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割大姓以补百姓
冷泡茶加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2章 割大姓以补百姓,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冷泡茶加冰,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02章 割大姓以补百姓
在跟黄门打听了陛下的心情不错后,侯君集松了口气。
如今虽已经是八月份了,酷烈的阳光依然没有消解的迹象。
此时侯君集倒是有点想念往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若是在去岁和前岁,这等酷热的天气下,陛下定然是会赐冰以消暑的。
挖窖藏冰当然不是皇家的专利,但被赐冰,至少是能看到自己在陛下心里位置的。
而今年,啥都没,再加上从后世所知的“老侯被斩首”,这就让侯君集心态不免有点失衡。
所以陛下交代之事,侯君集也是拖了又拖,就指望着将此事办好,以弥补一些形象,好在如今总算是有一些成果了。
皇墙脚下的阴凉地避免了侯君集受太阳炙烤,到了太极殿意外见到了已经返回长安的魏征。
此时的魏征相较于记忆中的样子黑瘦了一点,整个人的气质也显得愈发沉稳。
“……臣在处理突厥事宜时,薛延陀的夷男可汗多有不法。”
“多次遣使试探,更是欲贿臣以财宝换突厥勇士,观其动作,乃是自寻死路耳。”
李世民饶有兴趣:
“财宝呢?爱卿严词拒绝了?”
魏征不卑不亢:
“臣照单全收带回长安,可供陛下查点,以作来日讨伐薛延陀之资。”
“尔后臣宣夷男可汗行贿之罪、侵占水草之罪,行文并州,出千余精骑击之,斩首两百,掳生口千余,以视陛下惩戒。”
对魏征的处置之法,李世民大笑:
“薛延陀宜惩戒,爱卿所作所为甚是恰当。”
“不过此财宝不妨先借来以征吐谷浑,经略西域还宜耗薛延陀之力。”
魏征轻轻点头,这类军略并非他之擅长,若是在往常他会尝试给点建议,但如今知晓后世对李靖之夸,魏征觉得在军略上还是多看多问少说比较好。
不过末了,魏征也没忘了一句:
“陛下改科举之制,乃圣王之举也。”
对此李世民推辞不受,淡淡道:
“此制既承先朝遗泽,又受后世点拨,朕何功之有?”
“若是能以此制选治国之才,奠唐之基,才可谓功。”
君臣奏对结束后,魏征这才看到侍立在一旁的侯君集。
对着侯君集也行了一礼,魏征昂首迈步离去,忙了整整半年,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子。
不过魏征倒是感觉颇为奇怪,怎么刚才自己和潞国公见礼的时候,潞国公竟想躲开?
不管是论官还是论爵,任大将军封潞国公的侯君集都是要远超于他,因此魏征才主动见礼,但怎么对方的表现如此奇怪?
但这些都是小事,魏征很快便将此事丢开,而是惦记起来了西市的几家吃食。
大吃一顿,再喝上些许美酒,睡个好觉,这是他如今最想做的事情。
目送魏征走远,侯君集这才在李世民狐疑的目光中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呈递了过来:
“臣不负大家所托,如今已成书矣。”
饶有兴趣的接了过来,李世民念出了扉页的书名:
“屈突季来传?”
按着书页叹了口气,李世民当然是记得屈突这个姓氏的。
屈突仲通,或者说屈突通,前隋大将,兵败潼关被俘之后投唐,入秦王府,颇受李世民重用。
平王世充论功第一,考虑到老将军的威望,李世民登基后拜右仆射,委其镇守洛阳,最终贞观二年病死任上。
摆摆手示意侯君集不用在意,李世民翻开了书。
而这一看便是一个时辰过去,期间太极殿静悄悄,一些进来呈送公文的内侍也被侯君集以眼神勒令等在殿门处。
而等到侯君集都觉得腿有一点发麻时,便听到李世民赞了一句:
“好!”
李世民熟读史书,但这本《屈突季来传》却完全不一样,其故事梗概也并不复杂。
一个有着汉人母亲的胡儿,在母亲的教导下折服胡人兄弟,并依靠勇武和脑子最终成了小部落的首领。
适逢乱世,最终投隋,成了同出一族的屈突通麾下的亲将,击突厥时他身先士卒,在潼关时他说服将军投秦王李世民。
破王世充时他巧献计,最终功成名就封侯得爵,并在晚年再回辽东,将母亲的坟墓迁回汉地。
合上书,李世民依然觉得回味悠长,主角虽是胡儿,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却有了一颗汉心。
生活描绘上也是层层递进。
投隋之后的知书达理生活也与辽东梦寐野蛮的生活形成对比。
隋的索民无度,也与开唐后的休养生息形成对比。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这些民间的说书人确实有几分实力。
“这屈突季来还活着吗?朕倒是想见见了。”
侯君集尴尬摆摆手道:
“并无此人。”
随后解释道:
“臣去寻了屈突通的旧将,这些故事乃是以数十位家将的见闻杂糅而成。”
李世民恍然而笑:
<div class="contentadv"> “朕倒是忘了此乃小说,且若是此人有此之才,仲通定然会向朕举荐才是。”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李世民也再无疑虑:
“此书甚好,宜当推而广之!”
