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织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六三章,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织岁,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条鞭法!老朱精神一振。
这不就是他那好大孙干的名留青史的事情吗?总算要说到他的好大孙了?
总算不会被那些奇形怪状的后代气死了。也该轮到后世子孙,光宗耀祖一番了!
他咳嗽一声,开始布置作业:大家,都仔细听了!这一条鞭法,回头是要写奏疏的!
【朱棣沿着运河修建了许多水次仓,其初衷想法是利用火箭式层层转运的办法减轻民众负担。然而实际的情况不如他所想。
贫农总是被迫运到更远的仓库,而富农却可以运到近一点的仓库。
这是由于负责组织运输的人,就是中小地主阶级的粮长。朝廷不分担民众寄包裹的运费,粮长们自然也不愿意承担,就把运费压力分派下去。
富农呢,则可以贿赂粮长,以达到自己的运费便宜一点,也能就近运输的效果。】
开头就是暴击。
朱棣……朱棣已经被暴击习惯了。
他知道,自己做的有些决定,不那么好。但没有关系,这不是可以抄吗?!他目光炯炯,竖起耳朵。
【周忱在永乐年间曾负责过漕运,对此弊端印象极深。他的平米法改革核心也围绕于此。
本来应该由民众自己承担的运费开销,现在在征收秋粮的时候就按一定比例一次性算了。
即,原本一亩田交0块钱的税,现在要交0+6=6块。0是正税,6是加耗,又称余米。
此后民众不必再亲自运粮到很远的城市物流集散中心,只需要放到家门口的菜鸟驿站,自会有“运军”把它取走。
——永乐年间,运军、百姓都得自己运粮,理论上运军会运的多一点,但他们会被抽掉去打仗,这时候百姓就得自行消化这部分缺失的运力。平米法改革的前提,是明确了专业的活专门的物流人员来干。】
“可是……朱橚在疑惑,之前已经说了,0块钱的粮都交不上来了,这群抗税的人,又怎么会去交6块钱的粮呢?
郁新倒是听懂了:“原来如此,便是和两税法一般,那些路上的各类消耗便如那
时候的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两税法把把它们统一折算纳入了地税里。
茹瑞叹道:“使富者多纳,贫者少担。若能严格执行自然是好的,可惜哪里那么容易。两税法之后,又有多少税制改革。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偏远地区等于贫农,浙江沪等于富农。
批发商一个定价0块钱的东西,长期以来经销商设定的运费模板都是:浙江沪包邮免费送,共0元;偏远地区交20元快递费,共30元。
现在统一放到天猫售卖,定价前,天猫发现富农0个人,贫农也0个人,那含运费收上来的所有金额400元,按人头除以20。
贫农3020元,富农020元。
本来逃税的富农就被涵盖在了应有的纳税体系里,贫农的负担被变相减轻。
接着天猫和物流公司谈了谈,发现发20个件的物流费没有那么高,只需要统一给00块就好。天猫算了算,我总共收上来400,交给批发商额定的200块,交给物流00块,我还留了00块。
这00块岂不是还能做点事?】
茹瑞又叹了口气:这法子,好归好,可这00块,恐怕将成别人攻击周忱的借口。
朱棣则在思考:所以这00块,实际上是停留在当地。怎么用,都是当地说了算。
老朱:如果这00块,源源不断地出现,那么未来的皇帝,一定会盯上这00块的。必然想要将其变成正税,由国家统一收取。
“再说,”朱樉总是公平的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每个人,这00块放在地方,好官把它给百姓用了;坏官,不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吗?
