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域神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九六七章 金陵周处台,鉴宝秘术,北域神灯,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房间之中摆放了好几件东西,甚至还用快递箱子包裹着,看得出来应该是刚刚运到这里来的。
“张大哥,您来了!”
鲁妙看到张天元,欣喜地喊道:“我可以跟哥哥一样,叫您张大哥吧?”
她之前一直都是叫张先生的。
不过经历了洞窟的事情之后,她渐渐觉得张天元这个人真得是相当不错的。
叫张先生未免太生分了。
不如叫张大哥那么亲切。
“随便你了,反正咱们都已经很熟了,虽然过去或许有些误会,不过解开了也就是了。”
张天元倒是无所谓。
叫先生也罢,叫大哥也罢,只要别叫大师就行,他听着“大师”那两个字,总感觉是在骂人。
“嗯,张大哥,您来看,这是一幅您绝对喜欢的画作,我父亲可是通过了好几个朋友,才花费高价买来的。”
鲁妙对于张天元没有拒绝自己改换称呼这件事儿显然很高兴。
急忙取出了一幅画给张天元看。
“哎呦,不错啊,这是张大千的《金陵周处台》啊!”
张天元对自己这位本家的画,那可是喜欢得不得了啊。
而且张大千的画,在市面上,价格也是相当之高的。
六朝古都蓝鲸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故迹众多,历代名流骚客流连吟咏,留下了不少诗画佳作。
民国时期,国画大家张大千多次来到当时的帝都蓝鲸,举办个人画展、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等,他亦创作过1件纸本设色国画《金陵周处台》,由衷地表达了个人思古言志之情。
位于金陵城东南隅老虎头旁的周处台,亦称子隐堂、孝侯台,乃三国时期名士周处任东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
据清代周宝偀《金陵览胜诗考》等记载:南朝佛刹光宅寺即建在周处台旧址旁,“殿后山石如掌”;
南朝高僧云光法师尝在此传扬释经,历代信男善女敬香拜佛,香火景况一直延迄近代。
《南史》亦云:相传南朝梁武帝郗后生性好妒,死后化为蟒蛇,该地亦名蟒蛇仓……可见这一带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比较深厚。
又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述曰: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后来迁居金陵。
少年失教的周处曾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颇令邻舍不安。
乡人将其与“南山白额猛兽(虎)、长桥下蛟(龙)”,并称为“三害”。
他得知后十分羞愧,开始幡然悔悟,决意弃恶从良,遂“入山求虎射杀之”,将凶猛的老虎头砍下来悬挂于邻里;
又投身水中三天三夜搏杀蛟龙,一举为民除害,令人刮目相看。
周处从此笃志读书,苦练武艺,曾任东吴东观左丞,西晋新平太守、御史中丞、建威将军等,最终成为一代文臣武将。
周处后来战死疆场,谥号为“孝侯”。
昔人以“不死东吴死西晋,城南可惜孝侯台”诗云,深表内心惋惜。
千百年来,周处浪子回头、终成大器的故事,成了历史上改邪励志的经典范例。
周处台亦因此人气显露,后人寻踪观瞻、络绎不绝,并尊称此处为“周处读书台”。
想到这些,张天元不由欣赏起了张大千的《金陵周处台》画作:
但见周处台基处于悬壁高墩之上,一位古装文士独坐台边昂首天穹,观今抚昔,神思遐想,宣抒情怀。
台畔秀木茂盛,鸟语花香,楼阁民舍散落,环境幽雅之极。
雄伟壮观的蓝鲸明代城墙巍然屹立,清澈幽碧而充满神韵的秦淮河水,正在静静地日夜流淌。
远方烟雾弥漫、虚无缥缈……
画家在该图右上侧以行草款识思古言志:“侧身怀古,豪杰都为土。细想截蛟兼刺虎,此等雄风不腐。
忠臣孝子垂名,元(原)来正是书生,旧听蛇盘岗阜,今闻犬吠寒城。
金陵周处台,倚《清平乐》。
大千张爰”。
后钤白文“张爰长寿”、朱文“三千大千”方印各一枚。
大千所书劲拔飘逸、刚中带柔,词兴浓郁盎然,别具艺术风貌,较好地起到了妙化丹青主题的作用。
今人对画家张大千或许并不陌生,他曾名正权、爰,字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下里巴人,1899年出生于川州。
早年师法前代诸贤画风,兼取南北宗之优长,尤尚清僧石涛等名家的笔墨意趣,并由此打下了系统扎实的艺术功底。
张大千秉性豁达豪爽,内心富有灵气,毕生喜爱读书,经常神游四方。
晚年一度移居海外、游历中西,1983年病逝于宝岛。
张大千传统修养全面,能文善诗,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画及书法、篆刻等无所不及。
于画写意、工笔、工写兼备等技法均有涉足,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独树一帜。
艺术风格清秀俊逸,苍润脱俗,尤以晚年所创泼墨泼彩画风蜚声海内外。
像《庐山图》、《爱痕图》等扛鼎之作均享有较高声誉,更加奠定了他在现代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
其斋“大风堂”门下弟子较多,在当今美术圈亦产生了不小影响。
张大千在《金陵周处台》的创作中,精心构图布景,下笔遒劲坚挺,形神兼备有致。
如以折带皴、披麻皴及点苔法表现山石,杂树荫丛挥洒自如,水墨之外又以浅绛、石青和石绿等敷色点染,清秀而淡雅,富有诗画情味。
所作工写兼备,笔墨潇洒秀逸,气韵生动郁勃,意境深邃悠远,弥漫出甚为浓郁的书卷气。
苍秀雄起的金陵周处台,在画家的信笔之下生姿添辉,令人抒发怀古幽思。
通过该图可见,张大千既是在借画缅怀前贤,也是写心言志、鞭策未来的性灵宣泄,进而直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画意境界。
图中那位端坐高台的逸士,莫非正是画家本人的心灵化身?
该画作明显地受到宋元绘画笔意的影响,虽然未署具体创作年代,但从张大千毕生绘画风格演变情形分析推测,大概应属他在中年时期创作的丹青力作,观者可以一窥其这类怀古幽思题材的诗画风格。
鲁家能拿出如此出色的一幅画来送给张天元,那足见其诚意可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