识就好,那你们聊”,吴大妈倒是爽利的很,确认了来人没有危险之后,立马转身就走了。
下了车,老钟还不忘站在台阶下,朝着吴大妈致意,“谢了啊!”
看着老钟这熟稔的样子,姜斌问道,“熟悉?”
“那可不,如果不熟悉的话,我这生意可没法做了。怎么小心也不可能逃过她们的法眼”,老钟笑嘻嘻的回答道。
这倒是实话,像吴大妈这种的“地头蛇”,管着这一亩三分地,蛛丝马迹都是熟悉的很,细细思量,还真是得照顾到。
“你行啊!中老年妇女都能搞定”,姜斌对着老钟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
“也没啥,每个月送她两件新款的衣服,再加上我们也不闹事,她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看我们做生意”。
姜斌的问话似乎打开了老钟的话匣子,一边开门,一边介绍当下
的情况:大爷大妈们之所以这么警惕,原来是这街面上最近不太平。当年的武斗派又回来了,都是以前胡同口的狠角色,没下乡之前,这帮家伙吵架批斗,打老师,手上没少沾人命。
听着老钟的讲述,姜斌转念一想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之前不少家庭肯定受到迫害,妻离子散都是轻的,家破人亡那是常见,这种深仇大恨肯定不能算了,跟这帮武斗派少不了各种冲突。
姜斌越想越是皱眉,道“那你们最近小心点,如果实在不行,就停一段时间,少挣点也没关系。”
在姜斌的观念里,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安全才最重要。
“放心吧,跟咱们关系不大,平时稍稍注意,躲着他们便是”,老钟对着边上的姜斌说道。
说话间,几人已经进了院子,一如既往的熟悉,姜斌轻车熟路的把包裹搬进了卧室。老钟几人则是在院子里,忙碌的收拾,齐心合力的把三轮车上剩下的货物卸下来。
几人有段时间没见了,聚到一起又是热闹。
除此之外,盘账是少不了的,老钟把保管了一个月的账本拿来出来。李龙乒乒乓乓一阵计算,年前这段时间,又是攒了七八万块,速度是越来越快了。
等到老钟把钱拿出来,厚厚的铺满了一整张桌子。姜斌有些感慨,面值还是太小,太占地方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一百块面值的。
姜斌还是老规矩,三分之二想方设法转到香港的公司,以备自己去了国外使用;剩下的则继续卖古董,这么有“钱景”的事业,他还是不忍心放弃的。
再说,在姜斌的心里,这钱如果不用,就是一堆没什么价值的废纸,过几年更是贬值的厉害,还是花了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