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四章 无德应亡于朝鲜,战国野心家,最后一个名,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论证那个富商是否有罪很重要。
那个富商是否有罪是否受到惩罚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法令已经制定,讨论的无非也就是“惟害无罪”的适用范围。
卫让听到耳中的,不是那个讼师的长篇大论,他听到的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着墨家关于法、义、自然、天志的论证,包括那个讼师也是在认可墨家道义的基础上从中做的论证。
这很重要。
卫让觉得,这就像是自己学的几何学一样,在认同一些定理的基础上,不断推导出新的内容,可能会推出错误的结果,但那些基石是不可撼动的。
早在许多天前,卫让接到的密令就是“借题发挥”,想办法迅速让费国这边的事安稳下来。
他并不知道墨家那边已经完成了外部的各项预防干涉的准备,现在一切就绪,就等一个机会了。
之前的等待,只是因为赵、楚、中山那边的局势还没有彻底定下来。现在,一切已经不同。
卫让作为墨者,即便不了解那些天下大势,依旧忠实地执行了组织的密令。
借今日之事,卫让提出了盟誓忠于法令的建言——在法令出台之前的一切都可以算作既往不咎,但现在法令已经出台,就需要贵族来都城拜见新君、盟誓承认法令、承认新组建的政府。
既往不咎的,只是贵族之前的一些的一些违背新法的所作所为。
可既往不咎之外的,却是要挖贵族的根基:承认新法,就意味着承认放弃封地,分田于民、放弃封建权力、不能再使用封地上的民众履行封建劳役义务。
这些卫让确信是贵族绝对不能够接受的。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破坏了贵族的经济基础,那么贵族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没有了。反过来依靠道德礼制来约束贵族,可是经济基础依旧是封地农夫劳役制度,那么再多的道德约束也没有用。
春秋乱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弑君如同儿戏,道德与贵族精神并没有让春秋充满大义的色彩。
墨家要改规矩,那么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这个规矩也要改。
以前的君主,只是一个贵族的代言人。贵族有贵族的封地,各守其家,各行其政。
可能同一国之内,这一处封地行十一税,那一处便行十二税。
贵族对于国君所要履行的封建义务,基本上只是军事义务,剩余的都是封地自治。
这也是如今这些人还在讨论政令只是适用于费国都城附近,还是适用于全国之内。
单就这一点来看,费国这一次的变革还是符合天下诸侯的主流的。战国之初,各国的变法其实都有一条主线:集权和贵族分权之争。
卫让的话,最先站出来支持的,正是柘阳子。
柘阳子高声称赞之余,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
他杀死了费君,自己纳了投名状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如今地位已算是稳固。
他这样的人,必须口号和行动都比别人激进才行,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权势。
现在原本宫室的甲士都以他为首,将来若是能够与贵族开战,那么他的威望、势力和权力也会逐渐增加。
放弃了封地的利益,换来的则是一场关乎地位的豪赌。
而他所处的位置,也自然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小小的费国都城的“贤人”,而是想要成为整个费国的贤人。
然而卫让的话,却也立刻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费国在别处有封地的贵族们也派来了士人来到都城,这士人就在一旁旁听,听到卫让的话,在柘阳子高声叫好之后,冷笑一声。
起身整理衣衫,环佩叮当挪步于众人之前,反问于卫让道:“你们既说,集众人之义而制法。”
“费六百里之地,都城不过百里。百里之人制定六百里之法,岂不荒谬?”
“贵族大夫,难道不是费人吗?除却都城百里之外的五百里土地,难道不是费国的土地吗?”
“无代表,不遵法!”
“如果都城之外的人,并没有参与制法,你们这法又凭什么适用于百里之外?”
