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章 敬拜孔子,晚清第一枭雄,左茂行,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武昌虽是天下重镇,兵家必争,却也是四战之地,并不适合作国都。历史上,鲜有大国定都于武昌。
太平军攻下武昌,杨秀清的威望飙涨,定都金陵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的拥护。
此次武昌之战,罗大纲和吴捷作太平军先锋,乘船顺流而下,轻取汉阳汉口。若没有水营的神助攻,太平军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下武汉三镇。
吴捷的立场也发生了动摇。他原本以为,全军北上,定都开封才是上策。
事非经历不知难。此役前期,吴捷独当一面,率领左七军攻克汉口。身为主帅,各类杂事都要他操心。诸如后勤、侦察、航运、入城、抚民等都事务都关涉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吴捷这才明白,定都金陵才是上策。北上开封虽能直捣燕京,却太过冒险。大军长途跋涉数千里,面临诸多难题,如行军、后勤、兵员补充、渡河等。稍有不慎,应付满盘皆输。
洪秀全好大喜功,脱离基层事务,不知道这其中的艰难。杨秀清总理军政事务,事必躬亲,考虑问题全面,故选择定都金陵。
既然是临时路过武昌,太平军也就不客气了,根本不想好好经营武昌。蒙得恩把汉口搞得乌烟瘴气,而武昌的情况比汉口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秀全接连发布多道谕旨,督促太平军在武昌城内分馆别营、搜刮珠宝、强募新兵、选采娘娘……
譬如,太平军为扩充部队,强募精壮青年入伍,但凡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入伍。武汉三镇青壮年人数有限,太平军就强募女性入伍。
洪秀全、杨秀清仍不满意。太平军编制一百个军,一军一万三千余人,若要满编,得一百三十多万人呢!
他们自作聪明,觉得如果单独招募青壮年,而他们的家属留在武昌,这些青壮年多半会逃归武昌。干脆,像广西老兄弟那样,全家入伍!
如此一来,太平军人数能增加,而新兵也不会思乡叛逃了。再说,新兵家属既能作人质,又能做苦力,岂不完美?
他们打得一手好算盘。洪杨放开了限制,诸将争先恐后掳掠百姓,最后,太平军竟强募四十余万武汉百姓入伍,而太平军总人数也达到了五十余万!
诸将之中,只有吴捷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强募新兵。他不仅自己不积极,还力劝罗大纲不要多募新兵。
吴捷的理由很充分:城里人生活条件比乡下人好,不能吃苦耐劳,多半不适合当兵。就算强掳他们为兵,他们一有机会也会逃亡。
况且,多一个兵,就要多一张嘴吃饭。日后行军打仗,这些人不能打仗,只会成为部队累赘,靡费粮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与其强募新兵,不如在市民中访求人才。
其实,这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其他人都在扩充部队,若自己不抓紧强募新兵,岂不被别人抢了先?到后面,别人队伍大、人马多,岂不要盖过自己?
罗大纲总算明白事理,却也忍不住强募了两千新兵。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只募青壮年,不强抓女性。
吴捷精挑细选,只募到五百人。这些人多是汉口的码头工人,因为衣食无着,自愿加入左七军。
攻克武昌后,太平军论功行赏。罗大纲首先入城,擢升为殿前左一指挥。林凤祥身为前线主帅,亲冒矢石,擢升为天官副丞相。
其他诸将皆有封赏。特别是东殿诸将,功劳最大,封赏最厚。如李开芳升为地官正丞相,吉文元升为土一副将军,朱锡琨升为殿左三指挥。
吴捷因为攻克汉口、助攻武昌有功,也被封为炎一将军。将军虽然比总制仅高一级,却能统率数军,单独组织大的战役,真正可以独当一面。
这也意味着,吴捷今后不仅要统领左七军,还要统领多支部队。只要杨秀清愿意,可以交给吴捷多个军,让他从此独当一面。
这天,杨秀清在东王府大宴东殿众将,当众宣布封赏。众将跟着东王建功立业,屡屡升迁,在武昌城建立新功,个个喜气洋洋,争相向杨秀清献殷勤。
正在喝酒热闹时,天王洪秀全传来一道谕旨,要东殿兵马在驻防区域内捣毁孔庙、寺院、道观等宗教场所,搜禁焚毁四书五经等书籍。
这道谕旨是公开发给各殿的,也就是说,洪秀全已经通令全军,要大家踊跃捣毁孔庙。
众将还在迟疑时,东王心腹谋士卢贤拔站了出来,对杨秀清说道:
“东王,如今天军夺下武昌,正要顺江而下金陵。此英雄效命之际,天王此举,岂不让英雄望而却步?”
