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西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11.脱离,最终诊断,号西风,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710在审核中,也没提醒我屏蔽,也没说要改,估计是要人工审核,但人不在,没放出来
711是最小心脏移植】
全球最小人工心脏在河南完成首例植入
这是颗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
它体积仅有乒乓球大小,金属材质,90克重。在手术过程中,它被精巧地固定在左心室贴近心尖的位置。一条连接着“人工心脏”的电缆从胸腔经皮下从肚脐上方皮肤穿出,与两块体外电池和一个控制器相连。
它可以部分替代心脏功能,辅助维持全身血液循环,保证人体生命和代谢需要。
手术医生之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告诉“医学界”,这标志着我国急危重症心脏疾病的救治能力迈上新的历史高度,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植入“人工心脏”
马先生是这颗“人工心脏”的拥有者。
他今年43岁,来自河南省邓州市,从部队转业后从事建筑行业多年,长期加班、熬夜,经常喝酒,从八岁开始抽烟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吸烟史。4年前,他开始出现间断性胸闷、气促和心慌等症状。
医院检查后,他被诊断为心脏病,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据悉,人体心脏一共有4个瓣膜,而马先生的2个瓣膜都出了问题。
程兆云教授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前不久,马先生上述症状加重,入院后经检查发现已经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而且出现了心律失常,呈心力衰竭表现,力气不够用,连吃饭都要坐在床上,病情很严重,随时会有猝死等情况。
“第一,患者日常活动已经严重受限,平常就是卧床不起;第二,血压需要一直靠药物维持;第三,按照医学标准,如果不用利尿剂的话,患者排尿很少,这些都是心力衰竭的信号和指征。”
经过超声、光、ct、磁共振等一系列辅助检查后,医院确诊马先生为心力衰竭,并判定:对该患者病情而言,药物治疗已无明显效果,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是最佳方案。
程兆云院长介绍,为确保这例全球首例手术万无一失,医院对各个环节做足了准备。
“患者入院时间是9月3日,手术是10月8日,中间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术前检查和准备,评估心脏功能和肺功能,调节‘人工心脏’的转速和各项指标,与患者作匹配;还需要调配患者用药、改善饮食结构和调整心理状态。”
手术前一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还联合召开了心外科、心内科、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体外循环、输血科、检验科、药学部等多学科专家协调会,进行术前的病例讨论工作。
手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等专家担任助手共同实施。
历经3小时左右,手术成功实施。在专业人士的精确调整下,磁悬浮人工心脏开始“跳动”,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辅助,在“人工心脏”的平行做功辅助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平稳。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代表着心脏跳不动了,无法再向全身供应血液,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众多。据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专家在《欧洲心力衰竭杂志》发表关于我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在我国35岁居民中,加权的心衰患病率为13,即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
心力衰竭后,肝、肾、肺、胃等身体的其他器官会随之出现功能减退,终末期心衰患者单纯依靠口服药物治疗,5年生存率只有50。
“人工心脏”为此类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程兆云院长向“医学界”介绍称,本次手术全称是“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为全球首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它被植入患者人体后,与心脏并联,一头连着心脏的左心室,一头连着人的主动脉。在左心室供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部分血液从左心室经“流入管”进入“人工心脏”内,“人工心脏”再将血液推出,经“流出管”输送至主动脉。
对于正常人来说,心脏每分钟搏动60-100次,泵出约5升血液。而植入体内的“人工心脏”,每分钟能泵血1-10升,辅助人体心脏功能泵血,同时也保证了脑、肾、肝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除了身体上的康复外,马先生还要适应“人工心脏”带给他生活上的改变,比如该如何与身体上多出来的电池共处、如何洗澡等。
程兆云院长称,患者出院后将和正常人一样,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跑步、洗澡、骑行甚至剧烈运动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进行。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心脏”不能断电。他介绍,植入这颗“心脏”的续航长达33小时,包含一大一小两块电池。外出活动时由小额电池提供动力来源,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切换到大额电池供电。
患者将与身体相连的两块电池和显示体内“人工心脏”转速、流量、功率的控制器放进专门的斜挎包中,即便外出也看不出任何异样。
关于“人工心脏”的具体操作和使用,程兆云院长称:“术前会有1-2名护士对患者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换药问题,因为吃药后血液浓度会变稀,所以需要他学习测量自己身体的各项指标,并及时反馈给医院。”
此外,患者及其家属还要接受“人工心脏”的理论培训和实操指导,以防止“心脏”电源线发生意外;洗澡则需要借助防水包,避免伤口的导线处进水……这些注意事项被写进小册子中发给患者,需要反复学习。
