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弘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重用高允(一),关陇世家,公子弘毅,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高允
性别:男
民族:汉
身份:北魏中书令、北方汉人豪门大族领袖、大儒、文学家、北魏圣人。
家庭背景:出身汉人豪门大族——渤海高氏
生卒:390年——487年
社会关系:
祖父:高泰,后燕吏部尚书。
父亲:高韬,北魏丞相参军。
性格:耿直忠厚,忠诚敢谏。
地位:德高望重,民敬君宠。
主要经历:
1、390年,出生;
2、430年,任从事中郎;
3、431年,任中书博士,不久升任中书侍郎,协助司徒崔浩编修《国史》。
4、450年,《国史》案爆发,崔浩被诛杀,高允因为忠诚正直被赦免。
5、452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登基称帝,拓跋浚任命高允为中书令,倍加信任。
6、465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登基称帝,冯太后临朝听政。高允得到了冯太后、拓跋弘的信任和重用。
7、487年,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岁。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幼年丧父,大器早成,有着非凡的气度。
北方汉人豪门士族领袖、北魏白马公、尚书令崔宏见到他后,十分惊异,感叹道:“这个孩子,秀外慧中,老成持重,将来必定成为一代伟器,可惜我已年迈,我担心我无法亲眼看到啊。”
十来岁时,高允的祖父高泰病逝,高允奔丧,返回渤海郡。高泰遗留的财产,高允分毫不取,全都让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这一举动,被当时有名望的人所称赞。
不久,高允沉迷佛法,身归沙门,不过,很快又还俗了。
高允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
刚刚成年,北魏朝廷就征召他为功曹。
43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当时高允已经有四十多岁了。杜超因为春天快到了而诸州囚犯多不能判决,于是上表请求让高允与吕熙等人分头前往各州,共同评决狱事。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而获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杜超幕府解散之后,高允回家教书,受其学业的有一千多人。
431年,高允与卢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不久,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和张伟一起,以本官兼任卫大将军、安乐王拓拔范的从事中郎。
拓跋范是太武帝的弟弟,镇守长安,高允辅佐他很得当,秦地人都称赞他。
不久,高允被征召还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命高允协助司徒崔浩,编修《国史》。
冯太后重用高允,是经过充分深思熟虑的。因为她认为,树立高允为榜样,不会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争议。这是因为高允有三个突出的优点:
高允第一个优点是:正直不阿。
历代皇帝都认为,当臣子的,除了才能外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坚持真理。高允就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
当年司徒崔浩召集编写《国记》,要记载北魏龙兴大鲜卑山的前身,有哪些功绩,然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等有哪些功绩,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命,统统要俱实载入史册。这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有许多人才的参与,太武帝除了任命崔浩总负责外,还给司徒崔浩准备了两个副手,其中一个副手就是高允。
太武帝拓跋焘向司徒崔浩和他的副手、属下交代修国史这件事的重大意义,特别强调“务从实录”。即修国史要尊重事实,这既然是皇帝的口谕,所有参与修史的人都极为重视。
一时之间,文人皆以参与国史修编为荣。
有谄媚官员讨好司徒崔浩道:“既然陛下这么重视国史,那么我们何不让百姓官民都观看学习,因此就建议‘请立石铭,刊载国史(树立石碑,将国史都记载在石碑上,供来往百姓随意观看。)’”
将自己主持修撰的《国史》,记载在石碑上,供天下人观看,崔浩认为这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就没有多想,欣然同意。
