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木樨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3章:皇后临朝(2),章献明肃皇太后,十里木樨林,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真宗也不傻,偶尔也会指出丁谓所讲天瑞中荒诞不经的地方,丁谓总是振振有词。
真宗情知这是在吹捧自己,最后也“俯然许之”。
寇准对丁谓这种牵强附会迎合君心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知陕州时一天出行坐在山亭休息;有几十只乌鸦从眼前“哑哑”叫着飞过。
寇准突然笑着对左右僚属说道“这情景如果让丁谓看见,一定又会说是‘玄鹤’飞舞了!”
回到朝中,丁谓任参知政事(副相,寇准四处宣扬丁谓爱鹤是因为他是丁令威(《搜神记》中载有丁令威化鹤归辽一事的后裔,戏称丁谓为“鹤相”。
如果只是背后揶揄,为丁谓取个绰号,还不至于把关系搞得太僵;当众令丁谓出丑,就彻底将人得罪了。
丁谓进入执政集团后,对自己有荐举之恩的寇准一直恭敬有礼;一次,他们一起用工作餐,丁谓见“羹污准须”,便起身徐拂之。
哪知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讥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溜须”一词的出处。
丁谓替寇准拂须,如果是出于至诚,寇准完全可以淡然一笑,即使是丁谓真的刻意逢迎,也没有必要当众羞辱、令他难堪。
寇准这样行事,绝非成熟政治家应有的风度。事情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的传播后,丁谓“溜须”成为坊间笑柄。
丁谓一不小心拍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当众闹了个大红脸,从此心底忒恨寇准。
不过公平地说,就在各地争言祥瑞,举国若狂之际,寇准也没能独善其身。
他在判永兴军时曾上奏“部内民稼,蝗伤之后,茎叶再茂,蝗多抱草死。”蝗虫啃食庄稼后,茎叶可能会再生,但蝗虫自抱草死就是在谬言了。
寇准重新出山任宰相,既与王旦临终大力荐举有关,也是他上奏“天书”降于自己治内有关。
寇准对外宣称自己“终年深隐养天机”,其实却是在等待机会重回权力中枢。
等了许久不见动静,只好自己创造机会了。
寇准瞧不起丁谓等佞臣阿谀奉承的举止,可他自己也依葫芦画瓢重返朝堂。
就这样,寇准与丁谓明争暗斗,双方都希望利用皇权打击对方。
刚直的寇准希望延续宋廷传统,消除外戚干政的可能;因此数次向真宗请求太子监国取消刘皇后干政。
“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为羽翼。”
也就在这一年,寇准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走了知制诰李谘,勒令他讨厌的大臣王嗣宗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数月前,他的女婿给事中王曙改旧制,已被人非议寇准“专私而不忌”。
寇准向真宗进言,占得先机。丁谓转而依附刘皇后,与之结成政治同盟。
支持太子监国,等于是拾寇准牙慧,最多是锦上添花之举,事后权力再分配,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分杯残羹。
真宗病重,随时可能驾崩,抱住佛脚不撒手不是最佳选择。
真宗一死,太子继位,寇准清算,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丁谓。