【周忱便利用这往往能够多出来的余米”00块”,建了一个“济农仓”,给贫农提供低息r无息小额农业贷,让他们不必去和大地主们举债。
济农仓还可以在灾年赈灾,在朝廷要征收一些不常见的军需、物料时,用这部分粮统一去购买相关物资,用以折色。以防小民独自购买时被坑害。】
朱樉锐评:看来这周忱是个好官
。
朱权:“这00块,和粮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地方运到南京,粮会消耗很多很多,而银两却不会变。如果是按照周忱的想法,这粮,还真应该停留在本地。
【嗯,这种国家给百姓提供低息贷的想法不是周忱首创,向上可以追溯到青苗贷。明朝自己呢,朱元璋就搞了,只不过这种借贷,它有去无回的概率很高
老朱自己是认为百姓别还无所谓啦,但这其实也意味着,它离金融行为还差得很远,不止官府的信用度低,百姓的信用度也不高。
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了属于是。
放贷行为的持续仰赖于明朝“仓库”的殷实,和一方主官是不是个好人。当明廷自己hld不住仓库,这种政策就自然而然的荒废了。】
老朱皱眉:“那贫民,过得苦。咱有点能力,怎么能不帮助帮助他们?他们还不回来,也必是没有余粮了。怎可催逼太过?若是把人给逼死了,怎么办?
好像不是这样的……”朱权有点蠢蠢欲动,百姓如果每年借0粒米,秋天田地长出2粒米,向朝廷还粒米,可以结余粒米,不还结余2粒米。
朝廷总共仓库里有000粒米,每年能帮助00户,00户的人正常还米,年底仓库就会拿到00
粒,第二年就能向0户人家借。如果没有一个人还,第二年就一个也借不了。
第二年若是发生水灾,那百姓不管结余粒米,还是2粒米,最后都会血本无归,无法组织新的生产,而朝廷也没办法支援他们,只能调更多的米去赈灾。
老朱陷入了思考。怎么回事?好像有点对,又好像有点不对。
【好在周忱是个不错的官。
他在任期间,苏松的粮总是可以成功收上,济农仓也满满的。这是由于他努力隔绝了粮长和农民的直接接触。
在以往,政府没有在百姓附近修仓库,没有菜鸟驿站的百姓,平常的粮食甚至只能放到“粮长”的家里。
周忱的第一步,就是在苏松各地就近修建水次仓,让百姓自己拿着算好的今年税收单,运到仓库里交给管事的。
仓库大使虽然也容易贪赃枉法,但是他们现在需要根据朝廷的规定填写进出两
个账本,明面上的中央约束力增强了。
水次仓和济农仓又比邻而建。没用掉的余米自然的进入和百姓物理距离也很近的济农仓,方便发放。】
朱棣听明白了:“建仓库还是很重要的。”
朱橚想了想,感觉自己又想明白了:所以,最好的不就是,每个地方都建个仓库,每个地方的人,都可以就近把东西放在本地?又有好多的结余,可以用在民生上。
朱棢点头:嗯,很重要,然后多了新的官员,新的支出。
朱元璋摇摇头:“咱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兔朝后来有那么多的公务员!你想给它管得细一点,这官员的数量,便是控不住了!
比这上面隔绝粮长和农民更彻底的办法,想必就是连收税的人全都是国家养的官吏,最好还是地域规避,没有和当地家族牵连的,然后又要培养这群官吏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最后完成收税任务。如此想要查账,就是在官员内部反腐倡廉……
管户部的郁新擦了擦汗。我的天呐
他左右看了看,发现吏部尚书竟然不在!他闷闷不乐。这时候,独崩溃,不如众崩溃。吏部尚书怎么就不在呢?
得让他知道!这种构想下,他一年能忙到什么程度!
【第二步,是剥夺粮长的征税权。本来粮长又是运输又是征税的,净当土皇帝了。现在周忱想出了新的征税办法。
他搞了一个有别于“里甲制”的“田甲”。
原本个里长管辖0户人家,只管“户”,不管地。现在的“田甲”大概每个人管5-0户人家的“户”,和一定面积的“田”。
每甲发一张本季度纳税额度凭证,如果辖区范围的田抛荒了,他们得负责找人;田被大户占了,他们得探查明白;粮没收够,他们这一甲每人均摊补上。
虽然和以前一样,田甲也是殷实人家选出来的,但由于他们这些网格员分管的地区比里甲制小了,更精细化管理。朝廷对基层的掌控力度增强了。
而且这种参考田亩的分管办法,会把一些大家族的田土分割为好多个不同甲内管理。这样大户人家想上下打点,付出成本也会增加。】
朱元璋盘算了一下,发现这虽简单,但着实有用。他不禁大悦道:
还是得看咱们明朝人呐!——后世那些办法,固然先进,但学得了吗?学不了的东西,不过听个热闹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