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宗宗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三十章 同志,覆清1796,隐宗宗主,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贵阳城,大南门。
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俗称大南门,通往贵阳城的东南方向,出城可去龙里、贵定,是贵阳城的正门。
这个时代的贵阳城的布局同样以内外城划分,其基本格局可分为“九门四阁”,既内城的五道门和外城的四道门,共计九座城门,此外,除了陆地上的这九个门,贵阳的城墙上其实还有供贯城河进出的三座水门。
如果不是里合外应,红旗军要攻破贵阳城还真不是易事。
在接到黎汉明到来的消息后,杨芳、余茂林等将领早早的就等到了大南门外
“末将杨芳参见明王!”见到黎汉明到来,杨芳立马单膝跪地参见道。
黎汉明见状连忙扶起杨芳笑了笑说道“杨将军请起,我们红旗军可不兴跪礼,男儿膝下有黄金,向来只跪天跪地跪父母,只有化外蛮夷才会用跪礼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咱们汉人大可不必。”
“是,末将谨记!”杨芳闻言心中一动,连忙拱手应道。
直到这时,余茂林等红旗军将领才立正敬了一个军礼道“见过大帅!”
黎汉明也回了一个礼后说道“诸位辛苦!”
“回大帅,主要是杨将军的功劳,我等不敢居功!”余茂林闻言连忙回道“如果不是杨将军以身冒险里应外合,我等想要攻破贵阳恐怕很难。”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这一点他也知道,所以也没再多说什么,转而对杨芳郑重的拱了拱手道“汉明代红旗军全体将士以及贵阳全城百姓向杨将军表示感谢!”
“末将不敢当,败军之将,还望明王莫要嫌弃,收留我等才是。”杨芳说完,就要再拜。
黎汉明见状一把扶住他说道“杨将军能率军投奔是信任我黎汉明,我欢迎还来不及呢!”
自从科举兴起后,古代的中国人进入仕途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正途”,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另一种是“异途”,就是通过纳捐买到官职,也可以从军,凭军功谋得出身。
然而,正途始终才是主流,异途出身的人发展前景受限,很难有大的作为。
古代的武官,大多文化程度很低,有许多甚至不识字,既通文理,又知兵事的儒将很少,而既能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又能著书立说,或者留下传世名篇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有宋一代,仅岳飞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终明一朝,也只有戚继光可称文武全才。
而在清朝有一个武将,他不是“正途”出身,却武能跃马冲阵、斩将夺旗,文能诗文唱和、泼墨修书,后来还因军功被封果勇侯,绘像紫光阁,他就是被誉为“黔中三奇男”之一的清朝名将杨芳。
杨芳少年时家贫,却胸怀大志,刻苦读书习武,然而科举不利,他于是另谋出路,掷笔从戎,投身行伍。
进入军队后,因为有文化,杨芳便先是担任了文书,当时的清军名将杨遇春见到他后,发现他知书识礼,武艺高强,觉得这是一个人才,于是让他当了一个把总,随军前去镇压苗民造反。由于他作战勇猛,每战都冲锋在前,因功被提拔为守备。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从明年开始,杨芳便会随领侍卫内大臣额勒登保进剿川楚教乱,转战于川、陕一带。他胆大沉稳,智勇过人,经常孤身深入敌后观察地形,侦查敌情,额勒登保能最终平定教乱,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杨芳提供的准确情报。
也是从历史上的明年也就是嘉庆二年开始,杨芳才开启了他突飞猛进的人生。
所以别看杨芳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守备,但他的潜力很大,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也是黎汉明收的第一个名将了。
除了杨芳的军事潜力外,黎汉明看重的还有一点便是对方土家人的身份,虽说如今红旗军中招募了一些各族士兵,但也不多,就算分了地,大多数少数民族百姓对汉人还是有一定的戒心,害怕参军成为炮灰。
但是如果有了一个少数民族将领,这一状况将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当然,黎汉明也不会为了要得到各少数民族的,就随意的提拔士兵为将,所以这也是黎汉明看重杨芳的另一个原因。
“还有杨将军可安心,早在你弃暗投明时,我已派人秘密前往松桃去接应你的家人了,算算时间,等我们回到遵义,将军便可与家人见面。”
不管那个朝代,对于叛军投敌的将领,当权者都不会轻易放过其族人,黎汉明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也是为了让杨芳彻底的归心,早在陶也给他说了杨芳投靠的消息后,他便让刘阿蛮秘密派人前往松桃接来杨芳的家人了。
杨芳本来还有些担心家人的安危呢,没想到黎汉明已经想到前头去了,闻言不由一阵感动,连忙抱拳谢道“末将多谢明王,今后末将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走,我们进城!”黎汉明闻言顿时笑了笑后边走边问道“如今贵阳是个什么状况?”
余茂林闻言连忙跟上后边走边回道“回大帅,内外九门皆已控制,不过大小官员早已弃城而去,各级旗人将领也已在大战中战死,另外内城近三万余旗人皆已控制。”
“旗人有这么多?”黎汉明闻言一愣,他以为贵州这里这么偏僻,总的能有个一两万就算多的了。
余茂林点了点头解释道“回大帅,据末将调查得知,包括汉八旗在内,贵阳原本只有一万多点的旗人的,其他的大多都是遵义、大定以及安顺、南笼等地逃过来的。”
“哦,原来如此!”黎汉明倒是把汉八旗这群汉奸走狗给忘了,经余茂林提前才想了起来。
重庆府,江北厅。
顾德全和赵秉渊相见后,并没有直接开口劝降,而是关怀一阵后问道“据在下所知,少钝兄曾任缮书处分校官参于过编纂?”
