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挖空大明
闲与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7章 挖空大明,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闲与梦,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两天之后,郑毅带着朱功亮的团队赶到胶州。
这里就是后世的大港青岛,只不过如今还是个小渔村而已。
郑毅指着这片海湾,提出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最新式的港口,未来这里也将会是货物登岸的主通道。
从这里辐射整个北方地区,与大连府同为帝国在北方的双子星,朱功亮表示完全没问题。
相比较与跨海通道,建一座港口对他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他最多两年就能建好。
郑毅点了点头,转悠了一圈崂山,将胶州的分基地放在崂山脚下,会大力促进这片区域的发展。
然后郑毅带着政务院的人走遍了整座半岛,为每一个府、每一个县都规划了发展方向。
种植业为主的、港口贸易为主的、工业生产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为主的。
半岛上设了六座分基地,涵盖齐鲁登莱青胶等地,算是完成半岛的布局。
有分基地和辽东的大力支持,这座半岛将会在极快的速度恢复生产、重新繁荣。
之后郑毅又前往淮北,规划了海州和连云两个大港,以及淮北的盐业基地。
同时在洪泽湖北岸设置了清河城贸易基地,在骆马湖设置了宿州城贸易基地,以及微山湖设置兰陵贸易基地。
这三大贸易基地和北方的东昌基地、德州基地、东平基地、济宁基地连成一线,控制大运河商贸节点。
通过这些商贸基地,与大明的市场进行对接,加强关外商号和华夏商号对大明疆域北方地区的控制。
自从“代管”了这些地方,大明被迫迁都金陵之后,两国之间就有些进入冷淡期的意思。
毕竟大明朝廷丢了脸,还被迫退到江南去固守,总会心中有些不乐意的。
就算魏忠贤从中再斡旋也是如此,大明对两大商号开始了限制。
郑毅倒不是怕大华商品被限制,毕竟大明那些官员豪强已经离不开了。
但若是能开放几个基地,让大明心中舒坦一些也是件双赢的事情不是?
而且郑毅还有其他的考虑,这些贸易基地,将会是他吸引大明流民的基地。
大华不是风调雨顺,大明更加的麻烦,这几年都是水旱灾害不断,气候变化极大。
若不是外东北那边已经全面供暖供电,恐怕那边也够呛能够有人呆得住。
反正他的地盘大,就算某一地遭灾,也有其他地方能尽快的补充上来。
粮食和生活物资不愁,手里有钱有人也有粮,什么灾害都不担心。
大明就不行了,没钱没人也没粮,国库空的能够让老鼠含泪出来。
他们对于灾害的防范能力,比起大华简直差的太多了。
是以,只要哪里遭受灾害,老百姓就会遭逢大劫。
大明又无力赈灾,老百姓就会响起大华来。
拖家带口的赶到大华,然后加入到大华之中。
毕竟说到底,大华与大明都是汉人的王朝,老百姓不会计较那么多。
就算是心怀大明,也顶不住肚子饿啊,为了活着去大华也没啥好说的。
山/东半岛和淮北生产恢复和水利工程都开始大规模修建,两百万百姓也进入到各个工作岗位,或者采用新技术耕作分给自己的田地,同时也有分基地召集的平民,以及辽东迁移回去的百姓加入进来。
半年的时间,整个半岛和淮北地区欣欣向荣,让人都看不出遭劫不久的样子。
每一条河流,都进行了疏通和重修堤坝,可以兴建水库的地方修建了水库。
从水库中分出的主渠、支渠、毛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通向每一块田地。
大量的机械由货轮拉着运到半岛,又分配到各府县,进入农户的家庭。
华夏银行也特别提供了农机和粮种贷款,让百姓都能用上先进机械。
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推开,老百姓的心思总算是沉淀了下来。
半岛如此,三秦之地和甘宁肃州等地一样如此。
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修路工程动用了百万人,百姓的收入大大提高。
各座矿山被开发、各条道路开始修建、各处水利也全都开始修筑。
老百姓恨不得多长几只手,这样好能更加多的挣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们还担心大华这边不会管他们的死活,哪想到人家到处都给他们机会,还有大量的物资送进来。
此时他们一点都不后悔留下,反倒是嘲笑那些担心大华而离开的百姓,真是傻到家了,在大明有什么好的?
