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 496 章(【幼崽带爹日常(七)】...),戏明,春溪笛晓,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守文觉得这事儿吧, 可不能怪他,不都说童言无忌,修哥儿要说什么他也是没法预料的。
除了最开始的语出惊人, 修哥儿还是出色发挥了乖崽的讨喜魅力,很快征服了从前整天为儿子头疼的王华。
孩子这么乖, 能有什么错呢,错的肯定是王守文这个当爹的乱教。孩子才这么大一点, 他瞎讲什么夺门而逃?!
等发现修哥儿困了,王华才让王守文把他抱回去睡觉。
王守文把儿子送回去交给他娘哄睡, 自己又溜达亲自去哄亲爹。
可惜他已经是王二十六了, 那么大一个王大文, 完全无法打动已经有乖孙的王华。
王守文唉声叹气:“小时候个个都说最喜欢我,现在我长大了, 不讨人喜欢了,回到京师大家都只喜欢修哥儿了。唉, 别人这样也就算了,连亲爹也这样, 真是让人伤心。早知这样, 我就不回来了!”
都二十六岁的人了, 这小子为什么还能这么没脸没皮?
偏偏王华听了以后还真的忍不住顺着这话考虑起来, 这小子确实是大家疼爱着长大的,现在大家都更疼爱修哥儿, 他是不是真的会失落难过?
到底是自己亲自养大的儿子, 平时气人归气人, 真看他黯然不乐,王华又会心疼。
等王守文开始在那念叨起李东阳送了支好笔给修哥儿不送给他(只字不提修哥儿当场孝敬他的孝顺行为), 王华便拉开抽屉取了支自己一直没舍得用的心头爱笔拿给王守文,没好气地说道:“行了行了,都多大的人了,还跟自己儿子计较。不就是一支笔吗?这都要巴巴地去跟你三先生要!”
王守文没错过他爹眼底的心疼,当然不会夺人所爱。
既然证明了自己依然是亲爹心头宝,他就跑上去边给他爹捏肩边表示修哥儿已经大方地说要孝敬他了,他老人家的爱笔就留着自己用吧!
王华听后顿时又来气了:“你是当爹的,还抢儿子的东西?!”
唉,真就是委屈谁都不能委屈宝贝亲孙子。
王守文道:“我随便用点啥就行了,好笔给我用我一天能给写秃,没那个必要。”
王守文是真不讲究这个,衣食住行他只惦记一个吃字,别的都是能用就行,没必要非得用最好的。
当然,真给他好东西他也不会放着不用,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来。
王华听了他这话后便把笔放了回去,怕王守文真把他的心头好给糟蹋了。
王守文见他爹这般宝贝那支笔,决定回头写信托人帮忙多买些上好的湖笔给他爹,省得他爹一直放着舍不得用。
父子俩聊开了,话就多了,在书房来了个秉烛夜谈。
第二天王守文就要回归早睡早起的社畜生活,再也不能像在广东那般自由了。一想到接下来都得过这种起得比鸡早的日子,王守文已经开始觉得累了。
一旦习惯了广东那种自由散漫的生活,回到京师就会感觉到处都是樊笼!
早朝之后,王守文先回翰林院问候了昔日同僚,拉着杨慎他们讨论一件事:你们天天在翰林院无聊不无聊?
杨慎上一科刚考了个状元,现在混在翰林院里摸鱼,每天还是潇洒得不得了,很叫王守文嫉妒。
这不,一回到京师马上回到他熟悉的翰林院老家,准备嚯嚯一下杨慎他们这些闲人以及新一届庶吉士。
杨慎坚决不上王守文的当,表示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根本不觉得无聊。最后还反过来关心起王守文,说吏部工作繁重,他可不要一回来就累坏了身体。
这些话一听就很有师兄弟情义,听得王守文想打他。
即使杨慎敏锐地表达了拒绝的意思,王守文还是拉着他们聊了起来:“我们都是当爹的人了,得为孩子的未来操操心,就像用修说的那样,我刚调去吏部,事情太多了,所以想托你们帮忙编些适合我们那些孩子读的书。”
王守文就给他们列了个书目:《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幼读汉赋一百篇》《幼读神话一百篇》《幼读寓言一百篇》《幼读史话一百篇》,等等。
怎么样,简单吧,完全不难对不对!
你再说一遍,你对着你列出来的长长的书单再说一遍。
不过就像王守文说的那样,他们都是有孩子的人了,就算还没有,以后也是要有的;就算这个孩子已经不需要的,以后的孩子也是需要的。所以这书很有意义,值得他们这些朝廷笔杆子认真编一套出来!
就是尊唐派和崇宋派又吵起来了,主要是尊唐派说唐诗才算诗,宋诗凭什么和唐诗并列?!
