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百六十五章 诸葛出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黑风洞,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作为左冯翊防卫战的实际主帅,张溪是有临阵决断的权利的,并不需要事事都向坐镇长安的诸葛亮汇报。
因此,在张溪和赵云决定采用魏延的“异道会潼关”的战略,并且开始执行后,张溪也只是按照惯例,给诸葛亮去了一封战报文书,大致讲述了一下事情的经过。
然后诸葛亮就坐不住了。
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不管怎么看,都觉得这个“异道会潼关”的策略十分的冒险。
诚然,一旦成功的话,收益会非常大,可以彻底围死曹魏司隶军主力,但失败的话,魏延和去偷袭的三千士卒,将必死无疑。
在这方面,其实诸葛亮和张溪差不多,都是比较喜欢那种稳扎稳打的战法,尽量不要冒太大的风险。
因此,在诸葛亮看来,这不是损失大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冒险造成损失的问题再一个,要是真的因此折了魏延,怎么也不算是小损失。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盘算,即使魏延能偷袭潼关成功,以张溪目前手里的兵力,即使加上赵云带来的凉州军,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曹真的拦截,及时支援到潼关。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这依然是一个有些想当然,不太实际的计划。
可问题是,张溪是前线主将,赵云哪怕是以卫将军之尊,到了前线也需要听从张溪这个前将军,雍州刺史的指挥,他决定采用的谋略,诸葛亮坐镇长安,想反对都已经来不及了。
诸葛亮只能是尽力想办法弥补。
为此,诸葛亮先是下令给右扶风的陈祗和柳隐,让柳隐分兵三千给陈祗,让他尽快赶回长安坐镇。
至于那帮运粮队组成的乌合之众,诸葛亮的意思是交给柳隐看管,只要不闹事,就由着他们去,但绝对不能立刻放回长安。
等到陈祗领兵抵达长安后,诸葛亮交代了一些镇守的事情后,自己只带着十个亲卫离开长安,先去长陵,从驻守在这里的左冯翊太守胡遵手里调兵,带着向宠和从胡遵手里要来的三千兵马赶到了重泉县。
汇合了在重泉县驻守的张翼后,诸葛亮带张翼,向宠二人,以及总计八千雍州郡兵,急速赶往潼关。
诸葛亮的目的,是尽快的给张溪带去最需要的兵力如果张溪现在进攻顺利的话,那诸葛亮带去的兵力也能帮张溪围堵曹真的主力大军,如果张溪进攻不顺的话,诸葛亮至少可以领兵接应张溪撤退。
然后诸葛亮就在行军至华阴县的时候,发现了一支数千人的汉军,正在奇葩的围攻数千魏军镇守的县城
诸葛亮实在不明白,自家军队哪里来的胆子,敢在兵力对比一比一的情况下主动攻城,而魏军守将又是何等的废物,居然在兵力对比一比一的情况下,被汉军打的不敢出城应战。
但不管如何,诸葛亮肯定不能看着这支自家军队不管。
一面从侧翼制造声势,震慑华阴县内的魏军,一边收拢攻城汉军的部队,同时接见汉军攻城将领,询问前方战况。
然后诸葛亮就见到了这位改名攻城的凉州军氐族裨将,也明白了这场稀里糊涂的攻城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又不是傻子,对于这种临时改名抢功的行为怎么会看不透。
但诸葛亮却最终默认了这位裨将的做法,并没有给出任何惩罚。
不为别的,只因为诸葛亮知道这个裨将这是一个氐族小部落的首领,这本不足为奇,这样的部落,在凉州可以说是遍地都是。
但这位裨将,在大汉收复凉州后,直接向赵云请求举族内迁,并且愿意主动放弃首领地位,要求大汉对他们部落编户齐民,成为汉民。
也正是因为这位氐人裨将的做法,让诸葛亮看到了在凉州收编异族部落,扩充丁口的可能虽然一直到现在都进行不算太顺利,但诸葛亮至少是知道这个人的。
为了给自己的政策树立标杆,诸葛亮当然不会轻易处罚这位裨将,甚至还把他从裨将提升为偏将。
至于华阴县内的魏军诸葛亮也琢磨着,这么重要的关节点被魏军卡住终究不合适,正琢磨着是不是自己领兵,进攻华阴县。
但就在这时候,诸葛亮再次接到了从潼关发往后方的战报,得知潼关之战已经结束,曹真最终还是带着两万五千余士卒撤回了关内。
这样的话,诸葛亮倒是不着急去潼关了,相反,他派出使者,带着这封战报,去劝降还在华阴县城内坚守的魏军将领。
你家主帅都跑了,你丫都被放弃了再坚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降了吧。
