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不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书法亚圣的启蒙之师,盛唐剑圣,无言不信,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小男孩长的白白胖胖,手里拿着一本书闯进了厅堂,见堂中竟有客人,先是一怔,然后人小鬼大的对着颜元孙、裴旻作揖一礼,道:“见过世父,不知世父在堂中会客,贸然闯入,失了礼数。”
他一板一眼的行礼,裴旻登时大为奇之,面前这小孩看其年纪到顶不过四五岁,可能还更小一些,但他一举一动,却如小大人一样,礼数得当,谈吐清晰,令人讶异。
颜元孙道:“这是吾弟六子真卿,自小聪颖,三岁即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知晓其意,余深爱之。”说着对小孩道:“羡门子,你先退下,迟些我在于你解说书中疑问。”
裴旻听“六子真卿”四字,眼中忍不住多看了小孩两眼,嘴角挂起了一抹笑意:又见到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虽然他还很小!
颜真卿,颜杲卿的从弟,书法界的亚圣,在书法界地位仅次于书圣王羲之的存在,他所创的颜体字几乎是后世万千书法学习者必学的字体,也有“学书当学颜”一说,甚至有人觉得亚圣颜真卿次于王羲之的原因只是他生的晚。不只是书法,颜真卿在为人处事也是忠直睿智,天下无双。根据史书记载,颜真卿是最早发现安禄山谋反的人,在安禄山没有造反之前,已经示警李隆基,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因此安禄山席卷河北,河北二十四个郡,唯有颜真卿管辖的平原郡没有给安禄山占领,成为安禄山背后最大的钉子。
若说颜杲卿治理政事可称第一,那么他的弟弟颜真卿则是文武双的宰辅之臣,武能调兵谴将,文能治国安邦,只是最大的遗憾最大的不幸是他没有生在贞观朝,没有遇上李世民这样胸怀天下的明主,如魏征般刚直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因为刚正遭嫉,最后还落得忠至灭身的下场,令人悲叹。
在裴旻心中,颜真卿的才华是完可以与狄仁杰相提并论的,狄仁杰的厉害在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干的极其出色,哪怕被贬为彭泽令、复州刺史都不改本心,将县令、刺史做到第一。颜真卿也是一样,甚至他比狄仁杰还惨。他先后受到杨国忠、元载、杨炎、卢杞四位权相的排挤,但每次排挤给贬出朝堂,他都能在地方上干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从而凭借政绩回到朝堂。这一朝得势,算不得真本事,能经得起大起大落,方显真水平。
听到后面“三岁即学六甲五方书计”裴旻忍不住咋舌,果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六甲五方书计是这个时代的启蒙书籍,相当于后世小学文化。常人三岁还未开智,萌娃形态的颜真卿竟然已经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了,但真了不起。
裴旻见颜元孙让颜真卿出去,忙道:“小孩子有求知欲望是好事,理应鼓励嘉奖才是。颜叔不如先帮羡门子解惑,免得让他久等。”
颜元孙颔首道:“羡门子,你说说有什么不懂的?”
颜真卿作揖道:“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侄儿不知应该作何解释?”
颜元孙笑道:“这是说在珍贵的碧玉并不值得珍惜,但即使是片刻时光也是无价。”
裴旻笑着应了一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颜真卿眼中一亮,喜道:“侄儿明白了,先贤说的是珍宝都是身外之物,不值得追求,光阴流逝,无法追回,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情。谢世父、世兄指点。”说着他告辞离去。
颜元孙捻须称赞。
裴旻瞧着颜真卿故作深沉的道:“此子才思敏捷,将来必成大器!”