吵到最后连杨慎都忍不住加入战场,为节节败退的宋诗支持者讲了几句话。
王守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马上给他们煽风点火,当场把他们分别忽悠到《唐诗三百首》和《宋诗三百首》项目组里,鼓励要他们憋足劲把两本当代《诗三百》编出来。
将来千千万万学子启蒙的时候,读的都是你们选出来的诗文啊!
杨慎有点后悔自己刚才一时上头加入战局。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非要躲懒的人,既然尊唐派这么看不起宋诗,他就非要筛出一批传世精品来让他们无话可说!
其他人也按照自己的喜好开始选自己想参与的书目。
王守文愉快地把上表请示的事交给杨慎,自己溜溜达达地去吏部报到。
人多力量大,他这是合理利用身边的人才,倾翰林院之力为后世学子筛选一些经典背诵材料!不然古籍浩瀚如海,后世编书的人漏掉了哪篇怎么办?
不行,一篇都不能少,好东西全都得让他们背诵全文!
杨慎从小被王守文逮着干活,很爽快地接下了这个活。
不过他也意识到这套书可能影响深远,所以他没打算让王守文置身事外,直接在折子里面写明这是王守文提的建议,并且准备日后让人在序文里明确点出王守文的巨大贡献:整个修书项目都是他提出来的!
所以后世的学子们啊,如果你们背书背累了,就骂骂王守文吧!
杨慎把这个想法给其他人讲了讲。
其他人都觉得很有这个必要,并且表示还可以总结归纳一下王守文都提出过哪些修书项目,这样后世修习相关书目的学子们可以精准地知道该骂谁。
随着翰林院的前辈们升到别的位置上去了,翰林院里干活的大多都是被王守文祸害过的庶吉士或者小伙伴,聊起这件事来情况大家都热情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准备齐心协力向后世学子揭露王守文的可怕面目。
杨慎很是认真地把他们的想法都记了下来,绝对不遗漏任何一个角度。
既然想让这套书流传到后世,大伙讨论完以后都卯足劲开始琢磨怎么把这本书修好。
平日里透着一股闲散味道的翰林院顿时忙得热火朝天。
有个在翰林院里干杂活的老苍头投喂完锦鲤后瞧见这样的情况,忍不住在心里感慨:小王学士一回京,感觉到处都热闹起来了,尤其是他们翰林院。
另一边,王守文已经来到离翰林院不远的吏部衙署。六部衙署与翰林院都是外衙,走几步路就到了,完全不妨碍他到处祸害人。
王守文先去找顶头上司刘大夏报道。
刘大夏不是什么陌生人,他和李东阳是同乡,都是湖广那边的,过去王守文去李东阳家吃吃喝喝的时候便与刘大夏接触过。
听说当年刘大夏是坚定反对海运的,宪宗皇帝想要海船图纸的时候他还藏了起来,扬言说如果朝廷要劳民伤财学太宗皇帝搞什么下西洋他还不如一把火把那些图纸全烧了。
才刚入六部不久就敢干出这样的事,刘大夏的头不可谓不铁。
现在东宫支持海运和海贸,力排众议让朝廷开了海禁,王守文这几年还在广东打造了几个沿海商埠。
不过内阁对此意见不大,刘大夏他们也没说什么,毕竟没怎么花国库的钱,也没让各地怨声载道,问题不大。
王守文以前便听说过刘大夏的头铁事迹,但当时他们也没什么直接接触,所以没太都放在心上。可现在不一样,现在他们是上下级关系,王守文便先来摸摸刘大夏的底。
刘大夏知道王守文是谢迁塞进来的,表现得倒是很和气。
别的不说,光看王守文是李东阳学生这一点他就不会太排斥他执掌文选司。
只是王守文到底还太年轻了,刘大夏怕他初到吏部很多事处理不来,便亲自给他指点了一些注意事项,并让他如果有犹豫不决的事可以直接来请教他。
刘大夏也是自己人来着,不慌!
王守文马上就放心地到文选司走马上任,捋起袖子开干。
他一直忙活到临近中午,就见高忠又过来了,说是太子殿下召他去东宫用午膳,最好能回家一趟把修哥儿也捎过去,太子想见见修哥儿,再让他和小皇孙认识认识。
既然是太子的宣召,王守文自然没有拒绝,光明正大地在上班时间溜达回家找自家崽去东宫蹭吃蹭喝。
王守文前脚刚走,忙碌了一早上的文选司诸官就忍不住边聚在一起吃工作餐边议论起他们这位新上官来。
还以为这位小王学士外放到广东这么多年,与东宫那边恐怕会生疏了,没想到才一回京就调任文选司不说,太子待他也依然这么亲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