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鸟羽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三章:八刀蝉与玉猪龙,剑断化蝶,益鸟羽中,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松将玉蝉拿起,打着手电筒仔细观看起来。
玉蝉的尺寸有一指长,二指宽,为白玉所制,质地温润细腻,摸起来很光滑,局部有黄色的沁色,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
造型准确,身部厚实,边缘渐落,腹下皮纹横线条冲破竖线条,线条明快犀利,线头见锋,整体简约古朴, 粗犷豪放,用刀遒劲有力,刀刀见锋,看起来寥寥数刀,却给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属于典型的“汉八刀”玉蝉。
陈松惊喜地发现,这个玉蝉竟然还是一个冠蝉。
华夏玉文化历史悠久,玉石雕刻传承至今,玉蝉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玉蝉出现,在古人眼中,蝉不食人间烟火,性高洁,饮露而生,是古代文人“清高廉洁”的象征,并出土蜕变重生,与古人追求“灵魂永存,羽化成仙”的观念相合,因此也被用来比喻人的轮回重生。
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既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同时,蝉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在葬俗中,寓意死后灵魂升天,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的,可见蝉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已经问世好几千年了。
而玉蝉分三种,一是佩蝉,用来当作佩饰的玉蝉,顶部有眼,以便于佩戴,佩蝉可以辟邪,也有一些人以一枚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或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来为自己祈福增寿带来运气等等。
二是冠蝉,是古代达官显贵用于装饰顶冠之物,成为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三是含蝉,即含在口中随葬的玉蝉,一般刀工简单,无穿眼,玉晗作蝉形,以蝉之春生秋亡、反复不息来借喻生命的周而复始来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可“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羽化成仙。
三者区分非常简单,佩蝉顶端有对穿,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含蝉因是用于死人口中压舌,体积较小,不过一寸余长,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另外佩蝉在头部有对钻成“v”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带;冠蝉则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线固定在帽子上,至于含蝉就不需要穿孔眼,三者是不难区分的。
而这件玉蝉头部无“v”形象鼻眼,反倒腹部是对穿的象鼻眼,完全符合冠蝉的标准,
更令陈松意外的是,寻常玉蝉腹部上的皮纹大多是五到八道,这冠蝉腹部上的皮纹却多达12道,雕工极其规整,线条凝练挺拔,打磨光润,可见其级别之高。
玉质滋润,琢雕精致,纹饰写实,异常逼真,实属在众多汉蝉中出类拔萃的稀见品。
“好家伙,原来是西汉中期的,难怪了。”
陈松看了下蝉头,心中了然。
先不说工艺,单造型来说,这蝉形薄而大,就不是战国时期的,属于西汉,而西汉早期玉蝉外形呈平头形状,中晚期为圆头形,晚期的玉蝉眼珠也多跳出廓外。
这件玉蝉为圆头,眼珠并未跳出廓外,属于典型的汉代中期器物,也只有汉代中期才能将这种简约做到巅峰,至于东汉以后,因殉职制度改革,是不会再有此魅力风格的玉器,哪怕后世有人仿制,也空有其形,毫无神韵可言。
第二件是一个和玉蝉差不多大小的玉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以钩连腰带的,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用途和今天的皮带扣差不多。
在时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曾几何时,满大街晃眼的“爱马仕”和“lv”腰带标志一度火爆,如今的奢侈品你有钱就能买,可古代的富贵和时尚可不仅仅是有钱那么简单,这体现身份和品位的带钩便成了古人腰间的潮流。
带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成熟于春秋时期,据古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完成霸业。
流行战国至秦汉时期,往后带钩的使用由于服饰变化渐渐减少,一直到宋代由于复古风潮的传播使带钩又流行起来,元代时,玉带钩被蒙古人用于腰带上,遂再度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形制主要源于战国两汉的玉带钩造型,并随着工艺能力的加强,玉带钩的加工更佳精致且出现了各种异形的风格。
这件玉带钩造型精美,纹饰古朴,雕双头瑞兽,共用一体,前端圆鼓,雕一兽首,圆目宽额,浓眉横,细鼻梁微凸,大兽嘴,兽身鼓起,通体饰浅浮雕勾云纹,尾端弯曲上卷,雕近一龙首,前吻突出,鼻尖上翘,细嘴,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小圆耳,带钩背面为一菌状圆形扣钉。
从纹饰和样式看,这种以龙为钩首,整体曲线优美,棱角分明,以高浮雕勾云纹为饰,钩身素面较多的造型为西汉早中期所有,从钩身褐黑色的沁色同样可以确定其年代。
令陈松感兴趣的是,这件玉带钩采用的不是白玉,属于非常少见的黄玉。
在两汉时期,玉带钩为帝王、贵族所专用,无一不是材质精良,工艺精巧之物,但亦有等级之分,除了工艺外,更重要的就是玉色的区别。
在古代,黄玉为皇室专用的玉石,地位崇高,是真正的玉中贵族,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偏色,时亦有之,故而令人贱黄而贵白,是见少也……
由此可见,明代士大夫玩玉,赏玉,皆是以黄玉为贵,到了清代,黄色变成皇家独尊,皇家对于黄玉的推崇将黄玉的地位推向了一个巅峰阶段。
历中上使用黄玉较多的年代大体有两个,一个是战国至汉代,一个是明清,而战国至汉代是黄玉比较集中使用的一个时期,倒也侧面再一次佐证了这件玉带钩的年份。
第三件是玉猪龙,长度有15厘米,猪首龙身,通体出现钙化,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未受沁处可见原生玉质缜密透亮,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浑圆饱满。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两耳耸立,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面部结构清晰,大眼略微突起,正视前方,炯炯有神,鼻梁上带有多道明显皱纹,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面部回环自如,抑扬有致,流婉畅达,整体采用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阴刻纹相互配合,工艺主体有力,中央有一大环孔,背部靠颈际有一小圆。
“历经5000年沧桑变迁典型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啊!”
陈松看着整体造型带有原始的质朴美感、纯厚的古朴韵味鲜明可见的玉猪龙,忍不住赞叹一声。
玉猪龙是龙与猪的结合体,而得“猪龙”之名,又名玉兽玦,是华夏最早出现的龙形图腾器物,也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亦是祭司祭祀时,与神沟通的道具,为红山文化时期专属。
红山文化,属于母系社会,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而“红山”,是指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的赤峰。
第四件是玉璜,整体扁平,形状为扇面形,弧度近乎120度,两端平齐,两边有孔,璜的上下边缘处有对称的齿脊,顶端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外侧是细密阴线纹,内区是双阴线勾云纹,勾云纹向器表平面内略微下凹,还有圆圈纹,玉色微绿,呈半透明。
陈松打量一番后,始终感觉不太对劲,可又说不上哪里不对,不由拿起放大镜细细看了起来。
玉璜是一种佩戴饰物,在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都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周礼》一书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每当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巫师就戴上它,它经常与玉管、玉串组合成一串精美的挂饰,显示出巫师神秘的身份,且每一个上都刻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图象。
从这块玉璜的样式看,很明显只是一组玉佩饰中的一件佩件。
马老板看到陈松动作,心中一紧,有些心虚地看了王会长一眼。
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