劝降使者去了华阴县不过半天就回转了,带来了魏军主将的条件——邀请诸葛亮阵前一叙。
诸葛亮本来还纳闷呢,啥人呐,都已经深陷绝境了还摆这么大的谱结果一听说是王朗,诸葛亮立刻起身沐浴更衣,亲自坐着自己的车架,去华阴县城下和王朗见面。
倒不是诸葛丞相遇到了王司徒必然会触发什么奇怪的被动效果主要是因为王朗是天下名士,又已经七十多了,诸葛亮作为后辈,必须要给王朗这个面子。
再一个,现在的立场,跟《三国演义》里已经彻底倒过来了,不是王司徒要劝降诸葛亮,而是诸葛亮要劝降王司徒咱们的王司徒可不是诸葛丞相那种忠心不二的人,这人是有劝降的可能的。
而一旦能劝降王朗的话,不管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在天下世家中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诸葛亮不得不慎重以待。
事实上,王朗虽然已经七十多了,但他真没有要为大魏尽忠节的意思你曹真跑的时候都不通知老头子一声,还指望老头子为你自裁节?!
王朗没想白白的送死,但现在的问题是,王朗即使想投降,碍于他身为天下名士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动表达出这种意思。
所以嘛,跟诸葛亮见个面,其实就是王朗希望从诸葛亮这边得到一个台阶,一个能让他名声不受损害的理由像许靖那样翻墙出降的事儿,王朗是做不出来的。
诸葛亮当然也知道王朗的意思,所以嘛,诸葛亮是做足了套,给足了王朗面子。
诸葛亮着重强调了王朗身为汉臣的一面,对王朗出仕曹魏的事情一言带过,春秋笔法玩的贼溜。
最后,诸葛亮压根没有提到“劝降”二字,只说了大汉天子久慕王朗大名,蜀中学子也渴求向王朗求教学问,但一直不得缘法。
现在诸葛亮有幸遇到了王朗,当然要替天子和蜀中学子们邀请王朗往成都一行当然,主要目的是讲学,不过如果王朗愿意出仕大汉的话,大汉也愿以司徒之位,虚席以待。
条件提出来了,面子也给到了,王朗虽然还有点顾虑,但考虑到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再矫情搞不好就真的交代了嗯,老头子都七十多了,当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主要是蜀中学子盛情难却,故而往蜀中一行,讲授学问。
就这样,华阴县县令,开城投降真的跟王朗无关的哦。
而诸葛亮在进城之后,更是对王朗恭敬有礼,时时刻刻行弟子礼,给足了王朗面子,甚至王朗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还亲自引马牵绳的替王朗引路普天之下,能让诸葛亮这么做的人,只有王朗一个人。
就这样,王朗开开心心的往成都去了。
至于王朗的家人王朗并不担心。
干啥,老头子又没投降,不过是大汉天子听说我的学问好,请我去成都讲学而已学问人的事儿,能叫投降么?!
好吧,就算退一步,老头子就是投降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还要亲自上阵杀敌,最后没战死在敌军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卖了,丢在孤城死守都这样了,你曹叡还好意思追究一个老头子是不是降敌了?!
连最后的体面也不愿意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这事儿,说破大天去,千错万错,都应该是他曹真的错,你难道还指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替你力挽狂澜不成?!
曹叡再无情,也不可能在这个事情对王朗有什么刁难,最多有点不满,甚至碍于王朗的声望,以及王朗儿子王肃的名声和才能,还必须帮王朗维持这个体面,善待王朗留在洛阳的家人,否则很容易让天下世家“寒心”的。
送走王朗后,诸葛亮解散了收降的魏军,带走了攻城的凉州军,一路跟集卡牌似的集齐了一万余大军,浩浩荡荡的往潼关方向出发。
并且在潼关之战结束的第四天,抵达了潼关前线,在张溪,赵云等人的迎接下,进入中军帐,主持北伐大计。
而诸葛亮到了军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击鼓聚将,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潼关,到底怎么打!!!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