卢贤拔出身儒生,一向主张保留儒教。
吴捷见杨秀清没有反对,也趁机说道:
“东王,儒学侵淫华夏两千年,虽违背拜上帝会教义,却也有不少可取的地方。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宣扬齐家治国孝亲忠君之道,这都是有利于维护天国统治的。”
东殿簿书曾水源说道:“若直接保留儒家,恐怕难度太大,天王不会同意。臣建议删改四书五经等儒家书籍,剔去那些有违拜上帝会的地方,取其精华,传之世人。”
杨秀清思考片刻,说道:“我早有此意,可惜天王一直偏执得很。如今咱们夺下了武昌,我威望正隆,正可借机生事。传令出去,让底下人准备好,咱们大张旗鼓,一起去敬拜孔子。”
洪秀全刚下令捣毁孔庙,杨秀清就要率众敬拜孔子。这不是“啪啪啪”打洪秀全脸吗?
不一会儿,东王府内开始忙乱起来。除了准备祭孔的贡品、服饰,杨秀清特意要求制作一个大匾,上书“天朝圣宫”四个大字,准备挂在武昌府学门口。
华夏历朝历代以儒学治天下,以科举取士,以学署储备人才。“天朝圣宫”顾名思义,就是把儒家的学校当作太平天国的圣地。这杨秀清公开与洪秀全唱反调,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吴捷冷冷看着这一切,心里明白,洪杨之间的裂隙已经不可弥回了。历史上,洪杨内讧,洪秀全诛死杨秀清,东殿骨干死伤大半。太平天国也元气大伤,从此每况愈下。
自己作为东殿大将,必须未雨绸缪,避免被内讧误伤。甚至,他还要火中取栗,借洪杨内讧壮大自己。
过了一个时辰,一切准备完毕。杨秀清得意洋洋,在众将簇拥下来到孔庙。
向孔子行过三拜九叩大礼,杨秀清向在场的缙绅发表了段简短的讲话,大意为太平军并不禁绝儒教,儒教与拜上帝会并无本质上的冲突等。
杨秀清虽不读书,且出身于贫苦烧炭工,但他主持祭孔仪式时,镇定自若,神情肃穆,讲话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众将敬服东王,虽都是些莽夫,亦是屏气凝视,看着杨秀清有样学样。
吴捷看在眼里,忍不住在心中感叹,杨秀清确有过人之处,确是一代枭雄。只可惜,他性格太傲,刻薄寡恩,终被洪秀全所诛。
虽然杨秀清敬拜孔子,但石达开、韦昌辉等其他各殿都在防区内捣毁孔庙,烧毁书籍,忠实执行了洪秀全的政策。
洪秀全犹不知足,亲自主持了一次科举考试,以拜上帝会教义为考试题目,“开科取士”。
洪秀全年轻时,科举考试十几年,连秀才都没考上。如今他大权在握,也过了把开科取士的瘾,亲自考问前来应考的士子,有模有样的点了状元、榜眼、探花。
只是,这些士子都是不学无术之徒。洪秀全枉做天王,不辨真才,反而乐此不疲。
吴捷对他愈感失望。这样的天王还值得他效忠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