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一章 危机(十),大明求生记,拉拉袖,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也是让章子俊最近的底气由来,随着年岁的老去,从大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起,那一年章子俊穿越到了明朝,成为一名十五岁少年,到目前的弘治九年,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求生,先是为自己求生,接下去为家人,往后要为子孙,不得不去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和后代安生的家园,足足布局了四十年,一刻也没有放松。就因为自己在为官方面还是在地方上的独立特行,不知为何都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从朱见深的成化年,到目前的弘治朱佑樘,时刻提防着自己,总有一双眼睛时刻紧盯着。可能是因为能力太大,这种奇怪的能力,在思想上跟明人、跟儒家、跟官场格格不入,造成了朝中大臣及皇上的恐惧而不得不防范吧。
目前的火枪三百米能击杀没有着甲的士兵,二百米时能击杀单层装甲(古代的防护甲,一层牛皮、内衬铁钉棉甲),一百米时能击穿二层盔甲(棉甲加铁锁鳞片甲),五十米时能杀伤二层重甲,而穿上三层重甲的话,估计要在二十米内才行,因为古代打仗很少有穿三层重甲的,(三层重甲最内层是锁子甲,第二层是棉甲罩牛皮,最外层是铁锁鳞片甲)这样的重甲穿在身上,自重就达一二百斤,没有强壮的体力根本不用穿,光甲胄的重量就压垮了,所以一般都只是穿棉甲罩牛皮甲,百米外能挡住箭矢。
而大明的士兵的标准衣甲是棉甲,称为鸳鸯战袄,所谓鸳鸯战袄就是衣件棉大衣,表里异色,令各变更服之以新军号,因内衬跟外不一色而为鸳鸯,“鸳鸯战袄”也叫做“红胖袄”。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来她的颜色是红色的,以红色作为战袍的颜色,也是赋予胜利的意义,“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也就是说它的长度与膝盖齐平,袖子比较贴身,内容物主要就是棉花。说是棉甲,其实跟甲胄没有一点关系,正真的棉甲是用铜钉帽连结而成,外罩牛皮镶边,有护胸圆铁片一块。
鞑靼不缺牛皮,所以甲胄都是牛皮制成,制作很简单,只是把几块牛皮在边上打孔,用牛筋串在一起连结而成,内衬羊皮保暖,所谓的重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外罩几块铁甲作为保护身体,同样用牛筋绳系结。在头部的保护上很少有头盔,大都是用牛羊皮做成的钹笠帽。其帽体呈圆形,帽檐伸出且倾斜向下,有顶,头后垂有一块巾布,因与铜钹相似而得名。跟当今越南人的绿帽子很相似。
为了正本清源,玛德,在这里又要吐槽一下在武侠古装剧中,那些游牧民族的首领们,一出场总是戴着动物皮毛做成的帽子。这本来无可厚非,这是游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两侧都有一根动物尾巴,而且不分什么民族。什么辽国萧太后、金国完颜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铁木真,都是这个形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原王朝的生产量比较发达,各种纺织品十分丰富。游牧民族根本无法自己生产纺织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都是以皮毛做成的衣服为主。只有那种高级贵族才能穿丝绸衣服,这些丝绸都是从中原王朝进口的。在帽子上也是一样,中原王朝已经开始佩戴乌纱帽,而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这个水平。通常佩戴动物皮毛做出的帽子,一般以狐狸或者熊的皮毛为主。
除了这些,帽子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一根动物尾巴。这是为了保暖,可以有效的保护脸部和耳朵。有的类似于现在的雷锋帽,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动物尾巴的长度一般到肩膀的部位,但是在电视剧及文学作品中,这一情况被无限夸大。在一些电视剧中,贵族们都戴着皮毛做成的帽子,而且动物尾巴的长度一直延伸到了腰部。