于是,依附刘皇后就成了丁谓惟一的选择。
丁谓与钱惟演结亲,也是看重其与刘皇后兄长龚美是姻亲。
龚美这小子后来还是占了刘皇后的关,这厮欺男霸女本来要判极刑;刘敏想到那一年火爷爷曾经想把受苦受难的她嫁给龚美,而龚美在成都以及青石川牧马监对刘敏也有帮助;刘皇后便就网开一面赦免的龚美。
龚美这小子也就顺杆子爬,改龚美为刘美;和刘皇后兄妹相称。
丁谓结交刘美,与刘皇后结成临时合作阵线,就毫不足奇了。
另外,寇准与丁谓彻底决裂是他俩进入执政集团后的事情,与枢密使曹利用不睦则是由来已久。
澶渊之盟时,曹利用作为谈判代表出使契丹;时任宰相的寇准曾威胁他,如果应允的岁币超过三十万就杀了他;吓得曹利用“股栗”。
十年后,寇准入朝任枢密使时,曹利用任枢密副使,直接受寇准领导。
宋代文臣一直瞧不起武夫,寇准也是如此。史载“准素轻利用,议事有不合者,准辄曰‘君一武夫尔,岂解此国家大体耶?’利用由是衔之。”
曹利用即便真的只是一介粗鄙武夫,但寇准也不应该如此侮辱他。
曹玮是寇准阵营的人,天禧四年正月任签枢密院事,同样是武夫,寇准却待他极好,可能是因为曹玮乃世家弟子——曹玮是太祖、太宗朝名将曹彬的后人。
同样是曹姓武人,寇准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曹利用心里不满寇准也就顺理成章了。
丁谓与寇准交恶,半年后,由参知政事转任枢密使,离开中书,与曹利用成了同事。二人走近、结成政治同盟,完全是拜寇准所赐。
刘敏与寇准矛盾的由来已久。当年真宗准备立她为皇后时寇准就“以为出于侧微不可”。
刘敏坐上后位后,龚美在京城欺男霸女的罪责被赦免;但龚美在蜀地的亲属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夺民盐井”。
地方官奏章报上,真宗见是皇后姻亲,决定网开一面“欲赦其罪”。
其他人对此并无意见,惟有寇准坚持原则,要求“付台勘”。
真宗见寇准当众令他难堪,怒道“卿要送台,但送下。”
皇帝龙颜大怒,寇准这才惶恐退下。当时,丁谓和曹利用二目对视,急忙上前劝慰“天旱不宜更起冤狱,中伤平人,请罢之。”
真宗就坡下驴,悻悻道“便罢,便罢!”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寇准却“重失皇后意”。
寇准和皇后本来就有龃龉(jy)——上下牙齿不对齐——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天禧四年三月,就在朝堂暗流汹涌的紧要关头,担任首相的向敏中死在任上。
寇准再度出山,也是向敏中大力举荐的结果。首相突然去世,真宗病重,刘皇后专权,政治天平开始向丁谓一方倾斜。
对此,刚直的寇准浑然不觉,他仍在按部就班做着准备工作。“处画已定”,一切准备就绪,寇准开始付诸行动。
考虑到“凡诰命尽使(杨亿为之”,决定先让杨亿写一篇绝妙好辞的文章,向专权的皇后、弄臣丁谓发难。
杨亿担心走漏风声,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屏退左右动笔,“至自起剪烛跋,中外无知者”。
寇准做事有条不紊,凡事讲程序,自以为得计,结果却因保密工作的疏忽,功亏一篑。
不知什么原因,寇准的密谋被曹利用知道了。曹利用不敢耽搁,立刻入宫去见刘皇后。
刘皇后正为如何对付寇准绞尽脑汁,曹利用的消息无疑是雪中送炭。
很快,丁谓也知道了。他们立即展开反击,求见真宗,“力谮准,请罢准政事”。
太子监国本来是真宗同意了的,寇准只是具体执行人。可当着刘敏、丁谓的面,真宗无法打开窗户说亮话,惟有装糊涂。
医学证明,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多遗忘,何况“贵人多忘事”。史书为尊者讳,只好含糊其辞这样记载“上不记与(寇)准初有成言,诺其请!”
