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九省统制成为历史,奉旨巡边才是常态
迷糊又无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章 九省统制成为历史,奉旨巡边才是常态,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迷糊又无奈,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开始是齐景公以司马穰苴为将军,使庄贾监军。
这是因为穰苴觉得自己威望不足,请齐景公派心腹协助稳定军心。
这算是自己要求的监军。
再后来,汉朝和隋末唐初,也都设过监军使者。
监军从这时起,开始从协助变成代主公监视出征将帅。
但这个时期的监军,还都是临时的差事。
直到武则天之后,唐朝的各藩镇开始用宦官监军。
也是从那时起,监军第一次成为常设职位。
后来历朝历代皆有监军,时而常设,时而临时差遣,不一而足。
大魏在开国之初,太祖声望极高,于军中并未设置监军。
因为能掌握兵权的人,就是太祖的亲信。
到了天泰帝时期,每当出征会临时派遣监军随行。
但驻守边地还未派遣监军。
直到景顺帝登极,龙鳞卫汇报边地情况开始糜烂。
他才第一次派出监军性质的九省统制,奉旨巡边。
现在李守中提出,要派监军去监王子腾的军。
这让百官都有些哭笑不得,一众武职更是咬牙切齿。
就连新贵虽然想让王子腾多些牵制,却也不想以后自己带兵也有诸多掣肘。
因此,他们大多目光闪烁,却一时没人附和。
但开国一脉的反应尤为剧烈。
“正是如此!”
蒋子宁这时也出来帮腔,朝丹陛一拜,高声道:
“若派人前去巡边,又有科道监军,那关键时刻到底是听谁的?”
凡是带兵打仗的人,谁不烦身边跟着一个外行?
现在倒好了,奉旨巡边的监军还要有监军跟着。
搁这套娃呢?
科道这边一听,立刻有些不乐意了,便有人上前道:
“兵事听他自己的,科道监军,不过是负责监督记录罢了。”
这话说出来,他们自己都不信。
凡是文官,谁不向往以文御武?
很多读书人看了两本兵书,就觉得自己是岳武穆了。
“呵呵!说的轻巧!”
陈瑞文斜睨那人,问道:
“岂不知两宋以文御武,才导致军队文弱不堪,任人欺凌?”
科道言官统兵肯定不行,但怎么会输在专业上?
那人闻言,立刻冷笑道:
“陈将军若这么说,是不知武夫无人能治,才有安史之乱?”
“……”
说到底,陈瑞文到底只是勋贵。
虽不是贾赦那样不学无术,对于历史的了解终究有限。
而科道言官再怎么也是进士出身。
再加上术业有专攻。
陈瑞文哪里会是专攻嘴炮的御史对手?
眼见陈瑞文抬手,似乎想靠武力解决。
侍班官员忙喊了一声:
“肃静!”
见他讪讪的放手,不少人都有些失望。
珠帘后的元春暗叹一声,又是一样的套路,问道:
“诸位阁老,还有楚国侯怎么看?”
这一次,贾雨村自觉明白了元春的意思,当即上前道:
“臣觉得,若要派人监军,也可以用内侍。”
显然,这是支持不用监军,在说反话。
因为他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一致的围攻。
“不可!”
“宦官岂可干政?”
“太后娘娘万万不可!”
“贾阁老莫要一念误国!”
“……”
一听要用太监,满朝文武无不色变。
不管哪一派的官员,立刻达成一致,纷纷出言反对。
这时,贾雨村才不紧不慢的继续道:
“既然满朝诸公都反对内侍监军,那不如还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曾因王子腾保举,才坐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现在又归附了王子腾的亲外甥女,当今垂帘听政的太后。
所以贾雨村除了猜测元春想用王子腾,也是在投桃报李,表达自己并未忘本。
元春见他几句话的功夫,就将百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不由抿嘴轻笑,但为了维护太后的威严,硬是没笑出声。
随后,她忍住笑意,才侧身问道:
“楚国侯的意思呢?”
冯一博犹豫了一下,便道:
“我觉得,不如让王大人奉旨巡边。”
这话一出,文武百官都是一脸不解。
谁都知道这位小阁老的意见重要,但这话说了不是等于没说吗?