太子拓跋晃也觉得这个主意极为不错,便与崔浩一起上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虽然英明睿智,却也好大喜功,听得太子拓跋晃、崔浩之言,也龙心大悦,欣然同意。
因此,修撰国史之事,便一边写,一边定稿,同时也召集工匠数千人,将定稿雕刻于石碑之上。
当时,从京城的东门外三里处,找了一块巨大的场地,树立起了数百石碑。这数百石碑都位于大路的路边,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百姓们对于大魏的国史,都十分关心,因此都来观看,《国史》也得以广泛流传。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前来观看刻在石碑上的《国史》的人,越来越多。百姓们开始议论纷纷,他们看到了国史记载中的鲜卑族发迹时的种种不光彩之事,因此惊诧不已,痛斥《国史》的编撰者们。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耳中,拓跋焘顿时暴怒不已。
司徒崔浩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口谕是:国史务必按照史实来写。如果他们不按照史实书写,那便是抗旨,这是杀头大罪。因此,他们都俱实记载。可是他们哪想到,修编好《国史》,并刻在石碑上,供百姓们观看后,竟然会议论纷纷,诽谤朝廷,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惹得龙颜大怒。
当皇帝的人,普天之下,唯他独尊,自然没有什么畏惧之事。但帝王都有着极强的虚荣心,最怕的是在他们死后,有不光彩的事情,留在史书上,被人指指点点。
听到史官把鲜卑皇族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都记载了下来,并刻在石碑上,供天下人任意观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龙颜大怒,决心将“暴扬国恶”的人全部诛杀。
于是,崔浩及其下属编撰《国史》的人,都被抓了起来,准备处死。
当太武帝拓跋焘降下诏令时,太子拓跋晃知道了,心急如焚。太子拓跋晃知道高允在劫难逃。拓跋晃爱才,高允曾经担任过拓跋晃的老师,彼此关系亲密。于是拓跋晃决心想办法力保高允一命。
皇宫里散朝后,都有文武百官轮流值更。那天正好高允在中书省值守。
拓跋晃派人去叫高允。
高允到了东宫后,拓跋晃什么也不和他说,只是让高允住在东宫。
第二日上朝,拓跋晃让高允与他坐同一辆车上朝。
进宫后,在上殿前,拓跋晃特意叮嘱高允道:“面见陛下时,你记得一定要顺着我的话说。如此,你才能逃过一劫。”
高允大为不解,面带疑惑的问道:“太子,不知发生了何事?”
拓跋晃道:“你什么都不要问,面见陛下时,你顺着我的意思说就可以了。”
之后,两人上朝。
拓跋晃主动站出来,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说道:“高允长期在东宫效力,一直小心谨慎,做事严格而细致。虽然高允也曾参加《国史》的编撰,但是高允听命于崔浩,是不得不这么做。请陛下赦免了他。”
拓跋晃明白,做为编修《国史》的主要负责人,崔浩是绝对保不住的,是肯定要死的,现在无论如何,他要保下高允。因此,拓跋晃采取的办法就是把所有过错,都推给了必死的司徒崔浩身上。
拓跋焘心中自然明白拓跋晃内心的想法。
高允曾在东宫多年,现在他是中书侍郎,在中书省做事,在编修《国史》的事上,高允并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拓跋晃念着师生情谊,要力保高允。
拓跋焘喜爱拓跋晃,也有意假装糊涂,便向高允问道:“是否如太子所说,都是崔浩的命令,对吗?”
高允如果顺着拓跋焘、拓跋晃的意思,立即点头称是,便可立即获得赦免。可是,高允为人耿直,竟然答道:“回禀陛下,《太祖纪》是邓渊所写,关于明元帝的《先帝纪》和《今纪》则是臣和崔浩一起写的。司徒崔浩事务繁多,只是全面负责,具体的记载,臣要多于崔浩。”
拓跋焘听后,勃然大怒,下令要诛杀高允。
拓跋晃大惊失色,急忙说道:“陛下,高允是个小官,很少见到陛下。如今紧张慌乱,信口胡说,希望陛下不要听信。”
拓跋焘内心中知道拓跋晃是在为高允开脱,于是强压怒气,决定再给拓跋晃一个面子,给高允一个摆脱罪责的借口,便问道:“是否如同太子所说,你是紧张慌乱,信口胡说?”
高允则十分老实的说道:“陛下,臣高允知道犯了天威,论罪是要诛灭三族的。但是臣面对陛下,不敢说假话。因为我教导过太子,太子他才可怜我,有意为臣开脱的。”
高允就是这样的人,不肯为了逃脱罪责而说假话。
拓跋焘内心中又生气,又为之感动,就对拓跋晃说道:“高允这样的人才太难得了,是位忠臣。面对罪责、死亡,他仍能坚持说实话,这太难得了。朕宁可少杀一人,也不让我大魏朝失去一位忠臣。就赦免他吧。”
(https://www.yqwxw.cc/html/127/127058/467100980.html)
www.yqwxw.cc。m.yqwxw.cc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