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3、第七十三章 明媒,不二[四大美人],虞窗,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些好事者的逻辑是这样的。宋辞是女的,宋辞年纪不小了,至少在当时看是那样。女的年纪不小了,就到了婚配的年龄。到了年龄就可以给她去说亲,媒人自然要上门去。既然是说亲,去了没道理见不到女方的模样。这样不就可以看见宋辞长什么样了吗?
就有人撺掇着,让许县的县令派县丞去给宋辞说媒。虽然现在许县名义上已经成了许都,但在建制和人员配备上,还没来得及进行更换,一县之长仍然是县令。撺掇的人走了县令夫人的这个门路,枕边风一吹,县令也只好听从。
宋辞就迎来了两个擅自登门拜访的县丞。来的人绕来绕去,说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话,最后还是把主题绕到了说亲上去。
一开始听到这话,措不及防的宋辞都被搞蒙了,这是哪个哪?这些人怎么会无缘无故跑来,说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见宋辞没有回答,来人又自作聪明地说了,很多冠冕堂皇关怀宋辞的话语。听来听去,宋辞也没搞懂他们为什么忽然管得这么宽了。来人反反复复重复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言论,也让她不胜其烦。
宋辞也懒得跟他们纠缠,直接开口拒绝,把他们打发走了。
在宋辞看来这不过是件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结婚什么的别开玩笑了,在这种时代这种背景。她又不是活得想不开了,要给自己找不痛快。自从到了古代,宋辞就从来没有想过谈恋爱结婚的问题。当然,这些话她也只能在心里想想,不能对别人说。这类言论在这种时代可谓是惊世骇俗的,她真不想引人侧目。
宋辞实在太小看八卦的力量了。有人给她做媒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刘协的耳中。一开始,刘协很生气,他觉得那些人太过分了,他的姐姐怎么可能嫁给区区许县的小吏?实在是太看不起人了。刘协当然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并不在此。
然后刘协转念一想,宋辞的确到了适宜婚配的年纪了。宋辞助他良多,对他又有救命大恩。私底下刘协把她当做亲姐姐看待的。既然如此,那他这个当弟弟的就应该出面,为自己的姐姐谋一门好亲事。
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缔结姻亲,都特别重视门第。高门子弟不娶平民之女,高门女子也不配寒门子弟,这是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刘协也是这样想的,他把宋辞当作姐姐,那无论现在他这个皇帝如何落魄,宋辞也是皇帝的姐姐。在出身方面,自然是只有她挑剔别人,没有别人能挑剔她的。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刘协的目光也就,只停留在世家大族这一范围内。
当时最有名望的几个世家,无非就是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颖川荀氏等几个名重天下、人才辈出的家族。汝南袁氏,现如今只剩下袁绍、袁术等割据一方的诸侯,留在中央朝廷的袁氏族人,都已经被董卓杀得干干净净了。
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太尉杨彪忠心耿耿,是关西孔夫子杨震的后代。在李傕郭汜之争当中,他不畏艰险、多方周旋,保全刘协。其子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敏捷好学、广有才名。其年岁也和宋辞相仿,是个不错的人选。
至于颖川荀氏乃荀子之后裔,荀氏八龙的名声响震宇内,其子弟在才学和人品方面都无可挑剔。只是现如今荀氏子弟中,似乎没有与宋辞年龄相仿的。
挑来挑去,似乎只有杨修比较适合。于是刘协便把杨彪招来询问杨修的情况。
杨彪也给刘协搞得一头雾水,他不知道为什么陛下会突然朝自己,问起他儿子的情况。并且陛下似乎对杨修,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询问完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后,刘协心满意足地把杨震给打发走了。
刘协还觉得不够稳妥,又把荀彧请来,询问他们荀氏家族子弟的情况。
一开始,荀彧以为刘协是想招贤纳才,第一时间就向刘协推荐了他的堂兄荀悦。荀悦性沉静、美姿容,才学过人,尤其擅长策论,是一个外表与内在都十分出色的人。
刘协一听,非常高兴。既然这荀悦是荀彧的堂兄,才学方面自然不用怀疑。长相方面,看荀彧的样子,荀悦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刘协才高兴一会儿,忽然回过味来。不对啊,那荀悦既然是荀彧的兄长,年纪自然比他大,这当然不行。刘协仔细一问,那荀悦都已经四十几岁的人了,这怎么行?