现在讨论的是王子腾去边地,用不用再派人监军。
你说让他奉旨巡边,这不是说回之前的话题了吗?
就连李守中此时都有些诧异,疑惑的看着徒弟。
唯有一人反应过来,一脸赞赏的看向冯一博。
这个人,就是内阁首辅陈勤之。
元春凡事都听冯一博的,可这一次她也没听懂。
不等别人问起,就听珠帘后的她问道:
“楚国侯说的是不设监军吗?”
她觉得冯一博的意思是让王子腾自己巡边,不设监军。
可冯一博闻言却摇了摇头,随后朝丹陛一拜道:
“回太后的话,是不设九省统制。”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更懵了。
唯有陈勤之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笑着点头道:
“怪道太后如此信任,楚国侯果真是国之干才!”
“每每总能别出机杼,凡事到了你这里都能轻易解决!”
众人听得一脸懵逼,怎么两句“废话”就成国之干才了?
吹也不能这么硬吹吧?
尤其是跃跃欲试的科道言官,他们有风闻奏事的权力,从不吝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时,就有一御史不服的问道:
“陈阁老的夸赞难得,着实让人羡慕,可楚国侯到底如何别出机杼?不设九省统制就是国之干才了?”
陈勤之闻言,意味深长的一笑,才道:
“九省统制本就是临时差事,所以让王子腾奉旨,直接去巡边就好。”
这事说来话长,还从大魏太祖时期说起。
在大魏开国之初,其实并没有九边的概念。
北地收复之后,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依照长城走向,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
之后,三朝都依此例,陆续增设,宁夏、甘肃、蓟镇、山西、固原五镇。
这才形成了如今的九大边镇,俗称九边。
严格来说,镇国公牛清没执掌过九边。
他是在太祖后期,做过六镇总兵官。
也就是九边都没形成的时候,他执掌过边地。
至于九省统制,还有后来的九省都检点。
这两个职务都是景顺帝专门给王子腾量身定做的。
说白了,就是不想给他“九镇总兵官”这样的固定职务。
而是给了一个奉旨巡边的名头。
所以严格来说,这两个职务都不算正式职务。
只能算是钦差。
也就代表皇帝巡视九边,并监督军事的临时差遣。
真说起来,这其实就是监军。
只不过,单纯的钦差可换不来王子腾卸任京营节度使。
所以,景顺帝又给这个差事定下了品级。
九省统治是从二品,恰好比京营节度使高一级。
以此表示对王子腾交出京营的嘉奖。
后来的九省都检点,更是从一品。
这是为了嘉奖他的功劳,让王子腾连升了两级。
但这两个职务都只有王子腾一个人做过。
所以依旧是可以当做钦差,也可以当做实职的特殊存在。
若王子腾真能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做下去,那这个差事慢慢就会成为定例。
也就是形成固定的职务。
可惜,景顺帝兜了这么大圈子,自然不会让这个职位固定。
否则那不成了“黑瞎子掰包米”,掰一穗丢一穗?
