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机枪的诞生
tx程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3章机枪的诞生,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tx程志,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火炮被誉为“战争之神”,直到今天仍然是军队中的主要火器。在前装火炮时代,无论是火炮的发射药还是弹丸,均采用前装模式,这就出现了一个制约火炮性能发展的问题,弹丸与火炮身管的贴合度不够好,出现了漏气现象,最终导致火炮射击精度的下降。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能够让前装火炮顺利的装填弹丸。前装火炮所使用的弹丸直径就需要比火炮口径要小一些,而在火炮发射的时候,火药的燃气就会从弹丸和炮管之间的缝隙流失。
因为此时弹丸直径是小于火炮口径的,因此弹丸会和炮管发生磕碰现象,不仅影响了弹丸的运动轨迹,也进一步损害了火炮的炮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一步对火炮技术进行发展,就需要将火炮由前装式火炮改为后装式火炮。
后装式火炮允许炮弹直径略大于火炮口径,以便炮弹能够紧密的贴合在火炮的膛线上,不仅能够提高发射药的做功效率,还能够让弹丸在炮管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而后装炮相对于前装炮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保证后装火炮的气密性
其实,早在第一款后装式火炮,佛朗机火炮发明之时,后装火炮的气密性一直是一棘手的问题,佛朗机火炮采取的是后世比较常见的楔式结构,就在在火炮尾部插入一个闩体,密闭效率仍然不够,导致后装式火炮的威力迟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炮闩是后装火炮独有的装置,前装滑膛炮并没有这个部件。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
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或全自动炮闩。半自动炮闩一般为楔式,发射后借助炮身复进运动打开,装填炮弹后自动关闭,装填炮弹和发射均由人工完成。
有的火炮采用自动炮闩,采用自动炮闩的火炮,开闩、装填、关闩和发射均利用炮身的后坐复进能量或从身管内导出的火药燃气能量来完成。自动炮闩多用于小口径高射炮、航空机关炮和舰炮。
葛传福发明新型火炮炮闩的灵感来源,就是因为螺纹钢管,这种经过旋转的螺纹,可以将两个物体链接在一起,而且可以保证足够的气密性。但是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发射的时候,频率不会太高。
螺式炮闩的气密性能较好,但是闭合速度较慢,因此主要应用于大威力后装式火炮上。而楔式闩体开闭的速度更快,主要应用于对射速要求较高的各种速射炮上。
对于葛传福的发明,算不上错误,只能说,这是十九世纪,也就是三百年后的主流高计方式。
在火炮试射之前,刘明遇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只是十五倍径的火炮,可是要想在长达一米九的炮管里刻出膛线,也是相当困难的,葛传福只是在炮管口以用炮尾口,两个方向各刻出约四十公分的膛线。
“等等,为什么炮管里没有刻出连贯的膛线”
“侯爷,这么长这么窄的炮管,想在里面刻出膛线来,那真是难过登天!”
刘明遇也知道现在有些强人所难,现在的镋床虽然也叫镋床,其实跟后世的镋床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确实是在炮管里镌刻出膛线相当困难。
“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镌刻不行,那就直接用钢水冷铸,虽然这样废品率极高,能做出合格的炮管,然后我们再进行热处理。”
葛传福有些不解:“侯爷为什么一定要刻出膛线”
刘明遇非常耐心的解释道:“我们的火炮,将火炮的炮弹打出去的时候,炮弹会乱飞,根本就很难打中目标,你也见过陀螺,炮弹在旋转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这种炮弹都会可以打得更远,也打得更准!”
葛传福道:“侯爷,这个膛线实在是太难了,铸造的可行性谁也不知道,需要继续摸索,可以先试试这种方法是否行得通,如果行得通再回头想办法加工膛线嘛。我们一步步来,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
大概是意识到要一步到位的整出后装线膛炮太难了,刘明遇勉为其难的降低了一点标准:“那就先把后装滑膛炮弄出来吧,等整出了后装滑膛炮,再想办法去搞线膛炮……”
葛传福瞬间泪崩,谢天谢天,总算可以暂时摆脱这该死的膛线了!他都快让那该死的膛线给逼疯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后装滑膛炮都比后装线膛炮要好搞一点,只是改变了装弹的方式,增加了闭锁机构而已,比那个讨厌的膛线好对付得多了。
经过火炮的实验射击,四寸炮确实是可以打到六七里,总共发射十六枚炮弹,其中最远射程达到三千七百四十四米,最近距离则是三千零三十一米。
葛传福看着刘明遇的脸色似乎不太满意,急忙解释道:“侯爷这新炮炮子不太好弄,有的炮子不好弄,它是铁制的,废品率相当高……”
“以后别用铁了,用黄铜做弹壳,黄铜比较容易加工。”
“用……用黄铜!这得用掉多少铜料哪!”
