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程烟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二章输出刀剑给倭国,大明安乐公,半程烟雨,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舅舅也知道,他读书很是愚钝。科举估计是没什么希望还坐吃山空。听说海蕃司这边正缺人手,您现在也是六品员外郎,能否给我夫君安排个差事也算有个门路。”郑高远没开口,他的妻子倒是直接开口了。而且一点不见外,有啥说啥。俞泰就喜欢这样直来直去的。他看了一眼郑高远。“你怎么想的?”他总要问问正主的想法。“姑父,我听婵娟的,我这人没什么本事,自然也没什么主见。能谋个养家的差事自然是好的。这些年袖手读书心中也是过意不去。”郑高远低眉顺目的说道。不过眼神在俞泰看不到的地方,飘忽不定。“你来的正好,我现在负责整个浏家港的船只管理,正好缺个随从管事,别人月银一两,我可以给你定一两半。但是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你干不好,或者干出什么纰漏,我随时让你走人。”俞泰说道。一听月银有一两半,郑高远赶紧点头。这年头大明朝县令的俸禄一年四十五两。而且还不是给银子,大部分折成米钞,钞就是宝钞这种坑人的玩意。当然县令收入也不是光靠朝廷发。他一个书生上来一年就给十八两,这已经很高了。“舅舅,不会是宝钞吧?”俞泰的侄女俞婵娟问道。“这点你放心,连铜钱都没发过,全都是真金白银。”俞泰心说这位小国公别的不多,就银子多。三月末四月初,徐钦一次性向朝廷户部缴纳第一季度关税就高达三十万两白银。而且真正的真金白银,一点抵扣和实物都没有。这还不算各国真真假假的使者给朱棣送的礼物。除了珍奇动物和植物,各种宝物玩物之外,折合白银十五万两。朱棣特意建造了一个独立仓库,存这些东西。自称番库。俞泰不知道的是,徐钦从倭国运回来的银矿石和粗铜,经过冶炼提纯,获得白银七十万两,铜锭三万斤。因为是玻璃产品获得的利润,他跟朱棣两个人十六开。徐钦要铜没用直接折合成白银了。魏国公府一下子收入白银将近四十万两。随着第一次出海贸易的回潮,参与榷场的商人都赚了盆满钵满,虽然榷场来回抽税很高,但是他们赚的更高。所以现在南京城外面的恩设榷场忙的热火朝天,大量的货物在这里装船,准备第二次出海。出海的货物越多,榷场抽的税就越多。银子一船船的运到户部,给官员发俸禄都不用实物了,现在全用银子。夏元吉感觉自己现在说话嗓门都大了。尤其是一船船的海货运和银子运入宫中,他总是自责,觉得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生财有道。随着整个恩设榷场和海蕃司运转的流畅,夏元吉渐渐看到,这其中的巨大财富。现在很多人想要把自家的子弟和亲戚,塞进恩设榷场或者海蕃司。可是尴尬的是恩设榷场是陛下的地盘,徐钦代管而已,海蕃司是徐钦的地盘,当初骂徐钦的人现在想要不计前嫌。可徐钦就不是那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人,他是相逢一笑掏刀子的德行。当初这个恩设榷场的设置,就是怕有人反对,朱棣和内阁是顶着压力开设的。所以叫恩设榷场,外国使节朝贡的东西是给皇帝的,税收现在给了户部。满朝廷都是受益者,现在都当肥肉盯着,也没人提什么海禁了。朱棣收到的礼物,只留下一小部分看着顺眼的,大部分没离开海蕃司,就被徐钦给卖了。换来的就是真金白银,这部分不比户部收的少。何况还有徐钦玻璃的分成,他的腰包逐渐饱满起来。朱棣和内阁坐在一起,在研究恩设榷场对大明的影响。事实证明杨士奇的高瞻远瞩。现在整个大明朝因为打开了海外市场,蚕桑的种植面积在极大的增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桑养蚕。