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只要两块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二章 华鑫酒店纵火案,罪迹:破谎者,萝卜只要两块五,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哦夏艺卓当时和另外四个同学一起,组建了一支无人机创新制造战队,这只队伍制作的无人机在各类大赛中拔得头筹,我甚至可以大言不惭说——他们的工作为r北工大无人机制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老师补充道。
“这个战队有名字吗?”陶林想到了什么,他的脑海里突然重复出现着夏艺卓看向天空的表情。
“flytfree——ftf无人机创新制造战队——飞向自由。”刘老师接了话。
听到这三个字母,陶林的心咯噔一下。
无人机群到底为什么要拼凑出这三个字母、夏艺卓带着笑容凝望天空又是为何这下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
那三个字母,是他青春的缩影。
“能和我介绍一下这个团队吗?”陶林立刻问道。
“那个团队曾经获得过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的金奖,原本应该得到一笔很大的创业投资,只可惜中途发生了一些意外”说道这里,刘迪的表情竟然变得惋惜难过起来。
“意外?什么意外?”陶林和余子江立刻警觉起来。
刘迪突然变得欲言又止起来,好像这场意外,是让他难以启齿的事情。
陶林越发觉得不对劲了,他意识到:夏艺卓身上所有的矛盾点,也许就来自这场让人不愿想起的意外。
许久之后,只听刘迪重重叹了一口气,紧皱着眉头,终于艰难地开了口。
“ftf战队里有一个叫贺扬的学生,是个杀人犯。”
“什么?”余子江和陶林同时惊了一声。
“十年前,他放了一把火,烧了市中心的华鑫酒店,不提了不提了”刘迪立刻摆了摆手。
“就是因为这个学生犯了罪,战队的金奖被收回,获奖名单上再也找不到这几个学生的名字,本该获得的创业投资也取消了。过不久那支无人机创新制造战队也就解散了。”
陶林微微往旁边瞥了一眼,看到余子江埋下头去,似乎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沉思。
“这个无人机创新战队里还有谁,您还记得吗?”陶林继续追问。
“记得,抛开意外不谈,这五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孩子,学习刻苦努力、科研认真投入、他们之前的感情也很好。”刘老师说到这里,忍不住低下头去,谁都能感受到他语气里的痛心和惋惜。
“除了贺扬和夏艺卓,这个团队里还有程娜、马佳窈、陈昂三个人。”他说。
“您知道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他们吗?”陶林又问。
“程娜是我们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马佳窈和陈昂我就不太了解了我带过的学生太多了,有些记不清。”刘迪抱歉地摇摇头。
“没关系。”余子江立刻笑着说道,然后在自己的手机上打开了备忘录,递到了刘迪手上。
“麻烦您把他们三个人的名字打出来,方便警方进一步调查。”他礼貌地说。
“好的。”刘迪接过手机,一边回忆着,一边缓缓打下了三位学生的名字。
“哎对了——”他刚把手机还给余子江,就想起了什么。
只见刘迪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钥匙,然后翻翻找找,最终将一把银色的钥匙从钥匙扣上解了下来,递到了余子江的手上。
“ftf在实验大楼有一个独立实验活动室,大学期间为了搞无人机创新研究,他们呆在那的时间不比呆在宿舍的少。自从发生那场大火以后,学院对这事特别忌讳,这间实验活动室就被荒废了。”刘迪解释道。
“我这整好有一把实验活动室的钥匙。我实在觉得这几个孩子可惜,所以这钥匙一直好好保管着。你们要是对这个团队很感兴趣,可以到那里去看看。就在学院实验大楼的五楼,出电梯以后左拐,最尽头那家。”他说罢,手指指向了远处一栋显眼的米黄色大楼。
“好的,谢谢您的配合。”余子江赶紧接过钥匙,一连道了好几声谢谢。
刘迪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告诉了陶林和余子江,夏艺卓身上关于无人机的故事,正在被一点一点拼凑。
告别了刘迪老师,两人便按照他所指的方向,打算先去那间实验活动室看看。
“我看你刚刚的反应,是知道十年前那场大火?”陶林先开口问。
“华鑫酒店纵火案。”余子江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十八个中学生在这场大火里遇难,嫌疑人早就已经被判处死刑了。”十年前陶林还不在r城就任,但余子江已经是r城警局的优秀警员,对当时市内打算的案子还算熟悉。
“这可是个很可怕的红头重案,其惨烈程度当时我也有耳闻没想到嫌疑人贺扬,居然是夏艺卓的同学!”他感慨了一声。
陶林突然想起,夏艺卓说过,他非常崇拜科学家,觉得他们高尚无比,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这么想来,他曾经有机会成为一名潜心于无人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可是十年前的纵火案,让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而如今他所有的举动,似乎都在怀念自己那草草了结的梦想。
甚至——夏艺卓好像在努力引导陶林和余子江接近这场十年前的纵火案。
这场大火里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不仅如此,听刚刚刘迪老师那充满惋惜的说辞,对于贺扬纵火杀人这件事儿,他打心底不愿承认,也不愿相信。
“我觉得这个纵火案可能另有隐情,回去得重新调卷宗出来看看情况。”陶林最后说。
余子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就这样讨论了一路,终于走到了自动化学院实验大楼五楼。
现在是正好是学生们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实验大楼的走廊里回荡着学生们的讨论声。这青春洋溢的氛围,仿佛要把陶林拉回他的学生时代。
沿着走廊一直走到尽头,实验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模糊成几乎听不见的细小杂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