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佥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0章 挨打要立正,大明小公爷,锦衣卫佥事,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淮西文武,共同决定送朱棣上台,这是什么戏码?
左右朝局?废立皇帝?
李云睿有些不明白,淮西文武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有这么大能力吗?
后世他是看过很多讲党争、政争电视剧,还读过很多的分析文章,但那些都是局外人的分析。
“你知道我为什么接受你的建议,决定拥立朱高炽为太子吗?”李景隆站起身来,在书房里跺起了方步。
“难道不是因为我说得有道理吗?”李云睿此时心中有些打鼓。
“有道理,为父就要听你的吗?”李景隆走到了窗前,推开了窗户,眼光略带深邃地看向外面漆黑的夜空。
……
这下轮到李云睿一脸蒙圈了。
从穿越至今,李云睿一直以上帝视角看李景隆,认为李景隆就是一个草包,除了人帅没啥别的优点,所以他总是在教李景隆做事,从来没有和李景隆商量过。而李景隆也如木偶一般,从谏如流地配合着李云睿,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
因此,李云睿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李景隆就是个工具人。
但今天李景隆连番发问,让李云睿有一种被人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很是不爽。
“太祖建立大明,靠得是我淮西子弟,我淮西派必须在朝堂有话语权。”李景隆望着窗外的星空,淡淡的说道。
李景隆没说李家,说的是淮西派,这让李云睿很纳闷。
“论写诗作文、奇淫技巧,为父不如你,但论朝堂经验、派系斗争,我儿……”李景隆转身看了看坐在椅子上的李云睿,微微笑道,“你差得太远!”
“请父亲指教!”李云睿站了起来,很是郑重其事地朝李景隆施了一礼。
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古惑仔》里,靓坤说过的。
朝堂确实是李云睿的薄弱环节,他只是想当然地把历史脉络和许多专家、乃至砖家的分析文章,结合起来。
李云睿自己也知道,故纸堆中的历史不可信,专家、砖家的研究更多是猜测,乃至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用历史结果反推过程,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可能离题万里。
“大明成立时,朝廷上有两股势力,一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是刘基为首的浙东派……”李景隆站在窗前,双手叉在胸口,看着无边的月色,开始讲述起来。
淮西派是朱元璋的心腹铁杆,都是从凤阳起兵时,一路跟过来的,是朱元璋的基本盘;而浙东派大多是投奔、投降朱元璋的文官势力。
淮西派一群人掌握着军权,对朝政影响力很强,可以说是一家独大。朱元璋怕他们有异心,就不遗余力地扶持浙东派,跟淮西派唱对台戏。作为皇帝,制衡之道才是关键,维持朝堂上两派势力均衡,让两派彼此水火不容,不让一家独大,这才是为君之道。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你来我往,在朝堂上相互攻伐,互有胜败。
随着时间推进,不断有新人进入朝堂,这些人大都是通过科举、荐举的读书人,对浙东派有着天然的亲近,因为浙东派大都以文官为主,慢慢地浙东派的势力不断扩张。原有的浙东派和淮西派的对立,演变成了文官集团和武勋集团对立。
“太祖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杀戮淮西将领,使得淮西派在朝堂的势力大为削弱。淮西将领大都与李善长、蓝玉有交集,搞得大家人人自危,开始低调做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太祖驾崩,淮西派和浙东派两股势力在朝堂上,已经可以并驾齐驱。”李景隆说道这里,脸色有些不好。
李云睿了解这段历史,朱元璋怕淮西集团尾大不掉,大杀功臣,在历史上被人诟病。但对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他却不甚了了。听了李景隆的介绍后,大致有了一些脉络。
“太祖驾崩,淮西的武勋和文官终于松了一口气,想着能够苦尽甘来,结果建文伪帝上台后,大肆提拔浙东派的文官,让咱们淮西的老人很失望。”李景隆叹了一口。
朱允炆上台后,第一时间将齐泰从命兵部侍郎提升为兵部尚书,将翰林院修撰黄子澄提升为太常卿,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齐泰这个人,是有些真本事的,朱元璋非常喜欢他,他的名字就是朱元璋所赐,他本名叫齐德。朱元璋临死之前,下旨齐泰为顾命辅臣。
但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两个人,就是妥妥的书呆子,自诩读了几本书,就视天下英雄如无物。
建文帝准备削藩时,齐泰认为朱棣手握重兵、精于谋略,且素有大志,力主拿燕王朱棣开刀;但黄子澄却劝建文帝拿周王朱橚作伐,理由则是周王素有不法之举,拿下周王,可以剪除燕王羽翼。
建文帝最终接受了黄子澄的建议,派李景隆去开封抓捕周王朱橚,把周王贬为庶人,发配云南。
“所以,您和周王就结下了梁子?”李云睿听到这里后,插了一句嘴。
“为父也是奉旨行事而已!”李景隆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辩解道。
李云睿听了李景隆这话之后,点了点头,的确如此,于是开口问道,“朱允炆不过提拔了几个文官而已,不至于让淮西派对他失望吧?”
“怎么不至于?”李景隆叹了一口气,悠悠说道,“朱允炆上位的过程,本来就让人起疑;他登基之后,不想着安抚人心,却先提拔文臣,借此收买读书人……”
“等等,老豆,你的意思是说朱允炆得位不正?”李云睿打断了李景隆的话,有些不明白。在他的印象里,朱棣上台后,曾经指责过朱允炆篡改太祖的遗诏,但李云睿认为,那是朱棣为了洗脱自己的嫌疑,栽赃陷害朱允炆。
今天,李景隆却提出了朱允炆得位不正的观点,这让李云睿感到新奇。
“的确如此,这事在当年人人皆知。”李景隆将身子靠在窗棂之上,扭头看着李云睿说道,“太祖驾崩,留下遗诏,除了让朱允炆登基,还留下了一句‘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