江南地区地区已经成立大量的纺织工坊,一个女子所赚的钱,甚至不比一个成年男子少。瓷器大量的出口,瓷器的窑开始大规模出现,甚至瓷器烧制师父一个难求。商人比任何人都敏感,当他们发现出口的口子被打开之后,立即开始提前囤积桑田、窑矿,甚至是工匠。“这些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如此下去几十年之后,必然会让种植粮食的地和人变少,商人越来越赚钱,很多人不务农了。长此以往天下秩序必然崩坏。”礼部尚书徐至刚担心的说道。朝廷从来就是以农为本的,李至刚这话是有预见性的。“至刚只看到其一,没看到其二。你看到了蚕桑夺地,看到商多农少了。却没看到大明百姓除了种地还多了一些其他生计。没看到这些海外风物都为我大明所用。而且远远没有到那个程度。就算到了也不怕,只需要榷场控制出口就可以。”杨士奇淡淡的说道,他一点也不担心。一旦出现那种状况,只需要榷场限定出口货物的种类就可以了。“人口和土地啊。”朱棣感叹了一句。徐钦曾经给他提过的,现在大明不是人口过多,经过元末的战争,虽然恢复了几十年,但是依然是地多人少。“海外对大明货物的需求是无尽的,而我们可以通过出口的方式,来调节大明内部的生产结构。徐钦是这么说的。现在初步看到丝绸和瓷器的出口,对大明内部的影响。如果我们出口的精良铁器增多,会不会增加国内铁矿的开采和铁匠的增多?”杨士奇说道。“嗯,提到铁朕想起来了,兵仗局和工部当初跟徐钦铸造火铳,改造了炼钢炉,现在每个月的炼钢量是以前的四倍。铁矿朕的跟不上了。”朱棣想起来在工部看到的那堆积如山的钢锭,和那些大匠愁眉苦脸的说缺铁的表情。有了好钢,才会有好的兵器。徐钦成立的那个五万两试错基金,让那些工匠制造出来许多稀奇古怪的玩意。有些有用,有些没用。可是朱棣还是定期给批钱了。弄出十个东西,一个有用就行。“那就增加铁器出口,让民间的商人觉得有钱可赚钱,他们自然就想办法去炼铁了。朝廷只需要征收赋税,然后从他们手中买铁就是。”杨士奇说道。几个老头在敲定为来的一年的出口国策,朱瞻基在旁边静静的学习。他觉得好像到处都有表叔的影子,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前几天遇到张軏了,这个家伙竟然要去找徐钦了。听说他哥哥给他要了个千户,要去徐钦手下跟倭寇打仗了。可惜表叔灭掉三千倭寇的时候我不在啊,我也会放火铳的。朱瞻基想到。他正瞎想着,通政司把徐钦的奏折送到了。朱棣打开看了一会儿。“内阁留下,其他人先走吧。”朱棣说道。六部尚书赶紧走了,内阁杨士奇为首的人留下。朱棣把奏折递给了杨士奇看。杨士奇一看就知道徐钦又要搞事情了。这一封奏折是徐钦请求把大明朝淘汰下来的甲胄和武器,卖给日本倭国的使者,这些使者是倭国南方大名的代表。这又是个敏感的事情,不过内阁和朱棣已经习惯了。徐钦要是不搞点,别人不敢搞的事情,他就不是徐钦了。那些淘汰的旧铠甲和兵器,到了倭国都是好东西。别看倭国的刀具非常犀利,但是大规模装备的铠甲和兵器并不多。毕竟国力匮乏,何况现在还没到倭国所谓的战国时代。南北朝内战能动用的人,也就是两三万人。还都是十多个大名凑出来的。地盘本来就小,还分成好几十个地盘,国力可想而知。在倭国打仗,武士拿着精良的倭刀,基有甲胄的也都算是有钱人。主帅可以穿着精良的甲胄,可是普通士兵拿的是什么不好说了。一般足轻小兵,基本上是竹枪。如果连一般小兵都披上甲胄,拿上铁制的武器,战斗力不止是翻倍那么简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阴脉先生

想看许多风景的兔子

重生后,白丝妹妹许我一夜快活

命运云潮流

什么叫红温型上单啊

微波炉热可乐

清风细雨落

蔚蓝奶茶

借命商人

彬彬86

无敌祖师爷:我的弟子都超神

折柳问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