还有一个比较搞笑,在影视剧中,只要是游牧民族,似乎都是身着毛皮这个形象。其实,辽国和金国贵族或许还有可能是这个形象,但是西夏和蒙古贵族完全不是这个套路。比如西夏贵族,在正常情况下,西夏贵族是不戴帽子的。至于蒙古贵族,他们的帽子有自己的风格。最搞笑的是在夏天也戴着皮毛做成的帽子。虽然人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是也知道什么是冷热。大夏天戴皮帽子,没有这么傻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会被迅速的汉化。前两代或许还可以,但是在此之后的贵族,基本上会接受汉文化的东西。比如不可一世的大辽国,到了辽国的中后期,在各方面越来越汉化。到了元代时,汉化的很彻底。帽子上已经没有什么两条狐狸尾巴了。
鞑靼的甲胄主要是皮毛甲,很少有铁锁鳞片甲及锁子甲,有也是通过缴获,所谓的重甲也只不过多穿几层皮毛甲,在最外层牛皮上铆钉上几块铁片。一般的箭矢还真射不透,只有重箭近距离能穿透。
目前章子俊改良后的火枪,面对这样的重甲在一百米外杀伤有限,只有进入到八十米内才有杀伤力。如果鞑靼的重甲骑兵冲锋的话,到八十米时,只能开一轮枪后,鞑靼重甲骑兵的刀就砍到火枪兵的脖子上了,为此配备了小型虎蹬炮用实心弹,作为百米外的先期打击。
目前鞑靼的这一支游骑所谓的重甲,就是多层皮毛甲,从树林中到乱石坡正好是一百米内,也就是说刚好在火枪的杀伤范围之内,再加上一门虎蹬炮的加入,让鞑靼的刀斧手抬不起头来,而跟随后面的弓箭手,却放出了一波又一波的重箭朝着树林而来,为刀斧手作掩护。可是公上缨有树木及临时搭建的“工事”做防护,不管多少的箭雨起不到多大作用。就这样双方对持起来。
经过这二天来,鞑靼也学精了门道,有五六十人绕过乱石滩,不知什么时候从侧面后方悄悄地爬了上来,被正在整装的阿尔斯楞二十多骑发现,就是一场恶斗,情况立马变的严峻起来。
像阿尔斯楞小队所装备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手中的斩马刀,鞑靼的蒙古刀一碰就断,鞑靼的装备不单单只是大马士革蒙古刀,还有飞斧,这种斧头很小巧,是作为在战马攻击到十几米距离时使用,鞑靼的骑兵一般有三次攻击,进入百米内先用弓箭,而且弓箭的准头很准,射你的左眼不会射到右眼,在飞奔的马背上要做到这样的射击准头,属实很优秀了。百米内到二三十米之间能射出三箭。当冲击到二十米左右时,就会从腰间拔出飞斧扔出。接下去就是抽出蒙古刀砍杀。
往往近距离时的这种飞斧杀伤是最大的,在跟明朝军队对阵时,只要鞑靼冲锋,大都挡不住。
公上缨目前面临着前后夹攻的窘境,仗着自身的武艺,让香冬守护马车,自己纵身一跃加入到了树林深处的白刃战中,好在这一批鞑靼不是骑在马上,战力就掉了一大半,都是凭着强壮在厮杀,碰到身怀武功的公上缨就只有被杀的份。
阿尔斯楞带着二十多人面对鞑靼五十多人,这些鞑靼兵还身着甲胄,只能苦苦地抵挡。想不到夫人亲自前来助阵,一眨眼的功夫就撂倒了三个鞑靼兵,看到这里立马士气大振。发一声喊手中的斩马刀一顿的乱划,还真打出了一个小高潮出来。只见鞑靼兵中挺身跑出一人,身着软甲,体壮如牛,头戴八绫铁帽,一看就是这队鞑靼兵的头目,也不搭话,上来照着公上缨就是一顿流星锤,公上缨哪里把他放在眼里,傲然地站立着,身影随着流星锤微微地摇动,直到一记流星锤打在了边上的树杆上,反弹后又朝着侧面而来,此时距离鞑靼头目只有两步远时,忽然身姿一挺,朝着鞑靼头目迎了上去,小头目猛吃一惊,手不禁往后一缩,就在这一眨眼间,只见公上缨闪电般地挥手一扣,小头目手中的流星锤脱手而去,砸在身后的一棵树上,树叶登时纷纷落下,那头目懵了,竟呆呆地楞在那儿,随即身形一软,四仰八叉地倒地,这么大的身块倒地,带起了许多落叶跟泥土,只见鞑靼头目的脖子上赫然出现了一个细孔,正在往外冒着血沫气泡,周围的鞑靼兵见状不知所措,阿尔斯楞也是救主心切发一声喊,往公上缨这边砍杀而来,鞑靼兵没了领头的,也是节节败退下来。
正当此时,只听到溪口对面的鞑靼兵号角乱响,这是遇到了危急情况发出的号角声,香冬爬到了车顶上,透过面前的几棵树木,望见远处正有一股人马,后面还有无数的车队,正朝这里而来,前出一里三股斥候骑兵直扑正在进攻小树林的鞑靼兵。有鞑靼骑兵也朝着这三股斥候骑兵迎了上去,可是双方还没有接触上,就见到这三股斥候骑兵阵中冒起一阵白烟,只见迎上去的鞑靼骑兵纷纷坠马倒下一大片。
香冬大喊道:“我们的援兵到了。”
顿时护卫们的虎蹲小炮像不要钱似地一炮接着一炮地轰,火枪乱射起来。
大批的鞑靼兵见状,不用听号角,就开始没命地往西北方向逃串而去。面对明军大批的人马,开玩笑哦,最迟一点就要被合围了,哪怕是一人双马。这批鞑靼游骑也是属于精锐,动作是相当的快。深知战阵面前容不得半点犹疑不决。这可害苦了攻进树林中的这队鞑靼兵,等退出小树林时,自己的同伴早就不见了身影,等待的只有被俘的份。
先期到达树林的是章越带领的一队总旗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