“所以,还请让都城之外的贤人也才参与这一次制法,否则的话,你们的法只适用于都城之内,不适用于都城之外。”
这是贵族拖延时间的一个底线,贵族们在公子峦上位之后,鉴于许多贵族大臣被困在都城不能逃脱,于是提出的一个底线:让其余封地也推选出贤人来参与这次制法。
都城这边的人,纵然混乱不堪,可也不是傻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底线。
都城这边的贤人认为:选出都城之外的贤人参与制法,可以,但是需要先在分地之后才推选,而且是基于墨家认为的“人皆天帝之臣人人平等”的理念,按照人口比例推选一定数量的贤人。
都城之外的贵族们则咬定:分地这件事是法,要适用于费国全境而非都城,那么就必须要有费国全部的土地上的贤人讨论才能决定。你们说众义为法,那么其余土地上的人并没有参与制定这次的法令,所以你们分地的法令不合法,不能够适用于都城之外的土地。
因而,贵族们咬定这一点,必须是先按照土地的大小来分配贤人的数量,然后选出贤人之后,再定法令,决定是否授田于民。
正是,无代表,不遵法。
这个分歧看似只是涉及到“辩论”,可实际上却涉及到费国这件事的成败。
如果先分地、再选贤人,那么贵族们肯定落选,选上的贤人必然是组织分地的亲墨家的人,亦或是那些心怀利天下之心的士人。
如果按照土地面积来分配名额,先选贤人再定法令,那么都城之外的名额,必然都是贵族把控,到头来凭借土地面积数量上的优势,贵族们必然能够否决授田于民的法令。
贵族们不反对平等,他们反对的只是绝对平等,但却绝不反对自我之上人人平等。
贵族们也不反对共政,宋国昭公之乱、郑国七穆之争,其实都是贵族们联合在一起,反对集权要求分配权力的争斗。
他们反对的,只是基于人人皆天帝之臣之下的共政。
同样是共和,贵族共和和国人共和,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士人被贵族们推出来做使者,与费国国都的众贤人扯皮,其实就是在争取时间。
贵族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国都这边同意他们的意见按照土地分配名额推选贤人,实际上他们这一点也不怎么喜欢,但却可以堵住都城这边的嘴。
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个时间积累力量、勾结强国准备反扑。
这士人提出这样的法令不合理之后,又昂首挺胸地对着柘阳子冷笑道:“你们推选的贤人,贤的标准难说,可若论德行,只怕一些人并无德行。没有德行的人,难道是可以执政的吗?”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你们推选的人中,有杀死国君的,这样的人的德行,连国君都能杀死,难道就不能够杀死你们吗?一个人没有德行,你们又怎么能够觉得他能够利于万民?”
“犯上作乱,便不孝悌;不孝悌者,便无本德。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君主都不爱的人,你们还指望他们能够爱护天下人?”
话中一句不提柘阳子,可句句都是在骂柘阳子。
然而柘阳子自从那日作出决定之后,心坚如铁,意志如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连一起睡了多年的国君说杀就杀,岂在乎这样的辱骂?
为求富贵功名而随新义,若是还有羞愧之心,那可真是难成大事。
闻言,柘阳子放声大笑道:“如此看来,这天下应该亡了啊!”
“文王为西伯侯,其君为纣而反,无德之人!”
“魏、赵、韩侯为晋臣,而分晋自立,无德之人!”
“田氏为齐臣,取而代之,无德之人!”
“鲁伯御弑懿公,自为孝公,无德之人!”
“季孙友为鲁臣,而有费之祭祀,无德之人!”
“秦君被逐而谋篡位,无德之人!”
“楚王有弑父之嫌、兄弟反目,却不学当年泰伯让位奔吴,无德之人!”
“燕国惠公被逐,国人立悼公,此作乱也,无德之人!”
“蜀国鳖灵凿巫山而以功废杜宇,无德之人!”
“天下诸侯,不曾闻无德之事者,唯余箕子之朝鲜尔。”
“以你之言,这文华正统、诸夏德行,竟不在中原,而在朝鲜?”
“堂堂诸夏,皆是无德之君,或是无德之君之后,这天下竟不亡于朝鲜,竟是何理?”
那士人震怒道:“你算什么东西,竟说文王无德?天下苦商纣之暴,文王立志、武王兴兵,是为救天下,如何无德?”
柘阳子反问道:“暴君害费国之民,我刺而杀之,与武王伐纣何异?我有君子之勇,你试问四周,难道不是这样的道理吗?”
柘阳子高声呼喊,四周的民众纷纷叫喊道:“柘阳子真君子之勇!”
那士人不能敌过众人的喧闹,柘阳子放声大笑,周围嘘声渐起,士人怒道:“即便你说得对,如今天下无德,难道天下无德,就是你也无德的理由?”
柘阳子正欲反驳,卫让起身问道:“德何以德?”
这是在问,德为什么是德,或者说德为什么就是天下适用的准则呢?谁规定的?
士人回道:“德、天定也。人生于天,天下有德。这是至高,德以为德,无需理由。日何以为日?月何以为月?永恒之物,人岂能改?”
卫让大笑道:“如你所言,德是天定之物。那么因为是天定的,所以人人都要遵守?”
他避开了德到底是什么,直接借着士人的话问起,士人也不多想,点头道:“是这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