刘皇后做事与寇准不同,总是雷厉风行,口说无凭,白纸黑字为证,她立即请真宗下诏罢相。
真宗本来想回头再与寇准商议对策,可刘敏、丁谓等人逼得紧,他只好命人传晏殊来草诏。
也许真宗是真病糊涂了,也许他是在拖延时间晏殊只是知制诰,根本无权涉及罢相这样的国家机密。
宋时,朝廷文书分为内外两制。统治者为限制相权,命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分割了中书制诏权。
朝廷机要文书都由翰林学士起草,其他文诰诏命才由中书舍人(知制诰负责撰制。
当时,晏殊匆匆忙忙起来,一听要自己草拟罢寇准相的制书,吃了一惊,因为这根本不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他连忙推辞“臣掌外制,此非臣职也。”真宗毕竟是病人,召错人闹笑话的事情时常发生,刘敏也不便因此而动怒。
晏殊不敢领旨,真宗只好派人去请翰林学士。
恰好这天晚上值夜班的人是钱惟演。“须臾,惟演至,极论准专恣,请深责。”
根据史书的记载分析,钱惟演事前应该知道一些情况,因此才会在这种时刻落井下石。
真宗退无可退,只好和几人商量“当与何官?”钱惟演文章写得好,而且对礼制非常熟悉,见真宗发问,立即答道“请用王钦若例,授准太子太保。”
真宗斟酌再三道“与太子太傅。”
西晋时始有“太子六傅”之职,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宋时,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多为宰执官员致仕后的虚衔,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从二品。
太子太傅比太子太保名位仅高一格,真宗能注意到这些细节,显然心思缜密,可见之前的行为都是为了拖延时间。
见众人沉默不语,真宗继续说道“更与加优礼。”于是,钱惟演只好为寇准“请封国公”,拿出袖中的“具员册”交给真宗,真宗挣扎着指了指其中的“莱”字,这就是寇准又被称为“寇莱公”的来历。
晏殊被误召后,由于不经意间知道了国家机密,主动在值班的地方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罢寇准相的诏书宣布后才离开学士院。
根据史料记载,真宗有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毋庸置疑。
现代医学证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多发作于春冬时候,天气暖和后,病情又会缓解。因此真宗生病时,尤其是病情严重时,自然会考虑政权平稳与权力交接的国家大事。
理智告诉真宗,必须对这些事要有所托付和交待,所以出现了刘皇后代理皇权、皇太子亲政的事情。
可是他清醒时又后悔。权力是毒药,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使是妻子、儿子也不得染指。
其实,真宗内心并不想真的把权力移交给儿子,刘敏代理他行使皇权也只是权宜之计。
如果事情真的如寇准所愿,那么寇准在朝堂必定会一呼百应,成为架空仁宗的权臣。
寇准虽然为人刚直,但真宗内心深处也在提防出现“政多出于宰辅”的情形。
在寇准为首的太子党和丁谓为首的皇后党之间摇摆,也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
不到死的那一天,真宗是绝对不会交出权力的。他在刘敏、丁谓群起攻击寇准的情况下就坡下驴,是为了保证事态朝着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稳定压倒一切,必要时牺牲寇准,真宗是明智的。
就这样,丁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脆利落地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位。
之后,真宗拜李迪、丁谓为宰相,加曹利用同平章事,对待寇准“犹如故”。
然而寇准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丁谓诬陷寇准参与政变,被贬雷州(今广东湛江属地)为官。
当时那里是南方蛮荒之地,寇准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靠着善良百姓援助生活。
一年后,心情抑郁的寇准走完了62年的生命之旅在雷州凄然离世。
封建王朝容不下寇准这样的刚直之臣和二杆子宰相。如果他只是一般的小人物有这么个凄凉的结局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
但寇准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可是为大宋王朝做过大贡献的大人物啊。
寇准离世,当地百姓悲痛不已。《宋史》中说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
其妻宋氏(寇准和宋太祖是连襟)希望让寇准魂归故里。
但抠门的宋仁宗很大方地给了一点小钱,寇准的灵柩还未及走完一半路程就已经花光,无奈的宋氏只好将寇准埋在洛阳巩县。
直到10年后,宋仁宗才下令将寇准的骸骨归葬故土。
刘敏后来意识到自己在处理寇准这件事情上做得有点过,但说让寇准这个二杆子关中人犟得像牛;从刘敏一开始进入赵恒的襄王府他便找岔子,刘敏只能利用丁谓还以颜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