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云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1章 他将开创一个独属于他的时代,而我,也并不需要他的救济,秦牧秦潇潇,乘云复,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妖族肆虐、龙神庇护的时代,人类本来是没有什么固定的修炼法门的,都是东一脚,西一脚。
有的人天赋异禀,东一脚西一脚的完善了自己的修炼法门,真正的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而有的人则是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拥有真正的开山倒海之力!
直到孔圣将修炼的方法归纳以后,众人才真正的拥有了一套完整的修炼方式!!
秦牧口中说的正常,指的是经过孔圣之手改造过的那些修炼法门来说的话,他现在自己是极为不正常的状态。
可是如果放在薪火传承的初期,这一切又不一定不是正常的!
他只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而已!!
“如果说起来的话,我的力量基石,也就是力量的来源其实应当是小石碑”
秦牧的目光之中闪过思索的光!
他的神思飞速的转动着!!
当初他的力量是从诗词当中获得的,但是那些力量有一部分,同时的被小石碑吸纳了。
石碑和他到现在已经密不可分!!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如今这石碑之上旋转的着的是《三字经》的相关字样,想来这是石碑现在正在吸收《三字经》的力量。
无论是秦牧的道心基石还是学宫基石,这两样的基础其实都是小石碑
“总而言之,不论如何,且将小石碑的力量开发出来就对了!”
这就是秦牧的目的!!
秦牧眯着眼睛,静静的观察着小石碑,毫无疑问,距离这个小石碑最近的就是那一堆文道珠的粉末!
这对文道珠的粉末散乱的堆砌在小石碑的四周,当秦牧的神思落到这群文道珠的粉末上头的时候,他却发现这石碑每每吸纳三字经的力量转动一圈的时候,那文道珠的粉末也仿佛微微的闪亮了起来
“嗯?”
“石碑还有这文道珠的粉末之间,必定有那么一丝丝的联系!!”
当秦牧的精神沉浸在自己丹田当中小石碑的时候,而另外一边的夏修染,则已经通过特殊的通道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爹爹”
看到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夏修染的脸上挂上了几分的笑意,目光之中隐含戏谑,显然实在内涵这一位尊者被秦牧坑去了不少资源的事情。
“爹爹去见了谁?”
整个古圣世家当中赫赫有名的龙符尊者听到这话的时候带着几分的恼怒,他眨了眨眼,“那小子都告诉你?”
夏修染歪了歪头眯着眼睛笑。
龙符尊者被自家这一个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走丢了的姑娘,看的面色微微的红了一下,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那小子与你而言确实并非良配”
夏修染却是坚定的对着龙符尊者摇了摇头,“爹爹牧之如何,我还是知道的。”
“我在这里等他,他终有一日会站到那一个能够与你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夏修染神色坚定,而龙符尊者的眉头却死死地锁了起来,倒吸了一口凉气说,“那到时候他都是一个老头子了吧!”
夏修染:“”
夏修染的目光静静的落在自家的爹爹身上,“你在说谁?”
要是真说起年龄的话
夏修染的老爹何止是老头子,老头子的祖爷爷他都做得,可偏偏这一个老头子的祖爷爷居然还在这个年龄有了夏修染
龙符尊者:“”
龙符尊者被自家的女儿内涵了一下以后,微微的叹了一口气。
“好吧好吧,那我便在此等着,若他见识当真有站在你身边的资格,我不会阻拦,可若没有的话”
夏修染坚定摇头,“不会有这种可能的!!”
她相信秦牧。
因为她是亲眼看着秦牧从那一个逼仄狭小的地方杀到了大周人人敬畏的位置,杀到了整个荒古边域,众人不得不仰视的位置!!
甚至于他逼迫得所有的古圣世家不得不撤离出荒古边域而放弃对荒古边域的气运争夺!!
即便如今的秦牧,他的背后据说也有了一尊实力强大的冥虚圣人,即便对于他们阴阳家来说,冥虚圣人也并非是大白菜的存在
“爹爹我会等着他,但我不会一直这样傻傻的等着!”
夏修染的目光渐渐的坚毅了起来,“他将开创一个独属于他的时代,而我也会握住我手中拥有的一切!”
龙符尊者低头静静的看着自己的这一个女儿,仿佛是第一次认识她一般。
良久之后低声道,“好很好。”
行走在天空的楼船之上。
秦家的众人聚到了一处。
秦逸司的眉头微微的皱着,“你们觉得牧之他”
之前的时候秦逸司对于秦牧的观感都还是挺好的,可是,这一回秦牧去他秦家却又将那卢素兰和秦潇潇给带上,便是给秦逸司添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我感觉这一位天骄似乎有些”其中的一尊秦家圣人微微摇了摇头,“到底不是我古圣世家当中自家养育出来的,这一位天骄确实是心不在咱们这边!”
秦牧的心不在他们这边,他们是早就知道的。
可是在他们眼中荒古边域压根没有资格跟他们秦家相提并论!!
像是荒古边域这样资源荒芜的存在,也压根留不住秦牧的心。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秦牧这一次前往秦家竟然没有跟他们说一声,直接把卢素兰还有秦潇潇给带上了!!
由此可见,即便是只有卢素兰还有秦潇潇两个人在,秦牧的心也会一直都偏向于荒古边域那边,而并非是回到他们秦家之中。
秦逸司微微的呼了一口气,“再看看吧”
“如果真的继续这样下去的话纵然秦牧真的是顶级天骄,我等能够从他身上获得的利益也是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