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谆谆循循3,大唐潜龙,粉金,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皇帝狩田属于军礼,依制当由兵部承诏备办。
此时李药师已台阁端揆,兵部尚书之位悬阙,无人主理冬狩。
李世民便以校猎为名,甄选兵部尚书。
校猎虽不是正式冬狩,然仍由兵部备办。
所属官员既知此行是为甄选尚书,无不兢兢业业,犹如临深履薄。
如同正式冬狩,在皇帝校猎出行之前一日,诸将兵士集合点阅,建旗申令。
当日一早,李世民全身戎装,典礼既毕,便依畋猎的舆服制度,乘上黑辂驾上黑马。
在皇帝之后,以李药师为首,率领同样戎装骝马的诸将兵士,跟随帝驾由安福门出皇城,再经开远门出京城,朝西而行。
沿途经过咸阳、始平、武功,便出岐州进入陇州。
所经诸地难免劳师动众,于是皇帝下旨,减赋赦罪。
陇州贵泉谷的猎场早已准备妥善,畋猎前日晚间,各军分为左、右两翼,以军旗为号令,将猎场合围。
畋猎当日,天方启明,军鼓号角声起,李世民高跨龙驹,前有骑兵仪仗引导,后有同样乘马的诸王公卿簇拥,堂堂进入围场。
骑兵军士驱赶早已备妥的禽兽,由皇帝王公前方奔驰而过。
李世民象征性地对空发射三箭,校猎仪典的正式规程,便在漫山遍野的嵩呼声中展开。
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猛将率先上场,各有所获。
其后便是此行主角侯君集与李道宗。
军士接连将禽兽驱赶至他二人前方,然而在场诸将大都出身秦王天策府,纷纷暗助侯君集,将大型猎物往他的方向驱赶。
于是当天,二人所获猎物的数量虽然相当,然侯君集所射的大型猎物,则多于李道宗。
三日之后,御驾又往陇州鱼龙川的猎场校猎。
这日李世民亲自射取猎物,命快马送往大安宫,献给太上皇李渊。
至于侯君集与李道宗的比试,一如三日前的贵泉谷。
李世民龙心大悦,在行宫中授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让他跻身宰相之列。
这次校猎,左仆射房玄龄并未随行,皇帝之下位分最高的职事官便是右仆射李药师。
侯君集拜受谕旨,朝上谢恩之后,当即谒见李药师。
李世民予以训勉,命他虔心向李药师继续学习。
侯君集谨领圣谕之后,众人便依序向新任的兵部尚书道贺。
随后驾返长安,李世民命将此行猎获的大兽,献于四郊之神,并向太庙、大社致祭。
又在凌烟阁设宴,择取猎获之优者,燕飨诸位宰辅。
酒酣耳热之际,皇帝对王珪说道:“卿识鉴精通,又善于谈论。如今席上,自玄龄以下,卿不妨悉加品藻。同时也可权衡,若与诸子相互斟酌,卿自谓何如?”
王珪领命,侃侃回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药师。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冑。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征。”
此时他转向皇帝,躬身长揖:“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年初李世民将温彦博调离御史台后,迁任中书令;又以户部尚书戴冑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
两人皆成为宰相。
此时皇帝龙颜大悦,赐酒嘉赏。
诸位宰辅亦纷纷劝酒,称许其论确凿公允。
惟有首度参与宰相侍宴的侯君集敬陪末座,沉默不语。
李世民实则将这一切,悉数看在眼中。
自古帝王权术,往往使用“制衡”,让手下两股势力相制相衡。
一则彼此争相立功,让在上位者容易取得成效;二则双方互相较劲,均难撼动在上位者的权柄。
李渊喜用制衡之术,李世民在武德时期深受其苦,登基之后曾经有所举措。
然他迅即发现,当初在秦府中合作无间的股肱,此时已经出现派系。
自己用人虽然不分地域、不分出身,但是他们彼此之间……
长孙无忌的态度,远在众人之先便已表露,而且颇为明显。
当初让他退出台阁,多少与此有关。
房玄龄来自山东,杜如晦来自关中,他二人始终笙磬同音,合作无间。
杜如晦去世之后,李药师上位,部分考虑也是因他来自关中。
当时其余诸位宰辅,王珪、温彦博来自河东,戴冑、魏征来自山东。
这次甄选兵部尚书,只在侯君集、李道宗之间斟酌,却未列入李世绩、张公谨,也是因后二者来自山东,而前二者则来自关中。
至于家世,李药师、王珪出身五姓七望,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戴冑也出身世家大族。
魏征家境虽称寒素,然他毕竟出身巨鹿魏氏,且是李药师、房玄龄的师弟。
而侯君集的家世,则尤为不及。
此时李世民命王珪品藻诸相,当然也想依此试探他的立场。
得知之后,皇帝望向自己右手边的李药师。
但见这位“吾兄”一如既往,眼观鼻、鼻观心,作垂帘入定状。
于是堂堂威临四海、睥睨八方的天可汗,也只能在心中暗自喟叹。
及至岁末,李世民又命太常寺举行大傩之礼。
“傩”是极古的崇拜、祭祀仪典,旨在驱鬼逐疫,是先秦巫觋文化的传承。
《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这里“难”即是“傩”,以方相氏“狂夫”四人为舞。
《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郑玄注曰:“十二月命方相氏索室中驱疫鬼。”《周礼》注疏虽有“时傩,四时”之说,不过以暮冬“大傩”最为隆重盛大,自天子至庶人皆可参与。
汉代以降,则仅保留岁末的大傩,其余季节不再举行傩祭。
及至唐代,则将此“大傩之礼”订在立春前一日。
如同皇帝狩田之礼,李唐立国以来战事不绝,此前没有机会举行傩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