“正是。”这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赵秉渊虽然不知顾德全为何提及此事,但也没什么好否认的。
顾德全见状不由分说的就开骂道“依在下看来,你们那不是在休四库全书,而是在大肆毁书,而尔等身为汉人,却帮着化外蛮夷毁灭我们老祖宗的学识,也不知少钝兄可曾有过羞耻之心?”
明清是中国君权高度集中的时代,两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清朝这个后起之秀也经常模仿前明以超越,而明朝永乐盛世中修了一部“永乐大典”,清朝康乾盛世中的乾隆不甘寂寞也修了一部“四库全书”,其用意显而易见。
但是最后永乐大典的地位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获得中西方一致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四库全书却被很多学者不屑一顾,称之为四库毁书。
不说后世的学者,就连当代的大多学者也是痛心疾首。
因为乾隆在命人编撰四库全书这个过程中毁了不少不利于统治的书,一举两得。
毁书这个历史自秦始“焚书坑儒”就开始有了,后世就算有皇帝毁书也是小规模的,古书籍的失传大多毁于战乱。
但是乾隆的毁书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一场浩劫,因为范围太大,为什么范围大呢,跟康熙年间兴起的文字狱有关系,清代的文字狱贯穿康乾盛世三朝,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敢叫你身死族灭。
统治者妄图在精神上控制世人,禁锢世人思想,而书籍也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乾隆帝修书时大毁特毁,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字狱的表现方式之一。
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等朝代的官方文书。
其余的几乎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满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黎汉明在和顾德全聊起时,曾不屑一顾的评论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与永乐大典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在编修过程中,很多珍贵的古书籍遭到了刻意的人为删削、焚毁、篡改、错讹,一部徒有虚名的盛世书籍罢了。
顾德全虽然没有见过四库全书的面貌,但是光从以前的所见所闻以及黎汉明的评价就明白了一切了。
其实不光顾德全如此,当今天下汉人学者中真正赞同四库全书也不会太多。
所以赵秉渊听到顾德全的谩骂也没做出什么反应,毕竟他也从来没有把曾任缮书处分校官参于过编纂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不但如此,很多时候他都是耻于提及。
见状,顾德全也是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随手从袖子里把贵阳的战报拿出递过去后说道“不瞒少钝兄,今日在下前来是希望最后做一下努力,让你迷途知返,多的就不再说什么了,相信你看过这份战报后就该明白了。”
赵秉渊打开战报看了一眼,虽然早有准备,但是当看到朝廷大军还是败了,贵州各级官员都被俘虏后,还是不免有些伤痛的叹了口气。
收起战报后,赵秉渊想了想郑重的拱手问道“敢问贵军会如何对待投降的官、兵?”
顾德全闻言顿时一喜,赵秉渊这么说显然是已经做出了决定了,于是他连忙回道“对于各级官员,未有贪污受贿、欺压百姓者,如有愿意继续为官者,经由军政府考察后,我们会依据其能力安排合适的官职,至于贪官污吏,只要他们交出不法所得,我们也可以不会再计较,但是也不会在任用。”
“至于军士,如愿意继续当兵者,经由考核合格后可打乱分配到我军各部队,不愿意继续当兵的,则发放路费遣散归家。”
赵秉渊闻言点了点头,这样的安排也在他的预料之中,想了想,他又问道“那那些乡绅地主呢?”
顾德全闻言想了想后说道“非大奸大恶之辈,军政府愿意花钱从他们手中购置土地来分给百姓,如不愿出售土地者,只要不奴役百姓,只要按照军政府的阶梯纳税正常按时纳税就行。”
这是顾德全按照黎汉明“团结一部分、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的政策想出来的办法,团结友善的乡绅地主,拉拢摇摆不定的乡绅地主,打击对军政府不利的乡绅地主,这样一来,便可逐步分化瓦解地主势力。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地反清统一战线,这是黎汉明根据后世的经验拟定的行政策略。
“至于少钝兄你,明王的意思是暂时还是请你继续担任重庆府知府一职,协助军政府官员完成对重庆的土改,少钝兄的才能明王也知晓,我也不瞒你说,现在因为地盘太小,现有的官员还算足以应对,等将来辖地扩大,明王必然会进行重组军政府。”
黎汉明的心思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时常跟在他身边的顾德全必然了解一些,而关于对赵秉渊投靠后的临时安排,曾经二人也讨论过。
赵秉渊闻言则是叹了一口气后拒绝道“多谢明王美意,但是我有些累了,我想去你们那里看看,散散心,还望明王见谅。”
顾德全见状张了张嘴正准备想劝慰一番,不过随即想了想,这样也好,让赵秉渊去遵义走走看看也好,至少能了解透彻军政府的一些相关政策。
想到这儿,顾德全便起身郑重的拱手道“如此,在下代表红旗军全体将士以及重庆百姓多谢少钝兄的大义。”
在巴县焦急等待消息的左春来在看到对岸打出的已谈妥的旗号后顿时一喜,连忙找来传令兵下令道“给各部传令,按照原定计划全军出击,凡遇不听劝告反抗者,格杀勿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