颜元孙一脸认同。
裴旻陪颜元孙、元氏聊了家常,告辞离去,临行前重提了王琚、卢俌的事情,让颜元孙放心,此事一定会帮他们处理妥当。
劝住了相送的颜元孙、元氏,裴旻走出了大堂,行至前院时,见颜真卿正在角落太阳下认真的执笔书写,表情格外肃穆。
裴旻不由得走了过去,见颜真卿对着一张字帖练着字。
颜真卿表情极为认真,就连裴旻出现在他身后都不知道。
裴旻见他的字写的歪歪斜斜,不免哑然失笑:他终究是小孩,手劲不够沉稳,离书法亚圣的风采还差十万八千里呢。他临摹的字帖也很一般,甚至都算不上名家出品,想来也是,谁会将昂贵的名家书帖给一幼儿研习?不过就算是一般的字帖,颜真卿依旧不厌其烦的临摹着。
“你这种写不对!”裴旻也是个中行家,颜真卿的持笔落笔过于秀气,他的书法启蒙因是一女子,而且不擅于书法,传授了错误的下笔方式。
见颜真卿一脸意外,裴旻示意他让开,亲自写了一封书帖:他与贺知章、张旭为友,书法得他们指点,以大为精进,一手楷书写的极为漂亮。看的颜真卿双眼泛光,裴旻顺便跟他说了书法的基本注意事项,随便将王羲之的永字八法传授给了他。
颜真卿听的极为认真仔细,将裴旻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在了心底。他的这番指点,给颜真卿了莫大的启发。
以至于日后已经成为与房玄龄、狄仁杰相提并论的名相以及书法界亚圣的时候,颜真卿谈论书法,绕不开裴旻,将他视为启蒙恩师。
离开了颜府,裴旻念及颜元孙一事,返回了御史台,直接写了一本弹劾书告卢俌好高骛远,不满圣上赏罚,本职未尽,图谋他想。
御史台里的官员除了巡按以上的官员都有直接弹劾的权力,他们弹劾的文件可以直达上听,无需经过尚书省的批示。他这也是展现自己的肌肉,告诉王琚,颜元孙由他罩着,莫要再打他的注意。
裴旻出了御史台,见时间还早,回府带上李隆基御赐的“天下无双”,骑着小栗毛走向了和平坊去找传说中手艺最出色的雕刻师郑永泰。
雕刻师这一行业在唐朝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因为在书法发展史上,唐朝书法是晋朝以后的又一高峰。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重视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安身立命之本,书法空前发达,以至于书法名家层出不穷。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唐初四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余下还有李世民、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等都已书法见长。
尤其是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为了弘扬书法,曾经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的子弟在弘文馆练习,还特地将他珍藏的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拿出来供人临摹。在他的引领下,唐朝书法风气盛行于世。这种风气也带动了雕刻行业!
书帖不容易保存,人所共知。刻碑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将书法刻于石碑之上,可流传千年。同时还可以从石碑上拓印,制成拓本,保存送人。
想要维持字迹的原汁原味,一个出色的雕刻师自然必不可少。
郑永泰便是个中翘楚,雕刻技艺尤为精湛,不论是影拓上石、双勾上石都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因故找他拓印匾额石碑之人,有如过江之卿。正因为太过红火,养成了古怪的脾性,非名家书帖不雕,非名家所书不刻。即便如此,托他雕刻之人依然数不胜数。哪怕封刀以后,依旧不能避免。
裴旻的脾性向来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能请郑永泰这雕刻界的大宗师,绝不屈就次他一筹的徒弟。
到了郑府,裴旻敲开了大门。
开门的门房见裴旻一身文士打扮,直接道:“公子是来请我家老爷出山的?若是如此,还请回吧!在南城永安坊有我家大少爷开的店,公子可去寻大少爷雕刻。”门房已经将这拒绝人的说辞背的滚瓜烂熟了,几乎不带犹豫的一股脑说了出来,足见平素没少拒绝人。
裴旻也不气恼,道:“在下裴旻,确实是……”
他话还没说完,门房意外惊呼道:“裴旻?哪个裴旻?”
裴旻有些不明所以,但很肯定的点头道:“在长安应该只有我一个叫裴旻的!”裴家是大族,但裴姓重来不是大姓,闵又属于生僻字,以闵为名的少之又少。
裴旻!
在长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来是文武曲星下凡的裴中丞,快快请进!我家老爷若是知道中丞特来拜见,一定会高兴坏的。您请入大殿等候,我去请老爷接见。”门房态度竟然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热情之极。
裴旻想到了雁塔题名,心中若有所悟。
坐在大厅等了片刻,下人送上了茶水,竟然是他习惯的薄荷味茶,有些意外,却不知他好茶,好薄荷味的茶一事,早已传开了。
急促的足音响起,一个上了年纪却健朗壮硕的老者从内堂走来:“草民郑永泰,见过裴中丞!对于裴中丞是久仰大名,尤其是见您在雁塔下的剑书,惊为天人。草民以刀刻字足足有五十余载,雕刻了不少名家字帖,上至太宗皇帝、钟繇、王羲之,下及褚遂良、欧阳询,五号十多年的磨练,自诩刻书一道,无人可比。却不想天外有天,草民从未想过世上竟有中丞这等刻书字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