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饥荒,大明求生记,拉拉袖,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一场在成化末年的整个西北大饥荒是连续几年的干旱引起的,整个山西,陕西最为严重,说来也奇怪,伴随着的是一系列的地震,全部发生在京城附近。
随着饥荒的蔓延,逃荒的人越来越多,可不知从陕西逃荒到山西同样是饥荒,饿死之人满路皆是,有人气还未绝,已被人割食。巡抚山西左佥都御史叶淇上奏说:饿死者不可数计,父弃其子,夫卖其妻,甚至有全家聚哭投河而死者。
对于朝廷来说,碰到这样的灾年只能免其税粮,由南京、江西等地转漕运粮六十万石由水路运至河南,分发三灾区。可是古代的通讯及交通状况非常迟缓,还有就是办事的效率,从叶淇上奏开始,到转漕运粮时,已过去了整整一年后。
章子俊可是知道古代这种赈灾的尿性,在整个延绥地区大批逃饥荒的人,都在向着一个方向汇集,榆林太平镇,连太原地区的灾民越过黄河全往绥德避灾,好在无定河、渝溪河没有断流,不过水位比之往年少了许多,从地域上看,从榆林到绥德一线,就像是整个黄土地中间的一条缝隙,而平安镇就像是在这条缝隙中间的一粒沙石,成为了躲避干旱之地,章子俊提前二年就大力推广种植土豆、红薯、小米、黄豆、高粱这些作物后,粮食非常充裕,可是当大批大批的饥民前来时,就开始担心起来了。这几年积攒起来最多的粮食也经不住突如其然几万人的消耗。
榆林县衙崔钰建议把这些饥民全部开垦荒地,以工代赈,把整条渝溪河两边的荒地全部利用起来种植作物。短时间大批饥民涌入后,不管是什么物价就会飞涨起来,不光是粮食、还有住房、衣着等,所以这些灾民只能住地窝子了,要么就在黄土坎上挖一个浅浅的窑洞,洞口用高粱杆子挡一下风,好歹也能住人。
如果这几万人不是一起涌入的话,对平安镇的压力不会这样大,首先就是治安问题,这些饥民饿怕了就会生出许多的偷盗抢事出来,所以褚茂林的军队以小旗为单位,分散在了沿河驻所,成了治安兵了,负责维护日常秩序。
彭韶的官品为游击,属于从三品的武职,有自己独立的游击衙门,跟神木的贾链一样是游击将军,游击部队也常常称为“游兵”“游骑”“游军”。属于总兵、参将之下,勉强够得上高级将领。
可是在章子俊的一番骚操作下,彭韶的游击将军只有衙门,没有兵员,原因是如想把以往一样成立一支“游骑”的话,装备不起,光全身的衣甲、马匹、兵器这些装备就很繁琐,跟目前的火器装备不相融,加上战马奇缺,所以章子俊的意思让彭韶在榆林可以设置游骑将军衙门,执法队归彭韶所有,也就是宪兵,还可以招收维持队,这个维持队从后勤队中招收,不属于正式编制,属于辅兵,维持队的任务就是在辖区内维护秩序,捉拿鸡鸣狗盗者及鞑靼细作。
可是这一次不同,章子俊让彭韶正式成立一支斥候部队,人数一个小旗队,也就是十人,全新火器装备,斥候就是侦察兵,不要求有攻击性有多强,注重独立性及机动灵活。担任第一任斥候队的队长正是季琮,季琮这人头脑灵活,还能识字,虽长的贼眉鼠眼,在边关几十年下来,作战经验丰富,这种人放在后方内部,就会到处阴人,如果把他放到敌占区去,成了一只跳蚤,虽不会让敌人致命,却会让敌人难受无比。这种人用好了就能成为自己的一臂,用不好就是到处去害人的害人精。
在装备上,章子俊特别为其配了双枪,一长一短二支燧火枪,一人双马,每三人为一组,又配给了一门小炮,这种小炮能打一里地远,属于四镑炮,小型轻巧,炮口下有支架,很像迫击炮,长度为五十公分,黄铜浇筑跟内径半公分厚度的精铁管结合,炮弹为四镑实心铅铁球,虽然威力有限,可要是一炮打在人身上或是擦碰到马脚上,也能非死即残。
在这样的一个灾荒之年,季琮带领的这支十人小队出发了,没有后勤,维一的后勤就是一人双马,骑乘一匹,另一匹用作后勤给养,除了兵器外就是弹药、干粮、羊皮水袋。任务很简单,摸清乌梁素海周边鞑靼人的情况,乌梁素海就是神湖,距离神木不远,目前已经被鞑靼几个部落占领,成为了牧场,这里水草丰满,面积大湖水浅,水生动植物滋生,鸟类佴料丰富,又成为多种水鸟息紧殖的场所。每年春天后常有天鹅、大雁、野鸭、鹭等从远处越冬地飞回产卵育雏,这个湖中鱼类资源丰富,盛产鲤、鲫、草、鲢等数十种鱼,其中黄河鲤,金翅红鳞,肉脂丰,清香味美,尤为著名。可惜这些古人不太明白,自从被鞑靼占领后,只是放牧吃草挤奶。
