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的乃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孟加拉国,智能工厂,观星的乃粉,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70年4月1日,正是西方愚人节的时候,而印度军方也开始转移兵力,选择帮助东巴基斯坦的反叛军,将孟加拉与伊斯兰堡的关系阻断。
从3月26日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天,东巴基斯坦的叛乱已经基本被当地的驻军镇压,除了一些残余的另行抵抗还在持续。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位于南京的国防部总部大楼里,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召开。
除了华北军区与西南军区的两位最高指挥官以外,还有参谋总部的一行人,以及内阁的几位安全顾问参与。
在会议上,大家的表情都不好,尤其是叶宜伟。
“在这件事情上,是我的失误!”他站起身来,向诸位同僚鞠躬致歉,因为对情势的错误估计,现在令国家陷于两难的境地,这一点上,他难辞其咎。
反倒是华北军区司令王立文,却将这件事一笔带过,好声劝着:“宜伟啊,这件事你虽然有责任,但现在还是说说有什么应对和解决的办法吧,追究的事情等以后再说。”
“现在要改变计划,已经来不及了。”叶宜伟很遗憾的说道:“由于地理上的制约,我们无法像印度人那样,进行大兵团的转移。不过考虑到印度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他们即便要调配兵力,也至少要花上两个月。”
叶宜伟伸出两根手指。强调着:“这两个月。就是给我们的准备时间。”
“你打算如何做呢?”林翔也不冷不热的问着,对于叶宜伟的出身,他一直都有些介怀。但至少,不会故意刁难对方,这样的气量还是有的。
“不改变原来的军事部署,但需要更改我们的战略目标。”叶宜伟又找回了那种成竹在胸的自信和从容,“军事行动安排与之前的一样,但目标改为占领克什米尔,然后扶植孟加拉国!”
“什么!扶植孟加拉国!”其中一位元首张景临派来的安全顾问听后大惊失色,“你别忘了。我们现在和巴基斯坦是同盟关系,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了,以后还怎么在国际上与人打交道?”
这可不是迂腐或者道德洁癖,而是政治上的道理。
印度就一直以反复无常的小人姿态出现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上。看似左右逢源,实则被人不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这样言而无信的民族打交道。
作为大国,必须要有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正道,才能服众,才能强盛。
这个道理,叶宜伟也知道,所以他接下来又解释着说道:“这个扶植。指的是让印度人扶植,而不是我们。”
“首先,从现实情况来考虑,印度无论如何都无法建立一个亲印的孟加拉国,这是宗教本质决定的。”
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经历了无数的岁月,是浸入骨髓的仇恨,不是印度政府可以在短时间内化解的。
“并且,东巴和西巴的关系想必大家也清楚,难道要我们帮助巴基斯坦去镇压孟加拉地区吗?”叶宜伟把孟加拉看做了一个炸弹。与其天天担心这个鸟地方,不如干脆让其从巴基斯坦**出去,然后在拉拢到华夏联邦的阵营中。
正如叶宜伟所提到的,巴基斯坦对于孟加拉地区的治理,确实一直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从道德角度来讲。东巴的叛乱是可以理解的,君不爱臣。臣自然可以造反。
现在,华夏联邦军帮助巴基斯坦在西线上突破印度人的封锁,占领克什米尔全境,这就已经足以交代了。
至于孟加拉国的**问题,则可以视为一种“无可奈何”,华夏联邦军可以代为驱逐印度的入侵部队,但孟加拉地区的内政则交由他们自己选择。
从头到尾,中国都没有插手这里,并且还帮助驱赶了印度人,这就已经在道义上站得住脚了。而且孟加拉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在其**之后,肯定会与巴基斯坦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一点上,在原本时空里,也是以此作为结局的。
所以说,巴基斯坦也不会为此而有所怨恨,就算有,对象也是印度,而非中国。
到了那个时候,分别扶持孟加拉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从东西两面夹攻印度,反而比现在的情况要理想得多。
巴基斯坦可以集中全部力量于西部,不必时时顾虑远在天边的孟加拉,兵力也不需要分散。这从战略上来说,更加实用一些。
当然,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丢失领土,这样的事情在感觉上是很不好受的。
在叶宜伟的坚持下,这次作战任务的基调算是定了下来,以克什米尔为目标,而把孟加拉当作吸引敌军主力的诱饵。
待到克什米尔地区已成定局,就可以逼迫印度交出孟加拉,到时候还可以通过谈判,“勉为其难”的答应印度,让孟加拉**建国。
毕竟站在印度的立场上,一个分裂的巴基斯坦,对印度才是最为有利的,让其成为南亚地区唯一的大国。
其实,发生在东巴基斯坦的情况,中国方面早就有了相关的信息情报。
在1969年的8月份的时候,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9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
