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阳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1章 上 朝,一品权相,晓阳高,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鼓声响,虽在三更,朱子善坐在轿中,快速地往待漏院赶。
文朝沿袭前朝的上班方法,上朝的时间确实早了些。不少人会一直坐着喝茶,免得在睡梦中人是迷迷糊糊的,造成应对不当。
上了年纪的人,最怕的是上朝,却又期待上朝。不过,对朱子善而言却不担心这些事情。进待漏院,先到的人都站起来,凑到朱子善面前招呼、见礼。
自然有人带着朱子善往他专用的座位,在座位上靠着墙,补觉或吃些东西。待漏院有水果、零食用于充饥,但附近的街巷子,早有专做这些官员生意的小摊子。
小摊子的早点,做得精致,口味好,是不少开销担负得起的人最爱的光顾。有人知道朱子善的胃口和喜好,到小摊买了几份吃物,送到朱子善专座旁的桌上。
朱子善作为左丞相,位高权重,对于朝堂众多决策上,有较大的拍板权限。
文朝的早朝比起前朝而言,要更为辛苦一些,三天一朝。当然,到如今,因为文昭帝身子骨等原因,上朝已经没有什么规律,闻鼓声而上朝,或内官传知而上朝。
早朝和平时朝堂办公,稍有不同。即使没有早朝,该处理事务,左丞相府也会组织相关的官员、干部推进工作。
左丞相的职权有多重,也只有这些朝臣才明白。这也是朱子善出现,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凑上来献殷勤的原因。
五更上朝是规矩,但具体时间上,随着文昭帝的年老、体弱、多病,这个规矩也在不断地变更。今天&sp;,会是什么样子,连朱子善都不敢说准。
待漏院又工作人员,招待和服务的水准虽然不是很高,对于上朝的官员们,也不会要求太高。连朱子善都如此,其他人又如何提意见?
有工作人员清点了到岗情况,大家签了名,工作人员便离开。所有人或站或坐,都在养着精神。除非又具体的事情要联络,才会凑在一起,悄悄地沟通。
真正有事的人,也不会在待漏院这里进行磋商,摆明了大家都知道的事,谁会这样做?
坐下来休憩,一直到天色微明,才有内官出来。高唱上朝,在待漏院的大小官员便打起精神,排好队。文武之间、职位之间,都是又固定位子和顺次的,谁要弄错,肯定有严重的惩处。
文官这一列,自然是左丞相朱子善排在最前,另一排是武人、贵勋,从权力上而言,文臣为主,武人不管多高的职位,只要又文人在场,都必须以文人为核心。
这也是文超借鉴于前朝的模式,对于读书人而言,唯有这样的模式,才吻合圣人之道。
鼓楼的鼓声再响,殿堂里大声的吆喝传来,上朝的人群开始进入。
朱子善也在琢磨,差不多二十天没上朝了。这一天却要临时上朝,到底是文昭帝突然清醒了,还是病重之际,要有所交待?
关于文朝大统的传续,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同寻常的大事。左丞相府对文昭帝之后,谁来继承大统,自然很在意,却又不能表现出太过关心。
哪怕在细节上,朱子善都知道,左丞相府该有的态度和注意事项,免得让自己走杨盛文的后路。
按班站列,各人都规规矩矩的,虽说文昭帝还没露面,但这里也是有专职管理上朝纪律的专干,一旦被他们记在小本本上,皇上有可能在上朝完毕后,留下训诫。这种惩戒虽说不会过严厉,但在晋升的时候,皇上一旦想起来,很可能会将你名字划掉,那才是最为冤苦的结局。
随着一声唱“皇上驾到——”两列站班的文武朝臣,都精神起来,瞩目着皇上出现到坐于高大的宝座上。
有资格上朝的官员,虽说不一定就是品级很高的领导,但必然是朝堂中有着必要的职位、职事,才有资格上早朝的。
朱子善微微弓着腰,却很注意地看着皇上在内官搀扶下出现,一直到坐上龙椅。即使朱子善所在的距离与龙椅上的文昭帝最靠近,但依旧又不小的距离,加上殿内的灯光下,确实看不到皇上的脸色。
表情夜看不细致,从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这一次的皇上早朝,精神和身子还不错。如此,朱子善反而警觉一些,打起精神。
静候一阵,见龙椅上的那位没有发脾气,朱子善知道该自己出场。往中走两步,就脱离了纵队队形,站在中间凸显出来,先弯腰对皇上施礼。礼毕,朱子善才将这段时间的工作主要情况,进行汇报,汇报之后,将写成的工作总结、工作汇总,递交。
有专门的人员,将奏折转交到文昭帝手里。文昭帝打开看,很专心的样子。实际上,皇上对于这些仔细的工作,会不会用心,谁也说不好。
等文昭帝放下奏折,对朱子善勉励几句,他便回自己的位置。其他的人,有什么工作要回报、要请示,也都排在朱子善的后面。
早朝确定的工作基本完成,便有专职人员唱出,提示谁还有事要汇报、要请示,抓紧时间,早朝就快要结束了。
“臣有本要奏——”一个叫赵兆新的小官员,从纵队中站出来。
文昭帝看了一眼,说,“准奏。”
赵兆新弯腰行礼,大声唱读自己的奏折。奏折的内容说到,目前因为太子府的原因,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太子病重,不能处理工作。如此情况下,国家的未来没有确定,让臣民们瞎猜,人心不安。
目前,刘静太子已经是这个情况,前后五年多了。为文朝的发展和安定着想,该确定新的第一继承人,稳定人心,也使得文朝边关将士,有战意有信心。
赵兆新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职位不高,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议论太子废立之事完全是给自己找死。这些年来,好几个提出废立太子的人,都还关在牢里。
不过,赵兆新敢站出来,提出这个话题,自然是有其背后的原因。大殿里一片寂静,都在等文昭帝的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