植入“人工心脏”后,人体会出现传统心外科没有遇到过的新挑战,譬如凝血和血压指标会发生变化。程兆云院长表示,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等方面,把数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指标则由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定。
“人工心脏”能代替心脏移植吗?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
它主要为两类:一类是把真正的心脏挖掉,完全用机械心脏替代;另一类为辅助人工心脏,即将原有心脏保留,在旁边放置第二颗“心脏”,与原有心脏协同工作。
以往,对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无法通过药物逆转,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但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500例左右,常常面临供体不足的情况,许多患者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机会。
基于这种刚性需求,“人工心脏”便成为医疗科技攻坚的方向之一,它既可用于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也可用于心衰恢复前过渡治疗,还可作为永久性替代治疗。
“人工心脏”真的能代替心脏移植吗?程兆云院长认为,在合适的心脏供体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人工心脏”是未来国内医学界治疗心力衰竭晚期患者的大方向。
“心脏移植后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部分患者会产生肿瘤,它会有免疫排斥现象。但是植入“人工心脏”后不用吃免疫排斥药物,避免了肿瘤发生的可能性,人工心脏其实对患者产生的益处更大,而且管理起来也简单。”
此外,我国最新的第三代“人工心脏”为磁悬浮技术,即在没有任何机械接触的情况下将转动的叶轮悬挂在血场内,能减少对于血液功能的破坏,实现更好的愈后效果。
也有不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医生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如果情况允许,最好的方式还是心脏移植。有国外的研究显示,在术后第三年以后,心脏移植的患者比植入机械心脏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在国际医学领域,“人工心脏”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国外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接受人工心脏植入,全球人工心脏植入量已超过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人工心脏”临床应用条件也正在逐渐成熟。
程兆云院长表示,我国的“人工心脏”技术已经与国际接轨,在感染风险防控、装置可靠性、血液相容性等性能上都表现出色,全方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但目前还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拯救晚期心衰病人的临床试验,考虑到研发、临床和费用等问题,我国距普及“人工心脏”辅助装置仍旧有一段距离。
以往,对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无法通过药物逆转,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但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500例左右,常常面临供体不足的情况,许多患者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机会。
基于这种刚性需求,“人工心脏”便成为医疗科技攻坚的方向之一,它既可用于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也可用于心衰恢复前过渡治疗,还可作为永久性替代治疗。
“人工心脏”真的能代替心脏移植吗?程兆云院长认为,在合适的心脏供体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人工心脏”是未来国内医学界治疗心力衰竭晚期患者的大方向。
“心脏移植后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部分患者会产生肿瘤,它会有免疫排斥现象。但是植入“人工心脏”后不用吃免疫排斥药物,避免了肿瘤发生的可能性,人工心脏其实对患者产生的益处更大,而且管理起来也简单。”
此外,我国最新的第三代“人工心脏”为磁悬浮技术,即在没有任何机械接触的情况下将转动的叶轮悬挂在血场内,能减少对于血液功能的破坏,实现更好的愈后效果。
也有不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医生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如果情况允许,最好的方式还是心脏移植。有国外的研究显示,在术后第三年以后,心脏移植的患者比植入机械心脏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在国际医学领域,“人工心脏”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国外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接受人工心脏植入,全球人工心脏植入量已超过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人工心脏”临床应用条件也正在逐渐成熟。
程兆云院长表示,我国的“人工心脏”技术已经与国际接轨,在感染风险防控、装置可靠性、血液相容性等性能上都表现出色,全方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但目前还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拯救晚期心衰病人的临床试验,考虑到研发、临床和费用等问题,我国距普及“人工心脏”辅助装置仍旧有一段距离。
也有不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医生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如果情况允许,最好的方式还是心脏移植。有国外的研究显示,在术后第三年以后,心脏移植的患者比植入机械心脏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在国际医学领域,“人工心脏”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国外每年都有上千名患者接受人工心脏植入,全球人工心脏植入量已超过14,000例,用人造器官代替自然器官的“人工心脏”临床应用条件也正在逐渐成熟。
程兆云院长表示,我国的“人工心脏”技术已经与国际接轨,在感染风险防控、装置可靠性、血液相容性等性能上都表现出色,全方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