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向美国争取支持,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都能发动战争。
但中国方面。无论是情报部门还是参谋总部,都认为这是印度方面放出的又一个烟幕弹。
前两次战争,印度也用了同样的伎俩,这是“声西击东”。
因从实际上考虑,东巴基斯坦的主要居民是穆斯林,印度就算攻占下来,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是难以治理这片地区的。
就算扶植起亲印的傀儡政权,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反而白白浪费军费和战力。实际上。原本时空里,第三次印巴战争,孟加拉国在**之后就与印度交恶。
至少,参谋总部的林翔等人。不认为印度人会傻到这种地步。
比起孟加拉,克什米尔地区才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核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大家都认可了叶宜伟的战略安排。
但是,东巴的军事叛乱就这么突然发生了,而且印度也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虽然对于东巴的大规模叛乱同样感到十分意外,但印度还是很开心的调转枪头,将集合好的部队调往东线作战。
1960年的时候,印度就与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这一系列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西方列国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华夏联邦等东方阵营国家的干涉行动。
而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969年的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更进一步获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而对于中国,印度方面更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个时期,中国依旧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并且还要在北非和中东与美国展开激烈的角逐,因此直接出兵援助巴基斯坦的可能性极小。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大致上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单凭借印巴双方各自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进行较量的话,无疑是印度获胜的希望更大。而且要大得多。
不过在一开始,印度对于形势的判断,也的确和叶宜伟以及华夏联邦军参谋总部的预料一样,目标是克什米尔地区。
在印度秘密宣布军队进入紧急状况之后,作为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并且提前意识到了印巴之间有一场大仗要打。
为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政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
并且还效仿中美等大国的军事体制,成立了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为解决三军联合作战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
并且为了相应总理英.甘地夫人的战争宣言,萨姆.马内克肖亲自下达了“紧急状态”动员令。
第一是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
其后是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以及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还下令加强了城市民的防措施。
马内克肖雷厉风行的做法,使印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士气和战斗力大增。
第四,他与印度军官参谋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其本人亲自领导并制定了作战计划。按照原本的作战计划,最好的发起进攻时机就在冬季。
因为那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天时地利,让大雪封住喜马拉雅山口,阻止华夏联邦军由地面进攻印度。
但是,突如其来的东巴叛乱,打乱了所有人的战略部署。
萨姆也不得不改变他的计划,将战略目标改为第二优先级,就是让孟加拉**。在之前的计划中,这个只是配套方案,作为西线战事不利后的预备。
可现在,这个方案反而成了第一顺位,印度高层也认为,先行肢解东巴和西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虽然萨姆觉得这个主意很蠢,但他还是遵从了英.甘地夫人的命令,制定了以孟加拉为战略重心的军事计划。
