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疑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章 我曾经也是个文青,着火,一个疑惑,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题目开大了,乍一看还以为又是一个文艺青年要咬文嚼字来无病呻吟了。其实各位同行误会我了,这里的文青不是文艺青年的缩写,是文明愤青的简称。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文艺二字我配不上,只能配得上个“二”字,好歹还算年轻,所以我现在是一个二流青年,曾经是一个文明愤青。
愤青这个词形容我很是贴切。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年少轻狂,比较高傲,看了几篇讽刺时事的杂文,几部批判现实的小说,听了一些带节奏者的话语,我内心也变得狂热和铿锵起来。我觉得我知道很多事情,看透了,悟了,一切都了然于心了,喜欢当思潮的领路人。我看不惯世上一切不平事,对待当下教育制度和方式呈批判态度,对待高考的区域性试卷难度划分义愤填膺,我一直在揪生活的毛病,写一些批判性文字,锐利点评一些身边的事情,对不喜欢的东西避而远之,俨然一副改革者的姿态,力图要建造出一个理想世界出来。
但好在我虽然内心愤愤不平,但众所周知,我表面还是足够文明礼貌绅士且彬彬有礼的,不会去谩骂和指责什么。所以我是一个文明愤青,简称文青。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是一种最好的状态,有着昂扬的姿态,充实的内心,犀利的话语和足够奔头的向往。当然还有俊朗的外表和忧郁的气质......我秉承着向往而往的态度去看很多的书,了解很多的事情,当时的我是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我自然意识不到也接受不了自己是个普通人这样的现实。
我十六岁看了韩寒的小说和杂文,自认为要成为第二个当代韩寒。我甚至一度觉得也要模仿他在高二下半学期退学,以稿费养活自己。后来读了王朔和李敖的书,更加激愤。我不断地写文章,写小说,分科前我就认为理科对我已全无意义,在每一节物化生的课上我都洋洋洒洒几千字下来。表达观点,愤世嫉俗,对热爱的东西急于奔赴,对美好的事物怀揣向往,我不断从回忆中挖掘灵感,在站在天台眺望远方的时候怅惘迷茫。
我两年前,18岁生日的当天,写了一篇名为《自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描写生活的角度很是新颖:
生活就如同一篇作文,可它能让人自拟的只有题目,字数格式立意都是约束好的,纵使你踌躇满志有一展宏图的抱负,可是能改变的,也只有题目那块狭小的地方。
还有一段话用来描述我那段漫长叛逆的时光很是贴切:
生活的作文不是说明,不是议论,你不能为了应试而忘掉独立的个性本身。每个人都应该有能自拟文体的能力,哪怕你只自拟了一行话,哪怕只是写了几个字画了一幅画,这都是你不受条框约束、为这个世界自拟过的标志,它们都应该被尊重,它们都应当被守护。
后来回忆起这段时光,我想我孤傲,偏激,不着调且狂妄自大,所以我是一个愤青。但也很是朝气,向往,且意气风发,好歹算得上是个文明人。
所以我说我曾经是一个文明愤青。简称文青。我现在总结一下我那一段文青岁月:青春时期,和叛逆与之相伴的往往是伤感,热血和惆怅并肩而走,向往的背后就是迷茫。文青具备的悲情气质让我有着于事无补的清高与孤傲,怀揣着理想主义的浪漫对应着生活的飘忽不定和惴惴不安。
其实都是在逃避现实。
现在在百无聊赖之际回忆这些东西,以逃避当下的现实。
叛逆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在百无聊赖之中看书获得的。我特爱看书。在高中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里,我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消遣度日,我看书不喜欢借,喜欢什么就直接买下来。读郑渊洁数千万字用来启蒙,读韩寒用来叛逆,读王小波用来惆怅,读悬疑用来开拓思维,读心理学用来麻痹自己,也读过青春伤痛文学,一度为自己而感伤。
但随着高中生活一天天的过去,我也开始由想象中的图景转到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投稿虽然仍然石沉大海,小说仍然写了就废,顶着一股子自认为自己写的东西可以的劲头笔耕不辏我怀着满腔的热忱走进各个考场,然后怀着失落归来。
我至今不明白河南省编导统考是怎么一回事,我不明白努力为什么换不来等价的回报。我清楚的记得我从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沿着金水区的一条路,一直向南走,一直走,走到灯亮了,然后天亮了。我花了二十二个小时用来走路,来缓解内心一种理智的崩塌,当我回过神来,我已经在新郑市了。
后来疫情到来,封家封校,我在下课的时候,我常常盯着窗户出神,我不太好描述我那是一种什么状态。总之我看着窗户,看着窗台上的盆栽,窗面上的纹络,或者窗外的风景给了我一种遐想,让我借换到了一种勉励之情。在那个春天,我用半个多月时间写下了一篇散文。一篇名为《窗》的散文。这次没有石沉大海,黄冈的一个教育集团采纳了我的文章,出成了散文阅读题,我很开心。拿到稿费的那一天,我给自己加了一道菜,一道糖醋里脊。那里脊炸的很是清透到位,很好吃,这让我印象深刻。
毕业那会儿,我把自己的书收拾了一下,发现非常多,大概有几百本,我都不知道我看过这么多书籍。它们堆放在一起成了一大堆,我看着这些很头疼,这些都是我学业生涯的见证,也是我青春碌碌无为的参与者,除了几本可供反复阅读揣摩的文学类书籍,我打算把其他的全卖了。翻找书籍的过程中,我翻到了我从初三到高三的所有手稿,都是简单的a4纸,大概有上千张,摞在一起,有近二十厘米厚,大概有数十万字。
我掂量了一下,想了想,扔到书堆里,一齐卖了吧。书很多,相当沉,搬运过程中,我才明白了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我找了个三轮车,卖给了一个偏僻的废品收购站,一斤一块一,卖了一百零三块钱。拿到钱,我才明白了为什么说知识就是金钱。
之后我回到我那个我赞美过无数次的高中,吃了最后一顿饭。买了一份糖醋里脊和米饭,那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便宜的一道糖醋里脊,仅售六元。
出了那个校门后,或许也能再买到糖醋里脊,但是大多都只有糖醋,很少有里脊了。出了那个校门后的生活大致也差不多,只有糖醋,没有里脊。有太多的佐料来充当生活的意义了,以让我们有了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的错觉。
在现在这样一天天只有糖醋没有里脊的日子里,我基本蜕化掉了文明愤青的那层皮。开始尽量体谅父母,安分守己,不找很多麻烦,在自己能够掌控的有限的可接受范围内,可以畅叙幽情,怀着理想的余热扑腾一会儿。正如你看到的这一句。
对了,现在的我相比之前文青时候具有的悲情,已经替换成了很多的幽默。王小波在他的文章《未知》里说过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地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确实,现在更多需要的,就是黑色幽默了。
互勉吧朋友。如果你正处在文青的正当时,我希望你仍然饱有心劲,我不会劝你在该叛逆的时候做一个乖宝宝,在该具有独立批判思维的时候闭上嘴,要保持天真和愤怒,保持向往与热忱,保留对生活的怀疑,对不公的批判,保存懵懂和憧憬,保有面对无理和歧视时候的愤怒。
虽然文明愤青的思想和行动大多都是自我感动,回忆起来都深感无济于事,不如做一个本分老实,循规蹈矩的乖宝宝。但我仍然觉得,无济于事,总好过无动于衷。
当然,不管有没有文明愤青的那段岁月,我都希望我和读到这一句的你有所向往。向往这个词涵盖的东西比较多,有的人向往而往,有的人向往而不往。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前者。不仅要向,还要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