“此事,便交由爱卿了。”
侯君集大喜,当即领命。
对熟读史册的李世民来说,此书唯一的看点便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经不起仔细推敲。
但对百姓来说,与其推敲这个还不如与周围邻里讨论一下胡人的习俗是否真的那样野蛮?
前隋的王公贵族生活是否真的那样奢靡无度?
等到这故事在长安大肆传播之后,汇聚长安的胡商会将此故事带到边疆,带回那尚且茹毛饮血的部落中。
而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的意思便更加简单直白:
唐朝欢迎有能力的胡人。
而到了那时,这屈突季来到底有没有其人也就不重要了。
自从西域返回长安后,侯君集的一颗心都处于被吊着的状态。
而在此时被真正委以重任之后,这颗心终于踏踏实实的落回了肚子里。
并且在和陛下详细聊完之后,侯君集还被额外派了个差事。
心情大好的潞国公直出宫门,骑上了自己的高头大马。
轻轻一夹马腹,让大马沿着直道慢慢跑动,侯君集骑在马上左右顾盼,只感觉对他来说,这长安城终于重新有了色彩。
熙熙攘攘的叫卖声不再令人厌烦,牵着骆驼的胡商不再面目可憎。
甚至有小孩不小心跑到直道上,侯君集也颇有闲心勒住马匹,并出言安慰那惊慌的民妇。
除了商贾们之外,长安城贴的大街小巷都有的告示也引得百姓们驻足观看,哗然议论:
“圣上欲大兴科举乎?”
“科举之制,无州郡之别,无门户之见,唯才以试举。”
“咱这大唐是要变天了?”
“尔这田舍翁,是没见过科举还是怎地?”
“乃公祖上亦是前隋掾吏,反观汝,是何猪狗?”
侯君集只是瞄了一眼,感叹一句我唐真是武德充沛便走开了。
如今自己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侯君集也不可避免的为自己儿子筹划一下。
作为国公,侯君集知道的也更加清楚,陛下与科举改制一起出手的是对官制的改革。
得科举者与得军功者会优先派官,恩荫所得的品阶小削一级,官员考核中若是不合格,在降职之外还增添了褫职的处罚。
侯君集想象得到,若是在贞观开元时,此举阻力可想而知。
但如今若是敢明文反对……明天陛下便派颉利到你家跳舞信不信?
诸般政令,不损百姓,唯伤大姓。
而如今大姓早已不是那魏晋时的通天之辈,所能做者也不过自我标榜而已。
以及有些大姓如今闭口不言冷眼旁观,所想者侯君集也是再清楚不过。
他们不愿撄陛下如今之锋,故而要等一个大唐挫败的契机,然后群起而攻。
但……若论教育儿子,当今圣上会相形见绌。
但是若要说唐之武功……
“陛下如何会败?”
骑在大马上,出了城之后便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一块块田地严丝合缝的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之景。
“吁!长孙翁别来无恙?”
骑在马上,侯君集看着眼前的长孙无忌笑了出来。
锦袍被卷在腰部,但依然沾了泥点子,脑袋上头发已经有点散乱,脸颊上还有豆大的汗珠。
这样子,谁能想到是当今圣上的舅兄?
迎着太阳,长孙无忌认出来侯君集的样子,呵了一声道:
“我当是谁,原来是被砍头的逆乱之辈。”
侯君集呼吸一窒,随即满脸轻松道:
“长孙翁这是觉得复出无望,打算修农事以养晚年?”
长孙无忌略带怜悯看了一眼侯君集,光凭样子就知道,定是觉得又得陛下荣宠,诸事无忧。
但你一个敢复刻玄武门的大聪明,陛下怎可能如此放心?
“国之大事在社稷,社稷安危在农桑,如今御外敌自有良将,我一介请罢之人,也唯有种田以奉国事了。”
“潞国公勿要耽搁陛下所托,也勿要踩踏了我要用来安养晚年的农田。”
侯君集又仔细看了看,但在土地上并看不出什么明堂,于是最终只能摇摇头,拨马而走。
他还要奉圣命,去陈仓请那刘仁轨呢,耽搁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