“又不是用一次就扔,可以回收的嘛,你怕什么”
后装线膛炮是一个半成品,好事还需要多磨,后装线膛炮尚且如此,后装线膛步枪就更不用说了,就当时的那金属加工技术水平,没有人会认为在一支只有十几毫米口径的枪管里刻膛线会比在上百毫米的炮管里刻膛线容易吧
然而事实上,枪管确实是比火炮的炮管更加容易一些,因为大明的玉器加工以及翡翠、水晶等高硬度的雕刻,而高碳钢的硬度只有五,甚至比软玉和田羊脂玉的硬度还能达到六至六点五左右。
早在五千多年的良渚文明时期,就已经发明出了线性切割法,用麻绳与砂石混合在一起,可以切割玉器,在有了弓箭之后,弓弦切割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切割玉石的技术,在后来就发明了水凳。
刘家军的枪炮局,对于火枪膛线的工艺,其实源自类似于水凳一样的拉到,就是将一片用高猛钢铸造的细刀片固定在木台上,刀刃下面还有一块可以拆卸的木片,木片与刀头中间可以塞硬木片用来调节拉刀的切削深度。
因为一次进刀量太大切削阻力太大,会影响加工精度,所以一条膛线会分几次拉完,一般是拉完一圈膛线之后塞入木片再拉一圈,直到所有的阴线加工到所需深度。
当然,刘明遇需要的并不是直线膛线,而是旋转的螺纹式膛线,对于这个要求,枪炮局的工匠表示没有问题,在拉刀的时候,采取缓慢移动,甚至为了提高用力的均匀,这种拉刀在工作中,并不是采取人拉,而是像回回炮一样,采取配重式,只需要将重物用滑轮组提高处,然后按下机括,重达几百斤的石头就会从类似于电梯的微型竖井小型上部落下来。
巨大的惯性作用,带动拉刀完成一次膛线的拉动,刘明遇“你们是谁想出这么刻膛线的”
“是叶师傅!”
刘明遇见到了叶师傅,这是一位年纪莫约六旬的老者,从他的手指的畸形程度,就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一名常年从事银饰加工工作的。
刘明遇望着叶师傅道:“叶师傅,今年多大了““回禀侯爷,小老儿五十八了!”
“用你这样的办法,多少可以制作一根枪管”
“一条膛线需要刻两个时辰,四条膛线虽然八个时辰,两个人操作一台拉刀,八个时辰可以做根枪管!”
八个时辰不是八个小时,每天都是十六小时的工作强度,如果是刘明遇,他自己会发疯。
“学习这个刻膛线难度大吗”
“不算大,熟能生巧!”
刘明遇暗暗计算了一番,如果只是一台拉刀,分成三班刀,两天可以做三支,一个月可以做四十五支,如果是一百只拉刀,一个月就是四千五百支。如果是一千台,需要两千名工人,那就可以四万五千支。
就在刘明遇幻想着可以把刘家军全面换装线膛步枪的时候,叶向荣道:“侯爷,我们仔细研究过了,有了膛线,确实打得更远,更准,杀伤力更强,但它的缺点同样非常明显……”
“什么缺点”
“装弹!由于有膛线,它装弹比起没有膛线的火铳来要慢得多,其他火铳打了两三枪,它未必能打上一枪!”
前装线膛枪的子弹比火枪的口径要略大,必须用锤子一点点的敲进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子弹充分嵌入膛线,否则膛线是没办法发挥威力的。
这样搞带来的后果就是装填远比滑膛枪困难,人家都打了两三枪它都不见得能装好一发子弹。这是西方国家在十七世纪便造出了线膛枪,可一直到十九世纪才大规模生产、装备的重要原因。
明末流小说里频频出现的先在铁皮上刻膛线,然后卷成枪管,解决膛线加工难题这类的段子,笑笑就好了,这样子弄出来的枪管,一场仗下来不炸膛弄死几百号人都对不起那些工匠。
能造和能大量制造是两码事,欧洲十七世纪初就能造线膛枪了,却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拥有了大量制造线膛步枪的能力,也就是被无数明末小说作者捧上天了的陆战神器,米尼步枪。事实的残酷性在于,他们如此推崇的米尼步枪仅仅列装了二十来年就退役了,永远地从陆军装备序列中消失了。
如果工业技术水平能达到大量制造米尼步枪的地步,要制装后装线膛步枪也没有任何难度了,搞米尼枪纯粹自己找抽。
刘明遇需要的就是后装线膛步枪,将刘明遇将自己采取后装线膛步枪的想法,告诉众人之后,众工匠开始思考。
刘明遇又开启了他的氪金模式,首先是发明镌刻膛线的老银匠叶向荣,一次性奖励一万两银子,一套五进的大宅子,晋升为枪炮局副局长。
随着这个消息传开,不仅仅枪炮局沸腾了,就连火炮局也大为震动,火药局的张迎九,因为发明出颗粒式黑火药,直接从一名普通矿工,升为火药局的局长。
这下实在是太震撼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明遇以为线膛后装步枪会发明出来,却没有想到发明出来了机关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