三秦的建设,不仅是让留在西北的百姓受益,同时三晋、河/南等地的百姓也很多偷偷跑过去。
人家大华来者不拒,到了那边有吃的、有穿的,还有大华给他们修建的保障房。
傻子才不知道好歹,干嘛非要窝在穷山恶水间受罪呢?
尤其是山/西辖域内,老百姓纷纷渡河或前往关外投奔大华。
半年的时间,竟然净流出了五十多万的百姓,山/西的官员连报都没报。
若不是他们的产业和家族都在大明,若不是他们在这边有着地位和权势。
他们都想前往大华去,好歹发财的机会多啊,现在只能派人去跟大华多做贸易。
至于老百姓去那边,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黄土高原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
还年年遭灾,朝廷那边连钱粮都拿不出来,眼看着老百姓饿死怪可惜的。
老百姓迁走之后,他们倒是可以放开手脚,将那些天地都兼并到自家来。
既不会被老百姓怨恨,还能得到实惠,干嘛非得急赤白脸去阻止呢?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赋税,老百姓走了赋税谁来交呢?
赋税说大是大事,说不是什么大事,那也不是大事。
土地只要找几个有功名的挂在名下就行了。
反正士绅不收税,也没必要给朝廷交税。
按照田亩数纳税这规定简直太棒了。
若是按照其他朝代,以户数和丁口纳税,他们还真不好操作呢。
现在这么一弄,土地没减少,但是都转到了不用交税的人身上。
他们种出来的粮食,就算是一亩只能打一百斤,那也都是血赚的。
朝廷的利益确实受了算是,但那跟他们这些人有啥关系呢?
他们都是按照朝廷法度办事的,谁不乐意谁来当官呗!
武官那边也喜笑颜开,他们驻防在边境地带,从大华建立归化城以来,边镇的日子就好过了很多。
无外乎就是做生意嘛,他们掌握着关口,跟大华人做生意更加的简单,南来北往的商人都得进贡才行。
还能时不时的也做一些生意,从关外运输一批货物入关,到了关内就能翻倍的价格卖出去。
都司这些将领几年下来,吃的是脑满肠肥,光小妾都娶了十几房回去,腰子都快废掉了。
除了内外倒货、收取孝敬之外,这些都司的武官还有个很好的来钱路子,那就是卖人口。
大明不限制人**易,遭灾之后到处都是卖儿卖女卖自己的人,他们只需要一点钱买下。
然后送到关外就可以换来翻倍的收益,还是无论男女老少,对方都会满意的收下。
他们这些年卖出去的人口,都有十来万人,这都不算自己出关的那些百姓。
到他们发现当兵的青壮更好卖之后,他们就更开心了,兵都是他们自己的。
反正跟大华也打不起来,养这么多兵干嘛?还不如卖了换钱比较合适。
卖了之后册子还在,发下的饷银一点不会少,全都进了他们的腰包。
没啥好说的,卖了就是了,整个山西都司,几年来士兵减少六成。
每个关口就只剩下三五十个充样子、有关系的,其他都被都司武官给卖了。
他们倒是想将兵甲也给卖掉,可惜大华瞧不上,对大华来说他们用的都是废铜烂铁。
如果此时郑毅决定拿下山/西,整个山/西都凑不出三万军队,随时都能将他们拿下来。
要知道山/西都司边镇和重点地区的守军编制,那可是在二十万人以上的啊。
烂透了,在大华看来,大明都是烂到根子上去了,文武官员都是趴在大明身上吸血。
他们倒是想要出兵,一是考虑影响,二是佂西军还在西域外和高原作战,一时也没人手去做。
只能先看着,等有朝一日将山西搬空,那就是大华拿下三晋之时,到那时候这些蛀虫全都要去挖矿。
此时的中京,郑毅正在冷冷的看着葡萄牙使节,嘴角不经意的勾出满意的弧度。
果然猜的没错,穷逼是拿不出九万万两白银的,既然如此镇南军也该活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