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烹小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不会被抢,观者言,我在古代种田养崽,若烹小仙,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姜芷没想到才三岁的孩子说话口齿如此清晰。
这孩子怕不是早慧?
一时之间,姜芷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可是娘亲要告诉乖宝的是,没人能抢走娘亲,娘亲也永远不会去找你爹爹。”姜芷承诺道。
“真的吗?”叶珩歪着脑袋,眼神质疑。
“千真万确,娘亲向你保证。”也向你道歉。姜芷觉得应该是她之前说过两次再也见不到她的话,才让叶珩如此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很重要,因此她之前才会给叶二郎看家里的存款,目的是想让叶二郎不要自卑,家里并不是他想的那样难过。
富养出来的孩子,无论男女,在看问题方面总能更出色些。
当人不为生存发愁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被激发透彻。
而现下叶珩缺的不是钱,而是作为一个孩童应有的安全感。
姜芷给他的太少了。
“娘亲向乖宝保证,乖宝也要向娘亲保证,以后不可以再对别人说抢娘亲的话了。”
“好。”叶珩痛快答应。
解决完叶珩的这个问题,姜芷才让二郎将桌子收进屋。
叶二郎边搬边说道:“嫂嫂,我原先也不晓得这些,今日听两位举人相公说的,咱们大宁朝往前数居然有如此多的朝代。”
姜芷问问题的时候,叶二郎一直在认真听,他感觉自己的三观在今天又被重塑了一次。
如果不是偶尔一个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出现,底层老百姓还真活在云里雾里,不知当今是何世,无论魏晋。
“所以读史能明事、懂礼,你想要上学堂吗?”姜芷问二郎。
叶二郎迟疑,他也可以像哥哥一样去学堂读书吗?
叶珩低着头,若有所思。
村里是有村学的,村学先生姓叶,人称绣先生,读过几年书,也没考秀才,便接了朝廷村学的活儿,每日给学生教授一些启蒙知识,剩下的时间都在种地,不然村学的束脩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
叶先生算起来也是叶氏家族的人,整个叶氏家族会识字的没多少人,大多数是泥腿子。
大房这边出了叶大郎,以后或许还会出叶珩。
姜芷希望叶二郎也去学点文化,哪怕他没有太多天赋,能认字会珠算也行。
“嫂嫂算看出来了,你想对不对?”姜芷见叶二郎不好意思,便主动抛砖引玉。
叶二郎点头,他确实想学。
“那就学吧,嫂嫂供得起你。”姜芷唇角微微勾起,笑着看向叶二郎:“就目前来看,木匠行学徒是份苦差事,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叶二郎内心闪过欣喜,旋即又是一阵沉默。
他确实喜欢木工,但家里不可能转匠籍,否则侄子就无缘科考了。他喜欢雕刻,想去学一身雕刻手艺。
原先他从未在大人面前提起过这件事,因为那时候家里穷,什么都紧着大哥来,学雕刻是要花钱拜师的。
真正的好师傅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恐怕他这一生都难以遇到。
现在嫂嫂的话,似乎又激起了他内心的那份冲动。
真的好想,好想!
终于,叶二郎鼓起了勇气。
“嫂嫂,我喜欢木活,更喜欢雕刻,并且是一直喜欢的那种。”叶二郎抬头看向姜芷,眼神坚定。
他今年十三岁,还未变声,声音青涩稚嫩,但那气势给的很足。
姜芷道:“好,从现在起,你便辞去木匠行学徒的活计,先去村学读书,嫂嫂替你打听哪儿有雕刻师傅,嫂嫂一定会送你去拜师的。”
木匠行学徒非匠籍,是不会传授真正的技术的。叶二郎一直在里面呆着也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不如出来学点其他的,以后有机会了再进行深造。
“多谢嫂嫂,嫂嫂你真好。”叶二郎躬身行礼,这一刻他无比激动,甚至哽咽了。
他终于可以像大哥一样进学堂了。
上学堂是一回事,既然要回家,家里的活儿他也会帮嫂嫂揽下大半儿的。
嫂嫂一个人养一大家子,又累又辛苦,他作为一个男丁,怎么能拖后腿呢?
趁着天还没完全黑透,叶二郎拉上叶小妹两人去给麦穗脱粒
姜芷便随他们去了,她进厨房给几个孩子烧了一大锅热水,然后自己提着掺了些许热水的木桶到她搭建的洗澡间去。
之前家里冲凉都在猪圈里,猪圈里有茅坑臭不可闻。
连续两次后,姜芷说什么也不干了,于是用芦苇席子搭建了个临时冲凉房,四面都遮得严严实实,保证无人看见。
冲过澡后,姜芷又将叶珩拖过去洗刷刷了一遍。
没有香皂沐浴露,大部分人清洁身体用的皂角,皂角粉末入水能生成肥皂样泡沫,具有去污能力。
姜芷用着颇不习惯,想着家里有罐猪油,改天可以熬制出两块肥皂来。
眼下先要将麦子给脱了粒才行。
原本她想弄个简易版的脱粒机,但目前的条件来说,要做成功这个实在太难。而且麦子也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一旦有个什么风吹雨打,这东西落地就生根发芽。
她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原始的方法。
天完全黑了下来,姜芷让两个半大的孩子停下来,去洗洗然后休息。
翌日一早,姜芷将米粥煮进锅里,扛着连枷继续打麦。
按照这个速度,三天内应该能将其全部解决。
苏裕民和王石清下午来向她告别,并留下一本他们连夜默出来的西京小儿启蒙书《观者言》,作为送给她儿子开蒙的礼物。
姜芷很感激,但又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作为回赠,两人并不介意,挥手告别。
大宁朝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他们没有参加今年的春闱,便只有参加三年之后的了。
原本两人就是打算游历三年,熟悉各地民风民俗,然后再回去参加春闱,现在他们要出发去下一个目的地了。
姜御是个行动派,那日回去后,他便四处打听甘蔗的事。
终于在一个荆州客商那里买到了一批足够种植十亩地的带芽甘蔗。
姜芷这边将最后一筐麦子入柜,姜御那边拉着甘蔗进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