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三十三章 编撰家谱,重活不是重生,樱桃洼,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那里依然有和他同宗同源的族人。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余光中这个名字能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记住,不是因为他著作等身,不是因为他获得多少奖项,更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大的成就,仅仅是因为一首小诗,那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正是这首浓浓的《乡愁》,使得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知道余光中先生这个人,愿意去了解余光中先生的其他成就。对于绝大多数华人来说,对于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仅仅是这首浓浓的《乡愁》。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说白了,乡愁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不是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我们成长时见怪不怪,长大后却十分依恋的东西。有的是固态的、物质的,有的可能是非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构成了一种意象。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多年以来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搞大拆大建,湮没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甚至不少极具当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也一个个从人们视线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地标”,很多已经看不到历史传承和中华文化的踪迹。
乡愁的寄托物被抹掉了,城市也失忆了。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农村也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步空心化,年轻人去城里打工,致使有的村子甚至变成了“鬼村”。
当乡愁没有寄托时,人的灵魂是漂泊的,找不到安放的地方。我们从哪里来?从老家来;魂归何处?落叶归根。
我们的家乡是祖祖辈辈生活、安葬的地方,这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之根。因为有了这个情结,我们才会爱家乡,才会爱祖国。
很难想象,当我们真的找不到乡愁时,我们对这个城市还会有多深的感情,还会爱乡爱国吗?可见,留不留得住乡愁绝不是一件小事,是一个人能不能“把根留住”的大事。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根就是一个飘荡的人,他的爱国主义情结就落不了地,就会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了。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了解情况,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彼此了解信任,凝聚了人心,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团结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
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传承历史家谱中包含的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尚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
有的家谱中还记载着先辈族人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教育启迪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历史、国家历史。了解熟知家族的历史,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任何破坏、损毁家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祁官营老祁家存放在祠堂里面那份家谱已经被烧毁,但是那些在外安家落户的族人之中还有人保留备份,那是他们离开祁官营老家的时候抄录带走的家谱备份。而且不止一份,各个历史事情的都有,几个大的支系已经在祁官营之外形成自己的谱系。
今年过年,老祁家各个支系早已经开始联络,在外安家落户的家族成员也纷纷回老家过年,共商盛举。
面对这种事关话语权的家族事务,并非谁有权有势,谁就能独断专行,圣心独断。家族事务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议!
家族的事务,祁景焘只有列席旁听的资格,没有参与的权利。他能够列席旁听,还是家族内部认可他的能力和对祁官营老祁家的贡献,把他作为年轻一代的杰出人物的代表才有这个资格,算是一种学习和培养吧?
祁景焘不是那种爱出风头的人,有自知之明。旁听的过程中确实令他受益匪浅,对家族事务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赞同重新编撰家谱,续写新时代家风。
经过充分讨论,老祁家谱编撰委员会由祁国培牵头组建,村子里各家支系主要成员参与,联络在外开枝散叶各个支系参加,并且按照备份的家谱记载上溯追踪源头,丰富家谱。
祁景焘虽然是大学生,学习能力也挺强,不过,他本人事务繁杂,对家族事务所知甚少,也不是长房长孙一系,没资格成为家谱编撰委员会成员,他本人也没争取这个资格。在他的认识中,修家谱如修国史,家族事务不应该世俗化和公司化,更不应该被权利和金钱所主导。
祁景焘是这个时期祁官营老祁家公认最能赚钱的人,作为家族成员,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捐出大笔资金作为家谱编撰委员会的活动经费,让积极参与家谱编撰的人安心收集整理资料,联络其他地方家族成员,丰富家谱信息,让这次家谱编撰更具备权威性和可靠性,并且让这个业务性质的委员会长久保存下去,发挥其应有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