十分失望又不甘心的刘协,继续问荀彧他家还有什么人才。
荀彧又举荐了,他的两个兄长荀衍、荀谌,以及他的叔叔已故司空荀爽的儿子荀棐,荀棐也是他的堂兄。
听来听去,怎么都是兄长?
刘协又问得更加直白,还有没有年纪小一点的。
这个要求就让荀彧比较为难。现如今荀氏一门在各地任职的,辈分比较小的倒还有一个荀攸,年纪最小的就是他了,没有其他的。
刘协问来问去,见荀彧已经无话可说。他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比较苛刻,也就不再追问下去。
只有一个候选人怎么行?
刘协只能扩大搜索范围,把目光投到了同样出身颖川的钟氏、陈氏、郭氏上面。挖来挖去,又找出了个陈群。陈群此人出身颖川陈氏,论才学也十分惊人。
遛了一大圈后,刘协就抱着自己选定的人选去找了宋辞。
在宋辞面前,刘协就比较直白,没有像在别人面前那种皇帝的包袱。他一见到宋辞就开门见山,向宋辞推荐他千辛万苦筛选出来的人才。
一开始宋辞也懵了,刘协这是干嘛?为什么在她面前提起,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难道是要她帮着看看,这些人能不能担当大任?想到此处,宋辞也就认真起来,仔细听刘协讲他说的那些人。
杨修自不必说,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也十分倒霉,被演义小说黑得不轻。陈群更是了不得,著名的九品官人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就是他制定的。他同时还制定了曹魏的法律《魏律》,这也是个神仙人物。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身为纪检委员,经常去找曹操告郭嘉的状,说他不治行检。
听着听着,宋辞就觉得刘协的眼光不错,他挑出来的个顶个的都是人才。
刘协眉飞色舞讲了半天。末了,他用充满希望的眼光看着宋辞问道:“阿姐,你觉得怎么样?”
宋辞思考了一会儿,有些谨慎地回答道:“听你说起来,这些人都是一时的俊杰。不过我对他们不算特别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去问荀先生。荀先生看人的眼光绝对不会错的,只要是他给你推荐的,你都可以唯以重任。”
刘协说的那些人的确都很有名,但他们适不适合刘协,会不会为他所用,宋辞就拿不准了。所以宋辞让刘协去找荀彧。宋辞这话可半点都不掺假,荀彧可是出了名的会推荐人才,他也绝对不会害刘协。看看他给曹老板推荐的那些人,什么郭嘉、荀攸、钟繇等等,哪一个不是分量十足?要找人才,找他推荐可就对了。
听到这个回答,刘协有些气馁。他这么兴冲冲地说了半天,怎么宋辞都没有心动的样子,还让他去找荀先生?
于是,刘协无比郁闷地回去了。
回去之后,刘协左思右想。这才发现原来之前他太兴奋了,只顾着列举人选,并没有向宋辞说明,这些人是用来干嘛的。想通了这一点,刘协又兴奋起来。看来是自己没有说清楚,大不了再去说一次就行了。
刘协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为什么宋辞不问他,提起这些人做什么,反而一股脑让他都去问荀先生?
刘协又往深里想,自从到了许都以后,刘协和宋辞之间,提起的最多的人物就是荀彧。宋辞对荀彧那是十分信任、赞不绝口,仿佛只要是荀彧说的就是金科玉律、绝无差错。
刘协又回想宋辞对荀彧的诸多评语:王佐之才、奇节之士,清秀通雅、折节下士,心怀天下、识见过人,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有萧何张良之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么回想起来,刘协渐渐品出些不一样的味道,这是何等的信任与赞赏?要知道即便是现在纵横天下的那些诸侯们,在宋辞口中也是有长有短。评论他们的时候,宋辞总是会从多方面考量那些人。绝对不会因为他们的声势加以溢美之词,总是能够点出他们的不为人知的缺点。
唯独涉及到荀彧的时候,似乎他哪哪都是优点。不仅如此,宋辞还总是对他说要尊重信任荀彧,不要辜负他的期望。
细品下来,刘协才反应过来。这是什么,这不就是宋辞给的答案吗?
和刘协所筛选出来的那些人选比起来,荀彧的确在各方面都高出他们一截。还要问什么,简直多此一举。
作者有话要说: 宋辞形容荀彧的那些词语,实际上是把史书和后人对荀彧的评价搬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