王子腾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别无选择。
当时新旧党争接近尾声,他知道景顺帝下一步就会腾出手来,对付开国一脉。
京营的兵权,向来是帝王直属。
如今执掌京营的开国一脉,却在景顺帝和天泰帝之间暧昧不清。
甚至偏于天泰帝这个太上皇更多一些。
这样危及自身的情况,是任何帝王都不会允许的。
王子腾清晰的知道,即使自己不投诚,早晚也要被景顺帝剥夺京营的统治。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说不定闯出另一番天地。
于是他主动投靠,景顺帝也算投桃报李。
景顺帝知道他定然会在九边竭心尽力,王子腾也想把握这个机会。
这件事做好了,也许双赢。
正因如此,王子腾才在辽东大刀阔斧的同时,又疯狂经营。
其实就是为了稳固地位的同时,也在那里打下根基。
只可惜,他越是这样做,就越是给了景顺帝足够的借口。
等他稳住了边地局势之后,景顺帝直接使出一招过河拆桥。
提出早就调查出来的边饷之事,把王子腾逼到绝境。
王子腾差点想要挟兵自重,可惜到底棋差一招。
他到底是奉旨巡边,再发一道圣旨就剥夺了他的兵权。
其实后来顶替他的仇栾,也一样是九省统制的差事。
很显然,景顺帝本来也没打算让他做长久。
可惜的是,还没等仇栾有什么错漏。
景顺帝就先走一步。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景顺帝之死,变相成为了仇栾下野的信号。
如今冯一博又提出取消这个职务,让王子腾只以钦差的身份去巡边。
说起来,也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景顺帝的遗志。
陈勤之身为景顺朝的内阁次辅,又曾做过帝师。
对于景顺帝的弯弯绕自然了解颇多。
正因如此,听到冯一博的话,他才会投来赞赏的目光。
随着他的解释,朝中不少人都露出恍然之色。
显然明白冯一博这一招的高妙之处。
看似只是将九省统制变成巡边钦差,但其中的牵扯就太多了。
开国一脉和新贵的脸色都有些不好。
好在,新贵自知无望倒也没说什么。
可开国一脉小声商议几句后,立刻就有人上前道:
“九边相隔虽远,却为一体,先帝设九省统制就是为了方便统筹,楚国侯此举,无异于将九边分割,到时候各自为战,若是出了事谁来负责?”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问的极有水平。
但他显然搞错了一点。
那就是,景顺帝的初衷。
陈勤之闻言,笑着道:
“先帝设九省统制,本就是临时差事,何况钦差巡边代表陛下,一样有统筹之责,何来各自为战?”
说白了,九省统制官高位重,钦差巡边只是临时差遣。
二者差的不是权,而是势。
若是九省统制,或者九省都检点成为定例,就相当于多了两个顶级武官,还都是一二品的大员。
有了这样的权势,在朝中的话语权也多了几分。
这对武勋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而临时差遣的钦差,皇帝可以随便设置期限,也可以随时召回。
还可以以文御武,以宦官巡视。
这对武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元春虽出身国公府,但毕竟执政日段。
她此时对此还是一知半解。
“既然楚国侯和陈阁老都认为此举可行,那边依此颁旨,征调王子腾为钦差,带陛下巡视九边。”
显然,一知半解也不妨碍她做出决定。
“太后三思啊!”
蒋子宁怒气冲冲的上前,瞪了冯一博一眼,才道:
“此举无疑会影响九边安定,就算是王大人去了,怕也难以服众啊!”
冯一博也朝丹陛一拜,回敬道:
“你在质疑王大人的能力,还是质疑王大人的声望?”
如果是别人,没有九省统制的职务,仅靠着钦差的名头,能不能压服九边还在两可之间。
王子腾在边地经营多时,就算仇栾接手都一时难以清除彻底。
若非有倭国入侵高丽,仇栾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果。
也就是赔款的事,让辽东军民振奋,都觉得能跟着喝口汤。
不然,王子腾就算下野,说话都可能比仇栾好使。
陈瑞文这时也上前帮腔,低吼道:
“楚国侯,开国一脉与你也是沾亲带故,你为何要陷王大人于险境?”
这话声音不大,只有前面的大老听到。
实际上,这话也是说给元春听的。
你舅舅没了九省统制,到那边不一定好使,你还支持?
冯一博自然明白他的小心思,有些不屑的道:
“你在质疑钦差,还是在质疑陛下?”
陈瑞文怒目而视,几乎指着鼻子道:
“我在质疑你!”
冯一博见此,却丝毫不以为忤,还笑道:
“我懂了,你的意思是,让仇都尉继续留驻边地?”
“你!”
陈瑞文一听,顿时脸被憋得通红。
冯一博见他还指着自己,眉毛一挑道:
“看来陈将军也认同,想必这个提议也有不少人支持呢。”
这话威胁之意很浓,但也很有效。
陈瑞文闻言,不由看向跃跃欲试的新贵。
他明白,但凡开国一脉再纠缠下去,冯一博真的提出来。
这些新贵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万一太后又无脑支持冯渊……
开国一脉为了捡芝麻,丢个大西瓜,实在有些不值。
一时间,两人对视一眼,就尬在原地。
元春见此,立刻趁热打铁的道: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进行下一项议题吧。”
旁边侍班官员也松了口气,忙高声道:
“谨遵太后懿旨,进行下一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