印军计划战役在东、西两个战线上同时展开。在西巴方向。印军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牵制巴军,并以优势的空中力量打击西巴腹地和克什米尔内的军事目标。
而在东巴方向上,印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
印军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实施合围,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东巴的内部联系。
最后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一举攻占东巴首府达卡。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看似两头钳制住了印度,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处于“圈内”的印军更加便于调集兵力,围点打援。
就像现在,印军灵活的转变攻守模式,西线转攻为守。而东线转守为攻,完全是一气呵成。
与之相反,巴基斯坦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分布在东巴和西巴的军事力量都是固定的,很难进行随意调动。
除非有华夏联邦军的海军舰队护航,不然根本就没有办法将兵力调集到孟加拉。在以前,巴基斯坦要么是然道从陆地上经由中国西南的公路和铁路进入孟加拉,要么是依靠海运。
而现在,印度海军控制了小半块印度洋,沿岸地区更是被严密封锁起来。巴基斯坦很难调兵进入东巴。
事实上,面对巴基斯坦驻扎在孟加拉的国家化正规军队,“孟加拉解放军”根本无力抵抗,大多数叛军分子在失败后逃往印度,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难。
自古道,内乱必生外患。
东巴局势的恶化,这就给蓄谋已久、一直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
到了6月份,在东线聚集了优势兵力的印度,开始磨刀霍霍。
在东巴基斯坦战线上。印军的兵力绝对优于巴军。
巴军仅部署了4个步兵师,装甲部队主要包括1个“土狼”式坦克团,1个**的“土狼”式坦克营和1个“土狼”、“灰熊”坦克混编特别中队。
还有2个空军中队,辖17架“猎鹰”式喷气战斗机和少量用于通讯的直升机,及少量的海军炮艇。这些武器。基本都来源于中国的第一代产品。
而印军方面,则专门从西线调来了许多主力部队。其中包括陆军3个军,下辖7个师,3个装甲团。
其中1个团装备m60坦克,1个团装备pt一76坦克,1个团装备amx一13坦克和“白鼬”装甲侦察车。
以及印度最出名的战略空降部队,第50**伞兵旅。
空军的14个飞机中队,其中包含4个导弹中队,共有200架战斗机。
海军舰艇计26艘,其中更有1艘从英国买来的航空母舰,舰载机33架。印军总兵力约17万人。
另外一方面,印军还频繁地举行以进攻东巴为背景的大规模陆空联合演习。
而从6月7日开始,印军的前锋就忽然发动袭击,攻占了巴军在孟加拉西北部的前沿哨所。哨所被拔掉之后,印度就能从容掩护其兵力的调整和分派,使得巴基斯坦的守军无法获得可靠的信息。
截至6月中旬,印军参战的主要兵力已经基本到位。就是这样,战争弩弓悄悄地张满,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6月22日,印军对东巴发动了全面进攻。
面对印军的“不宣而战”,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总统宣布全力迎战印军,并授权巴军在西巴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进攻行动。
对于国小、实力弱的巴基斯坦来说,无疑这是理智的选择。
那是因为,这场战争对于巴基斯坦而言更具有决战性质。巴军决定先于敌人而采取行动,争取在西巴战场上获得主动权,以策应在孟加拉作战的巴军。
但是对于早有预谋的印度而言,这一宣战正中下怀。
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甚至兴高采烈地在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
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终于全面爆发了,并且朝着既定的轨道前进。
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上分别展开,印军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
而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保证故土的完整。
到了6月23日,巴基斯坦军队从空中和地面对印军实施全线出击,这是宣战之后,巴军的第一次主动出击,而不是按照中国方面的原定计划那样诱敌深入。
巴军集中几个师的兵力从向昌布和苏莱蔓基两个方向向印军发动了钳形攻势,企图合围部署在克什米尔和帕坦科特地域的印军第7、第36、第26步兵师。
由于在苏莱蔓基、费罗兹普尔方向作战的巴军投入的兵力不够,被印军很快扼住了进攻势头,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双方互有攻防,陷入僵局。
而在班赤、昌布地区由于巴军投入了相几个师的兵力,并得到巴空军多次有效的空中支援,巴军在几天时间内占领了印度150平方千米的领土。
但在印军预设阵地的阻击下,巴军进攻的势头没有继续,被迫与印军在班赤、昌布一线对峙。落入了印军的节奏之中,不得不以相对弱势的兵力去攻击地方稳固的防御阵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