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鸟羽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翡翠原石之旅 第九十章:你别忘记你也是炎黄子孙!,剑断化蝶,益鸟羽中,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以他其实是在抱怨,并不是真的要诋毁书生,如果书生真没用,他为何不欣然接受现实,反而在这里感叹呢?那只说明,他心有不甘,觉得饱读诗书这么多年,却无一用处,觉得读这些书还有什么用呢?他真实想说的是他怀才不遇的尴尬,而不是说读书无用,其实这是他的一种自嘲,结合整首诗就可以看出来,他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只不过是他对自己遭遇表现出来的不满,是对自己的一种讽刺罢了!而不是单纯的像我们现在理解的什么读书无用论,你现在明白了吗?”
刘一眼说完,悠悠叹了口气。
自古以来,社会要进步,文明要发扬,靠的还是书生!
其实一直以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明事理,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懂得更多,开拓视野,了解世界。
华夏的儒家对于士大夫,也就是所谓读书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是修身,修养身心,所谓平心性,是为了让人更加的平和!
真正读书多了,是懂得!
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对待许多事情,是平和的,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考虑一个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而非凭什么。
这读书无用论也不知道是谁断章取义的,真的是害人不浅!
杨昊连连点头表示明白。
刘一眼严肃道:“你要记住,再好的东西都会有人泼脏水,金子里面也会有杂质,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原作者的原意并非如此,甚至是刚好相反,但流传下来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意思,尴尬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还经常把它拿来打击书生,所以你要学会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这也是多读书的好处!”
“知道了,师傅!”
杨昊小声回道。
刘一眼见杨昊知错,也不多说,转头向陈松请教道:“刚才小友说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是属于透劲,那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毛笔性软,腕力不足,按下之笔,锋不易起,墨色渗化,显得黑墨一团,软弱无力,&sp;再者宣纸单薄,笔湿力猛,也易于将宣纸弄破,故此笔力不是使用锄头锤子物理的硬力,如果用笔一味霸悍,不是真正懂得了笔力,所写出的点划定是径直少曲,抛骨露筋,硬而燥,湿而软,不论粗细,一览无余,没有任何的力度可言!”
陈松回想了下,继续说道:“但凡写得好的书法,其筋骨血肉都具备的点划,必然是含蓄饱满,柔中寓刚,骨挺肉丰,焦润相生,粗能遒劲,细则挺拔,渴笔不空,湿笔笔迹所至,气满神足,不言有力而笔力自然显示出来。”
刘一眼和杨昊认同的点点头。
对于寻常人来说,刚拿上毛笔连手都保持不了固定,根本就控制不了笔墨的走向了,这力度都把握不好,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就歪歪扭扭的!
刘一眼问道:“这样说来,只要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他对力的控制是不是都异于常人?”
“是的,写出来的毛笔字的好与坏就在于对力的控制,也就是笔力的问题!”
陈松点头说道:“这笔力是发于身心应于手腕而生,是一种巧力,需要朝夕追求,艰苦研讨,不断实践,去摸索用笔规律,对用笔辩证的深刻和理解才能合乎正确执笔。也就是说需要正确的执笔,合理的运腕,臂于空悬,经过持久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笔墨技巧,达到心手相应,行笔有法,其力蕴藉于内,笔锋着纸贯注于外得来的,所以书法大成者,无一例外,都是达到了透劲!”
刘一眼心中了然,道:“听小友这一说,我总算明白为什么现在书画家的作品比古代的要差那么多了!”
这毛笔上的笔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哪怕是临摹著名大家的作品,也不外乎是学习笔意和运力技巧而已,最终的笔力还是得靠自己不断去揣摩和练习,不然徒有其形而无其神!
也难怪书法写得好的人,到了七八十岁,还比常人的手要稳,也更有力!
陈松看着杨昊告诫道:“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尤其是读书人,武者里面最恐怖的就是书生!”
“书生真有那么厉害?”
杨昊有些意外。
原以为武者每天都在锻炼力量和速度,怎么也会比书生强,而且书生自古以来就给人文弱的感觉,哪怕手上力度超群,可给人感觉始终不如全身都在训练的武者。
“他们可比我们想象中厉害多了!”
陈松想起小时候在自己心里留下阴影的那个儒生打扮的人,身体情不自禁的有些发寒,嘿嘿笑道:“只要是才华横溢的书生,一旦接触到修炼,基本都是文武全才,没有一个不是武者里面的顶尖高手!”
“那么恐怖?!”
杨昊惊呼出声。
连刘一眼听到后,心中都震惊不已!
“读书能增加人的知识和认知,自然对待事物的大局观就大,看待问题也就比较全面,一直用脑自然思维保持清晰,学东西也就更快,更容易解决遇到的困难!”
陈松看了眼杨昊,说道:“历史上多少文人弃文就武,弃笔投戎的,要是没点武艺谁敢去战场,这从底层的小兵做起,在乱战之中又有谁能保护他!”
