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臣服万邦 当上皇帝很幸福,细述唐朝,曾经很酷,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被大臣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在江都立秦王杨浩为帝。这下隋帝国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杨广没死的时候,那些造反的人多多少少还有些顾及,比如李渊,只是打着扶佐隋室的旗号,立杨侑为恭帝,自封为大丞相大将军,却不敢僭越称帝。
隋炀帝一死,隋帝国已没有核心人物,虽然貌似仍很强大,可马上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李渊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隋帝国无力回天,取隋而代之的时机已到。李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顾虑,618年5月,就在隋炀帝死后不到两个月,他一脚踢开杨侑,急不可待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唐。
当然了,李渊的吃相并没有那么难看,而是把表面功夫做得的足足的。杨侑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李渊让他做什么,他哪敢反对,于是主动禅让了皇帝的位置,一班攀龙附凤的官僚,替杨侑拟好了退位诏书,连同皇帝印玺送到唐王李渊的府中。李渊等这一刻等得花儿都谢了,可嘴上却说道:“我可不是那样的人……”
送诏书的人再三请求,李渊三揖三让,估计内心都急冒烟了。这时候送诏书的人如果是个实在人,转身把诏书和玉玺拿回去,李渊当时就得冲上去把他按在地上踢出屎来。
虚情假意表演一番,李渊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可怜隋恭帝杨侑仅当了六个月的皇帝,就草草地收了场。好在李渊还算够意思,没有害了杨侑的性命,把他降为酅国公,让他留在京师养老。至此,大隋王朝寿终正寝。
当上了皇帝的李渊开始大封李姓子弟。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李渊的堂兄堂弟及子侄,有功劳的全部封王。就连已去世的爹妈爷祖,也都封王建庙,供奉起来。李渊还废除了隋朝的大业律令和郡县制,设立州制,另颂布新律法。
那些把脑袋别在腰带里,跟着李渊革命造反的人,也都得到了回报,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重要岗位。这些人都是李渊最信任的密友、亲朋故旧和老臣宿卫,基本都是他的太原军事幕僚。而且这些人与李渊出身相仿,都是隋朝的旧官,或者是北周北齐隋朝官吏的后代,或者是以前各朝皇室成员的后代。因此,唐王朝的建立,对以前各朝各代的统治精英集团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冲击。这也是大部分隋朝官僚阶级能够迅速平稳地归附于李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旧臣里,李渊最宠幸的是裴寂,赏赐他的东西不计其数,上朝与他同坐,对裴寂的话也是言听计从。而且封裴寂的官职也不小,任他为右仆射、知政事。这个官就相当于宰相一职了。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唐朝中央政府的官吏制度。因为李渊建立的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过渡过来的,皇帝和掌权的大多数官员都是隋朝旧臣,所以唐朝政治体系基本沿袭了隋朝的体系,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内书省(后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则是具体执行。其中尚书省又下设礼、工、刑、兵、吏、户六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是门下侍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担任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上是左仆射和右仆射。裴寂担任的就是这样一个要职,足见李渊对他的信任和宠幸。
而跟裴寂一起制定反隋大计的刘文静被封为纳言。这是一个谏官,也相当于宰相。这个官职皇帝不可以轻易杀头,他的主要责任就是指出皇帝的错误,也就说他是全天下唯一可以顶撞皇帝的人。后来因罪降职,担任户部尚书。这个户部尚书正好归仆射管,也就是说刘文静的官没有裴寂大,这让刘文静很是不平,也为他后来的冤死埋下了伏笔。
刘文静和裴寂本是很好的朋友,当初李渊起事,就是他俩人极力推动的。但从个人能力上来讲,刘文静确实要高于裴寂。李渊西进长安的战略构想,就是刘文静首先提出来的,正是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才为李渊的称帝打下了基础。对于大唐的建立而言,刘文静功不可没,而且在后期的统一大业中,刘文静带兵打仗,仍立了很多功。
反观裴寂,除了忽悠李渊起事,并没有什么大功劳。但因为李渊拉过皮条,很得李渊信任,所以身居高位。
刘文静对裴寂的嫉妒,很快就表现了出来。每次在朝廷议事,裴寂说东,刘文静必说西,专跟他唱对台戏,这让裴寂怀恨在心,二人的嫌隙越来越大。
刘文静的这种不成熟的表现,往往也是一些持才傲物人的通病,这是官场上的大忌。裴寂的官,是皇帝李渊封的,刘文静认为自已功劳大,封的官也应该比裴寂的大,这岂不是在否定皇帝的英阴,简直是自寻死路。
所以列位看官,要记住一条官场铁律。上级永远是对的,不要去否定上级,切记切记。即使你阴知他的做法很愚蠢,也不要试着去提醒,否则你就会成为那个最愚蠢的人。
另外再免费奉送另一条官场铁律:内心的想法,永远都不要对人说。永远!因为各位看官马上就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正是刘文静的口无遮拦,才致引来了杀身之祸。
一天,刘文静闲来无事,与弟弟刘文起在一起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刘文静没有控制住内心的怒火,拔出刀敲着柱子说道:“裴寂这孙子,我早晚有一天砍下他的脑袋!”这本是一句酒磕儿,哥俩在一起喝酒拉家常,发发牢骚,吹吹牛逼,当不得真。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被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听到了,这个小妾估计长得也不怎么样,平时不得刘文静的宠爱。小妾听到刘文静竟敢辱骂长官,赶紧告诉了她的哥哥,她哥哥很是阴毒,直接向李渊告刘文静谋反。刘文静就这样栽在了一个女人手里。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三很危险,包养须谨慎。”
李渊接到告密,马上把刘文静抓了起来,交到司法部门。而且在阴知他与裴寂有着龌龊的情况下,仍让裴寂和萧瑀主审此案。让裴寂审刘文静,李渊压根就没打算过让刘文静得到公平的待遇,这就已经眧示了刘文静的下场。
李世民听说此事,赶紧找李渊为刘文静求情,列举了刘文静的功劳,劝李渊放他一马。可李渊还是相信裴寂的话,裴寂的话是这样的,“刘文静才能谋略超过任何人,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实在是个祸害。”
裴寂这话很有份量,也很阴损,这是在提示李渊,“你今天不弄死他,他要造反,没人能干过他。”李渊听了裴寂的话,沉默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刘文静。
刘文静死的真很冤。总结刘文静案血的教训有四条:
一、领导永远是对的;
二、领导身边的小人千万不能得罪;
三、内心的想法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外人说,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四、防火防盗防小三,她很可能知道你太多的秘密。。
李渊杀刘文静很可能还有一个不能说出的隐衷,就是打压李世民。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密切,众人皆知,而李世民风头隐隐的超越太子建成,已对太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李渊借着刘文静的事情,压压李世民的风头,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帝王之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