在这里就要说明一下,此时的黄河河道走向,在明朝成化年时的黄河河道,可不是五百年后的模样,所谓的乌梁素海就是此时黄河河道的一部分,先来说一说这里的地理环境,这个湖属于黄河故道残留的河迹湖,在第三季中新世喜马拉雅运动最剧烈的时期,大青山、狼山山麓产生大断裂。最早的黄河就沿着狼山南麓断裂带滚滚东流。其时,黄河以狼山下的乌加河为主流,在流到西山咀附近,因受隆起的大青山余脉之阻,就在现在的乌梁素海区急转南流,形成一个大拐弯。以后由于风沙东侵以及狼山南侧洪积冲积扇的不断发展,直到年,乌加河被泥沙淤断,从此黄河主流被迫改由目前的河床东流,结果就在乌梁素海区留下这个湖泊。可见乌梁素海的形成,至今不过多年。
可是在明朝成化年时,这里黄河主流还没有被淤断,成了湖床面积巨大的水泽之地,所以成为了乌梁素海。章子俊就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巨大的粮食生产区,这里的环境太好了,光照充足,水源充沛,是上好的农田,如果把“高产粮”在这里大批种植的话,加上鱼牧牛羊猪一起养殖,弄好了就能供应整个明朝百姓的口粮。
可是这里人烟稀少,没有基础设施,说穿了就是一片水草丰盈的蛮荒之地,那些侵入此地的蒙古鞑靼人,只是当成了一个牧场水源,就是不开垦播种,章子俊也只是破口大骂几声,玛德,真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啊。
在这里可以说,不管种植什么农作物,都可以获得丰收,距离水源远的可以种红薯、土豆、玉米、高粱、小米、黄豆等,离水草近处,可以种水稻、大麦、小麦、油菜等品种,可谓是草原上的江南。可就是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距此地三百里外的黄河对面,却闹起了饥荒。
章子俊没有把在乌梁素海周边的鞑靼几个部落驱赶,而是选了一个堡点,地点就在五百年后的尔林兔镇,尔林兔源自蒙古语,意为“水草肥美的地方”,依辖地特点取其意而得名。难得的是,还在榆林的管辖范围内,属神木区域,此时只是一片草场,一个蒙古小部落居住地,这个小部落一共只有十三户人家,当季琮带领的这支十人小队驻扎后,双方还对峙了几天,目前相隔三里,季琮利用灌木树枝结寨成堡,又挖了一圈地沟,用来阻挡这些鞑靼人的进攻,把挖出来的泥沙,筑成一圈齐胸矮墙,派出一骑飞快回到榆林通报给参将褚茂林,让其派人来守卫,虽然距离榆林不是很远,可也要走一天时间,当褚茂林给章子俊汇报后,就调动了一个编队三百人,后勤辅兵三百人,用驴马大车装上各种筑城工具及粮食军火等物资,三天后到达了尔林兔镇。
在此地的鞑靼这个小部落,开始只是看到十人的明军到来,很是紧张了一阵,随后看到这支小队没有攻击他们,才稍安心,不过这几天也是提心吊胆的,派出了几个后生监视,又派出一骑往红海子通风报信,在红海子这个地方有鞑靼一个大部落数千人口,这些蒙古部落全民皆兵,凡是十六岁至六十岁战时为兵,平时放牧,当有外敌来时,就会自动组织起一支骑兵队伍迎敌。
对于乌梁素海章子俊足足准备了三年,自从在平安建城后,早就把这一片纳入了扩张范围,可以说这就是一片宝地,作为延绥巡抚,先把前出的一支人马立足尔林兔镇后,随即就调动了延安卫,绥德卫各三千人马汇集到尔林兔。
在这里将要进行一场筑城保卫战,这个地方如果放弃的话,将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光守着榆林、神木一线再过几十年后,就会被沦为蒙古人入侵之地,根本就守不住,明军只能退到黄河对岸的偏头关一线。
这样的举动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及动员京城的兵马有点不可为,章子俊调动延安、绥德二个卫所的精兵前出,属于私自调动,不过虽然朝廷兵部不知道,还是在章子俊巡抚的辖地范围内,对章子俊来说有把握能守住尔林兔镇,让蒙古“小王子”在这里栽一个大跟头,别的地方管不着,在河套内从此要侵入此地先掂量掂量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