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为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4章 月下亭对论(求推荐票,月票!),三国:从街亭开始,万物为灵,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拂拂——
随夜一缕清风起,柳枝飘摇拂院亭。
汉中府衙,后院石亭。
嗡嗡——
夏蝉于叶无影无踪,但却竞相演奏起夜间的催眠曲,使得静谧的夜晚变得更具魅力。
踏踏——
向庭院石亭望去,只见亭中对坐两人:一人身着鹤氅、头戴纶巾、左手执扇、右手持樽,跪坐在正北席间;另一人身着劲袍、头戴发冠、手按佩刀,&sp;坐于正西席间。
走上前去,二人脸庞随着灯火而明,身着鹤氅者乃是大汉丞相诸葛亮,而这位身着劲袍者正是其麾下亲兵校尉李休。
咕噜噜——
李休将佩刀解下放置软席旁边,双手奉樽向前一拱,对眼前的丞相颇为感激与恭敬地说道:
“承蒙丞相知遇之恩,&sp;末将无以为报,今后愿为复兴大汉献出身躯,掌中之酒,&sp;末将再敬丞相一樽。”
“哈哈……请。”诸葛亮面色微醺,看样子二人已经在这里喝了许久,紧接着他端着手中樽又是一饮而尽。
咕噜咕噜——
啊——
痛快——
这是诸葛亮自北伐战后最痛快的一个晚上,那就是与李休这样的军事大才同亭对饮。
根据前线战报,他没有循规蹈矩一如既往地死守营寨,而是利用山势险要这一绝佳优势反复攻防。
虽然伤亡人数接近过半,但在一定程度上杀伤并阻挡敌军于街亭之外,即使是伤亡惨重,李休也是有功的。
更何况,年仅二十五岁的他便能统率万人大军与敌军征战三十年的老将交手作战,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大才,还有谁能如此?
“孝然,亮自初出茅庐以来,追随先帝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幼常、威公之辈可堪名臣,&sp;但唯独找不出文武全才之人。”
“哈……丞相,公如今不是寻得一文武全才之人吗?彼名姜维,&sp;此人志向高远,文武兼备,可堪大用。”李休知道诸葛亮是什么意思,但他并不想高攀这棵大树。
听李休如此之说,反倒让诸葛亮有些难以应答,但可以听得出来,他并不想被丞相之徒的名声所束缚。
仔细想一想,姜维这个年轻人文武兼备,办事能力极强,若多加引导培养,定能成为大汉未来不可或缺的将领。
“嗯……”他没有继续再说下去,既然李休已经表明心意,那么他也不好捅破这层窗户纸,“姜伯约此子堪称凉州上士也。”
不可否认,姜维的才干的确出众,在诸葛亮的眼里他被称之为“凉州上士”,可是据《三国志》记载,&sp;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sp;其中贬低他的大多都是与姜维在朝堂上不对付的朝臣。
所谓志大才疏,能力不足也并非没有根据,&sp;但只不过这个根据需要看当时的情况。
谷莍
恰恰是,当时的大汉连年征战,国库亏空、百姓疲敝,已经受不起出兵北伐的前提需要,所以姜维的数度出兵,就违背了朝中一些有心之臣的意愿,其中对其批评更甚者,当属谯周。
“丞相说得是,姜维此人忠孝两全,但若悉心培养加以引导,末将相信其定能成为大汉栋梁之材。”
“孝然,亮今日与尔对饮而坐,可知为何?”诸葛亮放下手中酒樽,那微醺的脸庞在烛灯的掩映下显得魅力十足。
说到这里,李休定了定心神,然后将掌中酒樽也同样放在桌案上,他睁了睁眼清醒一番,原来丞相是在这里等着他呢。
紧接着,他清了清嗓子,双眼投向眼前面露笑容的诸葛亮,其身体这时也端正起来,态度很是严肃地向其回应道:
“乃回朝之事罢?”
“然也。”诸葛亮微微点头,如今李休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一个小小的校尉,居然能够统领三万大军,还能以少打多把三朝老将张郃给打退,这放在谁身上谁不自豪?
古往今来,功臣者多,但有些人却因功而自傲,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罪名;还有些人功高盖世,晚年被君主怀疑判了个莫须有的罪名而死。
真正能有急流勇退的功臣寥寥无几,诸葛亮此番叫他前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李休功劳几乎盖过大汉所有参战将领,如果不能有个交代,对他来说是个大考验。
而且,李休年纪轻轻便统帅三军征伐沙场,这与那饮马瀚海、鞭指漠北的霍去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霍嫖姚深受刘彻培养,而李休是零基础打拼上来的。
在年龄上,霍去病是个军事天才,而李休二十五岁征战沙场,自当下往前推或者是往后退,能统领几万人大军的将领又有几个?
“还请丞相教我。”李休没有猜错,但他对于朝中的情况基本一无所知,即使是知道,也只是知道史书上的那些事情,所以他必须要向诸葛亮请求相应的帮助。
见他这般,诸葛亮只是笑了笑,自己对于李休这颗掌上明珠那是越看越爱,又岂能不明示指点他?
只见其欣然起身,李休见状亦是如此,他走上前来搀扶着有些醉意的诸葛亮,但他却是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并没有大碍。
踏踏踏——
脚步声轻盈迟缓,丞相挪步上前站在月下,这时他的身体好似静止住了一样,这其实是在感受着今夜清风,他要好好清醒一番。
拂拂——
果不其然,又是一缕夹杂着盛夏凉意的微风轻轻吹拂而来,使得这身鹤氅随着风缓缓颤动,那把鹤羽扇上的羽毛这时似乎生灵一般竞相摇摆。
“孝然,亮且问汝,大汉若要兴国,该当如何?”
“………”李休听闻此句先是怔了怔,而后躬身谦卑地回应道,“当以朝堂安稳为先,扫定天下兴国安邦为后,二者若反,必因朝堂不稳而征战不利。”
说罢,诸葛亮微微睁眼,这正是他想要的回答,或许是自己对他的要求太低,这番回答忽然让其眼前一亮。
“却不曾想,孝然竟对治国安邦之事有所见解,亮甚感欣慰也。”
一直以来,他与李休讨论的无不是战阵军事,从未深入交谈国家大事,今日听闻其言,不觉中引起了他的注意。
“末将常伴丞相身边,久而久之也就知晓些许治国之事矣。”
实际上这都是谦逊之言,有现代记忆傍身的李休很清楚这些治国理政的方法,而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想用常规的治理政策根本就行不通。
“哈……孝然说至此处,倒是令亮不禁欲知尔心中之意,不妨说上一说,大汉当下难题究竟乃何?说错无妨,亮不会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