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6、第26章 风云,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综武侠],长恨歌行,po18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太上道国,太虚四年。

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经过重重考试来到京师的预备道官们,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纵然是被周围路过的百姓用或了然或好奇或看热闹似的眼神围观,他们依然情难自禁。

太不容易了,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儒家治国那么多年,太上道国要是罢免一群文官,肯定是不行的,不过道国的官,若是一点道家理论都不懂的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所以已经在各地为官的官吏们,需要在五年之内完成基础考核,熟读太虚二年发行的《太虚道藏》——顺带一提,这本道藏由唐无易同学本人亲自编纂,在太虚元年就快速刊印,太虚二年就全面出版了——在借助系统帮忙整理并大量塞私货的情况下,这一套集天下道经之精华的书籍,老子看了会流泪,吕祖看了要掩面。

如果非要说明一下的话,唐无易的地位,大概就是未来朱元璋加朱熹的地位。

他是既做裁判又当选手,私货塞得光明正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所有人,想在道国做官,那就要遵循他的游戏规则。

当然会有既得利益者跳出来反对,但是不好意思,唐无易同学不是好脾气的人,不会像隔壁宋朝的皇帝一样被逼着一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掌权阶层变成道士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儒家士大夫的利益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唐无易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社会引入新活力还是挺不错的。

那么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他就只能解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了。

不是没有人抗议过唐无易的独断专行,铁石心肠,但是不好意思,他是一个有着幸运光环的男子,一直到太上道国内部的这些顽固派逃亡到了南宋境内,都没能对太上道国产生一丝一毫的损害,反倒是他们自己损伤惨重。

《太虚道藏》集天下道经内容之大成,晦涩难懂是真的,而且范围又很广,唐无易官方推行的注解还没全面推广,所以真的考起来确实很难。

但是为了给在此之前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机会,唐无易规定他在位的这二十年,科举每年举行,并会提前公布大概的范围。

这已经算是非常好的福利了,更何况唐无易还透露了这套道经所蕴含的秘密。

武功不可轻传,然而在这套道经中,仔细研读不仅有可能知晓全真基础内功的修炼方法,还能发觉其他武功的线索。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原本就属于黄裳从道经中悟出的九阴真经,除此之外,还夹杂着唐无易为了推演自己的先天道路所创出的其他各类功法。

所有的功法都夹杂在道经里面,不成文字,但是所蕴含的道理皆在其中。

或许很简单的一段文字的开头,除了是道家至理,还可能是一篇上等武学的呼吸法,能否练成,全靠机缘与悟性。

不知不觉就转职成功的黄裳、觉远大师等人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在这个世界,这种事情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唐无易这样不按规则来的套路,把天下的武林门派也都给得罪得差不多了。

他虽然将这些高深的武功秘籍都放了出来,然而,想要知悉这些秘籍的前提是要精研道藏,这就逼着那些小门小派的弟子们将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到了道藏之上。

小门小派的心法哪里有精深的上等武功的心法来得好?

就算那些弟子一开始心智坚定,道藏读多了,接收唐无易的思想接收得多了,还是会动摇门派传承的。

越是小门派,出现这种情况就越多,那种没落门派,甚至有全派一同改宗的情况出现。

门派传承的高度就只有那么点,有道藏武功这条通天大道,他们干什么非要挤独木桥?

江湖、道国士林都被道藏的发行搅得一团乱,南宋朝廷那边,其实也一直不太平。

宋高宗赵构是个很能活的人,他找的这个继承人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是真的非常孝顺,所以历史上赵构当了太上皇之后依然过得非常滋润,宋孝宗的二十七年皇帝生涯里,头上顶着个太上皇爸爸的日子就过了整整二十五年。

赵构虽然退了位,然而他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一有什么不顺心的就要作妖,宋孝宗的皇位坐得非常不舒心。

太上道国这边的风云变幻,自然也会传到南宋朝廷那边去。

宋孝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历史上的他在继位之后就启用主战派,厉兵秣马准备北上。