刘一眼感慨地说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说的估计就是像班超和辛弃疾这类英雄人物了!”
杨昊好奇地问道:“班超和辛弃疾很厉害吗?”
刘一眼顿时火冒三丈,直接喝道:“让你好好多读书,现在你居然连这两个华夏国历史上那么著名的人物你都不知道!”
“师傅……这里不是华夏国啊,我哪里知道嘛。”
杨昊弱弱地回了句。
刘一眼怒气冲冲地向杨昊喝道:“你别忘记你也是血统纯在的炎黄子孙,该了解的历史你还是要了解!”
杨昊看到师傅发火,顿时求助地看向陈松。
陈松看了眼怒气冲天的刘一眼,回了杨昊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当初陈松在得知他们的名字后,就觉得很疑惑。
为此还专门问过他们为什么不是华夏国的人,却都有着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长相与华夏人也没有任何差异,而且他们也是说汉语,写汉字,用的也是华夏的姓氏和名字。
得到的答案让陈松自己都替他们感到心酸!
当地的人大部分都是炎黄子孙,只是不同时间迁移过来繁衍生息的而已。
最早在唐朝时期,迁移过来的就有在南诏压制下离开华夏的一支羌族,是与华夏民族亲缘最近的民族之一,当地叫ur,实际上他们自己仍然是有着对羌族的认同感。
华夏羌族的羌语名称就叫rr族,也叫尔玛族,例如天仙妹妹的原名就叫尔玛依娜。
而汉羌同源是定论,羌即姜,区别在于一个是父系一个是母系。
羌为牧羊人,姜为牧羊女,姜是炎帝之姓,实际上等于说他们也是炎黄子孙。
尤其是北区的民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已经有接近400年的历史,渊源就更深了!
个中的缘由要从明朝末年开始,自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说起。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身亡,李自成登上帝位,建立大顺政权,明朝灭亡。
但南方仍然属于明朝政治势力的控制之下,在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这就是第一个南明政权。
闯王当了皇帝后,手下大将刘宗敏却霸占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因此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本来已经投降闯王的吴三桂又转投了满清,并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的战役中,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打败了闯王李自成。
清军入关后一面打击闯王的残余势力,一面派大军南下,开始征伐南京的福王政权。
由于南京政权的内讧,一年的时间,这个政权就被清军攻灭了,期间发生了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这样的大屠杀。
福王政权灭亡后,南明相继又成立了唐王、鲁王等政权,但实力分散,没多长时间又都被清军推翻。
清军在基本控制南方的局势后,颁布了“剃发易服”的政令,强迫汉人改换发型服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当时,所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说已经认同到骨髓里面,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体现!
衣冠发式五千年来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即使是在蒙古人所统治的元朝,也从未改变这一点!
所以清军的这个命令一出,无疑是以死来要挟汉人皈依满人,想灭杀汉人的传统!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易服令”就像晴天霹雳,令汉人惊恐万状。
一时间全国风起云涌,最后这种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为了保护华夏名族的传统,大家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并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很多本来已经投降清朝的部队纷纷举起义旗,反对清朝的残爆统治。
各地的起义军联合起来,其中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的残部,还有郑成功的军队,他们公推桂王朱由榔为皇帝,这就是南明中坚持最久的永历皇帝。
他们以云南、贵州为基地,并且还有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这些名将,声势浩大,一度几乎又控制了整个南方,他们与清朝作战一共坚持了16年之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政权内部组织结构复杂,逐渐开始争权夺利,再加上清朝的离间,最终爆发了内讧。永历政权渐渐衰败。
吴三桂对永历皇帝进行不断打击,穷追不舍,把永历政权的残余人马逐渐压制到了华夏与d的边境。
眼看就要覆亡之际,在军阀沐天波的斡旋下,d国王同意永历皇帝的人马进入d避难。
永历皇帝在进入d后,其实已经很难再对清朝构成威胁,但吴三桂依然不死心,怕日后明朝再度兴起会清算自己,于是向d国王施压,要求带兵进入,扫清残余。
d国王迫于清朝压力,最后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吴三桂进入d后,轻松的俘虏了永历皇帝还有太子,最后带回云南,在昆明用弓弦把他们两绞死,也由此,吴三桂立下大功,被封镇南王。
永历皇帝死后,剩下的明朝残余没有被赶尽杀绝,他们就在d当地留了下来,生活繁衍,一直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期间不停和当地的其他族群势力做斗争,经历了九死一生,终于得以保存了下来,这就是今天的北区。
所以他们都有着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长相与华夏人没有任何差异,也不像东南亚的人种,他们在当地都是说中文,写汉字,沿用中文名,就连道路上的招牌也全是用的汉字。
他们完全是百分百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觉得自己就是华夏人,是炎黄子孙,也一直心向华夏。
也难怪刘一眼在听到杨昊的话后,会发如此大的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