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二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百一十六章 三月逆流(三),历史天空下,杜家二爷,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这次阴谋叛乱发生在二三月里,正是大别山冰河解冻之时,起草檄文的老秀才把这次事件比喻为所以被称作“三月逆流”,赵翰青灵机一动也干脆把这次时间称之为“三月逆流”。
接下来对这起阴谋叛乱的处置才是事情的关键,赵翰青苦心孤诣导了这么一场未曾开幕就已经落幕的大戏其实只是个引子,他导演的这场大戏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后面的善后处理,也可以说好戏才刚刚开场,按照他的说法叫“肃反运动”。
然后,赵翰青提议成立大别山肃清反动势力工作委员会,大家自然一致同意。
这个肃清反动势力工作委员会简称“肃反委员会”,委员有部分军政委员会委员组成,自然也是赵翰青点名,主要由天堂寨商会会长等大别山新兴势力组成,其中商会会长是主席。军队上只有云朵儿、陈百川和柯瞎子是“肃反委员会”的成员,毫无疑问这三人是因为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
赵翰青自己虽然没有在“肃反委员会”中任职,但是毋庸置疑“肃反委员会”一定会秉承他的意图来开展接下来的轰轰烈烈的肃反工作,其实说是“肃反运动”更恰当。
首先,参与叛乱的队伍由第三路军和第一路军联合解决,不老老实实缴械接受处理的就坚决消灭之。原本没有在“肃反委员会”占一席之敌的第三路军各个队伍的头头脑脑们立刻转嗔为喜。高兴地表示坚决支持“肃反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能不高兴吗?出了力肯定是有好处的,赵翰青已经表示那些队伍的地盘和武器第一路军不要。都给第三路军,这可是天大的美事,心里巴不得叛军越多越好。
围剿参加叛乱队伍的战斗原本没有想象的激烈,有的甚至没有费一枪一弹,不但是因为双方兵力的悬殊太大,而且也因为首脑人物已经在白云观落网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小鱼小虾。甚至大多数的弟兄根本不知情,其实下面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参加叛乱。因为抗日同盟军官兵一律平等。改编成抗日同盟军之后不但生活待遇提高了,也不再挨打挨骂了,而且在老百姓面前也不再是过街老鼠了,谁还愿意叛乱再回到从前?当然也有改造学习的作用。改编之后各个山寨都派人参加轮训,经过学习改造的人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抗日同盟军的认同感也加强了,因此,这次平叛才异乎寻常地顺利。
其实这种叛乱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当初各个山寨的土匪联合起来败了,就连最鼎盛时期的李天王也没有逃脱千刀万剐的下场,如今大别山的主要武装力量已经被改变成了抗日同盟军,基本上掌握在赵翰青手里了。一帮乌合之众还能做成什么?其实,如果没有赵翰青的推波助澜就是有些人心怀不满也不敢反叛的。
至于参与叛乱的土豪劣绅家产全部抄没充公,首恶者严惩不贷。就是赵翰青不作出指示“肃反委员会”也不会轻饶他们的,那些大别山旧势力被消灭得越干净新兴的以经商为主的资本势力得到的好处就也越大。他当初指定商会会长为“肃反委员会”主席就想到了这一点。
新兴的势力想要地主老财死,老百姓也早就诅咒让那些欺压剥削他们的人完蛋,军队上的人为了能多分些军粮和物资更想让他们死,那些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其实,那些人自己也不想活了。万贯家产被抄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从锦衣玉食到穷光蛋已经让他们了无生趣了。
一些没有参加叛乱但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恶霸也在肃反运动扩大化中被抓起来枪毙了,罪名都是现成的。这一次赵翰青完全不再妇人之仁了。他已经理解了共产党为什么要革掉那些地主老财的命了,毒瘤不铲除就会影响肌体的新生。铲除了这部分阻碍根据地建设的旧势力,扶持的新兴的势力就是根据地建设的助力。总之,经过了这一次肃反扩大化赵翰青彻底铲除大别山的敌对势力,为根据地的建设扫清了一切障碍,也让抗日同盟军彻底站稳了脚跟。
抄没的那些地主财们的财产是这次“肃反运动”的另一最大收获。数量之巨让人咋舌,光是粮食除了分给穷苦百姓一部分外剩下的也足够抗日同盟军吃上两、三年了,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大部分成了抗日同盟军的军费。
不过,这么大一笔资金只用作军费白白地放在哪里也是一种浪费,于是,赵翰青又想出一个生利的办法,就是联合了天堂寨的十几家商家成立了一家“大别山农民发展基金会”,实质上就是银行,开展各种存贷业务。
“大别山农民发展基金会”的资金就是从地主老财那里抄没的钱财。不过,基金会采取的是股份制,这部分资金占了百分之六十,由赵翰青代表抗日同盟军掌握这百分之六十的股权,另外的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其中百分之二十允许士绅商家和各个司令私人认购,其余百分之二十算作流通股,等到将来基金会运转着起来之后再出售,反正,刚开始所需资金不多。当然,基金会先期的全部资金就是抄没的财产也用不完,只不过是赵翰青为了拉大家一起参与这才决定只占百分之六十的股份,这种新生的事物要一开始想得到大家的信任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其中。但是,那些士绅商家们显然不看好这件事,只有商会会长为首的十几家新兴的商家为了讨好赵翰青才每家象征地认购了百分之一的股份,那些司令们也只有陈百川和陈千山弟兄俩入了股,其他人对这件事根本不感兴趣。
赵翰青自然也知道那些商人之所以愿意百分之一的股份也是害怕得罪自己。其实,他也不介意他们占多少股份,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参与的人多了影响力就越大,他相信这个基金会一定会红火的,这些人将来肯定会为现在的投资少而后悔的。
果然,几个月后,基金会就红火起来,每股的效益增值十倍不止,也就是说想要购买流通股就需要比当初认购多花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许多人后悔的要命。当然,这是后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