当然,碍于没有将才的现实以及太上皇赵构的阻挠,没能成功。

这个世界,金国换成了道国,新继位的年轻皇帝依然有一颗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

而且,这一次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道国和金国不同,虽然女真族是一族,但是他们依然采用了儒家的科举制度,然而太上道国的道官科举,简直就是在挖儒家的根。

这一下,宋廷内部的官员们都坐不住了。

无论是议和派还是主战派,他们都是通过儒家的科举制出来的,所有人都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而道家的道藏,无论他们有多触类旁通、学富五车,想要在这方面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希望极其渺茫。

他们是儒家经典的专业人员,不是道家经典的专业人员,有人想要将他们的饭碗一起给砸了,不论他们之间有什么龃龉,在这方面,必须要共同对敌!

宋廷的大臣们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奏章,无论是鼓吹收复先王故土,毋使历代先帝寝陵陷于异国之地的,还是王师北上,一扫妖氛,捍卫儒家门庭的,都只有一个中心意思,道国不能存在!

太上皇赵构倒是不慌不忙,若是大战赢了,他慧眼识英,选出如此出色的继承人,在史书上又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若是输了,或者苗头不对的时候,他就要求皇帝召回大军,反正到时候骂名也不是他背,反倒是他挽狂澜于既倒的出色表现,又能赚回好些名声。

不过太上皇虽然不作妖了,但是皇帝要启用谁,还是要经过他的首肯的。

如果新皇重用一个他看不过眼的人,岂不是让他太上皇难受?再转念一想,新皇现在就能委屈他,以后会怎么样?

为了防止自己老年生活凄凉,赵构要将一切都掐死在萌芽之中,表现在外面的就是新皇的命令处处受制,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戳到了太上皇的痛点,嗯,那就更加完蛋了。

从太虚二年道藏的全面发行,其后两年间的儒家士人不断南逃,一直到太虚四年左右,宋廷的兵马才终于开始北上。

如果论战斗力,宋廷的兵力是比不过太上道国的,毕竟金兵被太上道国打得叫爸爸,但是他们对上宋兵的时候,战斗力却非常可观。

行军打仗,一直讲究个师出有名,宋廷出兵的理由是护卫儒家正统以及一统河山,但是现在的太上道国也是汉人治理的,对异族buff就很难往宋兵身上加。

至于捍卫儒家正统,那些儒家士子、读书人或者儒将可能还是真心实意这么想的,大部分的宋兵乃至于武将,可能都不是这么想的。

宋朝重文轻武,北宋时期,某高阶文官欺凌甚至斩杀战功赫赫的武将,著名大将狄青愤愤不平向其求情,却得到“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的回应。

“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之言,也被诸多士子奉为圭臬

狄青以武将身份成枢密使,却屡遭台阁诸公欺压,仅仅因为他不是科举,而是武将出身。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保家卫国,好的,宋兵能做到,为儒家送死,对不起,这个不行。

再加上道国的士兵是真的有武功加成的,道兵对上宋兵,就好像一个壮汉对上小学生一样,真的可以说是吊打。

宋兵对上道兵节节败退——这也是宋兵一向的弱点,守城战非常有经验,战胜率一向很高,然而因为骑兵稀少、缺少马种草场等等原因,主动出兵的大战,获胜的次数并不多——唐无易也不会放弃如此良机,干脆下令乘胜追击。

毕竟道国的道兵都是练武的,练武就要消耗粮食,消耗药材,消耗很多的资源。

太上道国的家底再厚实,也只有天下一半的国土,大宋繁华之地,能早一点收入囊中当然还是早一点好啦!

现在有送上门的理由,要是道国再不动手,不就显得太卑微了吗?

至于儒家士子担心的问题,呵呵,唐无易相信,识趣的孔氏北宗会给出让他满意的答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满满得意

喻言时

听说那个文盲和学霸好上了

圆SO圆

黛玉,奶凶奶凶的[红楼]

百里莫离

穿到六零变寡妇后妈

林果冻

合法丈夫解冻指南

杜冒菜

快穿宠妻无度

鹿泱泱